
随着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热映,关于长津湖战役的相关介绍骤然增多,相信各位观众老爷们对战役的来龙去脉已经耳熟能详了,今天我们就来聚焦长津湖之战中美军的最后一次军事行动,即美军从兴南港撤退时实施的爆破行动,其规模之大被认为是二战后最大的非核爆炸。需要说明的是,美军虽然吹嘘兴南港大撤退是“圣诞节奇迹”、“最成功的撤退”云云,但丝毫不能掩饰美军在志愿军的打击下从朝鲜北部败退的事实,如果不是打了败仗,以美军强大的实力又为什么要撤退呢?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企图变成了一场全面败退。
兴南港大撤退
在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上将的计划中,美军及其盟友将在1950年圣诞节前达到鸭绿江边,拿下朝鲜政府临时所在地江界,然后“送小伙子们回家过圣诞节”。然而,秘密入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给予联合国军迎头痛击,让麦克阿瑟占领全朝鲜、回家过圣诞的计划彻底泡汤。虽然美第10军仍有在兴南港复制釜山模式,固守待援的可能性,毕竟装备水平低劣的志愿军与拥有装备优势的美军正面对抗太吃亏了。然而,在美第8集团军一路向38线溃退的情况下,在朝鲜北部保留一个孤立据点意义有限。早在12月8日麦克阿瑟就决定第10军从兴南港撤退,而元山的美军早在12月3日就已经开溜了。
■美军士兵终于要撤离了,他们的脸上充满兴奋,但是又是谁让他们落到这步田地呢?
1950年12月24日平安夜,当最后一批美军在疲惫和惊恐中涉水登上等候在兴南港的登陆艇后,对交战双方而言都极为艰难的长津湖战役才最终落下帷幕,而历时半月有余,被戏称为“反向两栖作战”的兴南撤退行动也就此结束。撤退行动的目的是将在兴南港集结的3个美国师、2个韩国师以及18000台车辆、8600吨弹药、3000吨汽油、330000吨武器装备以及其它各类军用物资撤走。为此,美军调集了75艘运输舰、15艘运兵船、40艘两栖登陆舰以及近百架飞机。另外,美国海军还出动7艘航母、1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6艘驱逐舰以及3艘火箭支援舰对兴南地区狂轰乱炸,以密集火力阻止志愿军的进攻。
■兴南港堆积如山的物资,美军将来不及撤走的物资全部一炸了之。
在美军舰队离港的同时,兴南港也被剧烈爆炸产生的火焰和浓烟吞没,数百吨炸药将美军来不及运走的物资以及港口设施全部炸毁,早在美军从下碣隅里撤退时就实施过类似的破坏行动,然而在兴南港的爆破规模要大得多,让志愿军进城“捡洋落”的想法未能实现。兴南港爆破行动本身并不复杂,在美军将全部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装船运走后,约400吨炸药、近230吨航弹和200桶汽油被放置在兴南港主要港口设施附近,并使用20吨炸药引爆,不过,负责执行这项任务的两支部队却值得一提,他们是美国陆军10战斗工兵营和美国海军水下爆破队,都是美军中久负盛名的特别作战单位,至今仍保持建制。
■朝鲜战场上,美军工兵手持步枪,以推土机为掩护进行警戒。
陆军工兵与海军蛙人
美国陆军第10战斗工兵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内战时期,于1861年12月31日在华盛顿特区组建,当时的番号为第10工兵营,是由正规陆军中现有和新建的工兵连临时组件的单位,直到内战结束后的1866年7月28日才改为正式的现役工兵营。该营于1901年3月至6月扩编,分为第1和第2工兵营。1916年7月,第1工兵营扩编为第1工兵团,次年5月扩编并分成第1、6、7工兵团,当年10月第6工兵团分配到第3师,随该师赴法国参战。1939年10月12日,第6工兵团解散,部队重组,该团第2营改称第10工兵营,仍隶属于第3师(后为第3步兵师)。第10工兵营于1942年8月1日改称为第10战斗工兵营,继续留在第3步兵师的编制内,参加了二战和朝鲜战争,1954年3月改称第10工兵营。直到今日,第10工兵营依然是美军现役工兵单位之一,属于第3步兵师第1旅,驻地在佐治亚州的斯图亚特堡,其历史长达160年。
相比陆军第10 战斗工兵营,海军水下爆破队无疑更加有名,当然,我得说它的另一个名字——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海军认识到需要一支特别作战分队在两栖登陆前夕对海滩进行侦察,标示障碍物和敌军防御部署,为登陆部队开辟抢滩通道。1942年8月,美国陆海两军在佛罗里达州两栖训练基地专门组建了训练海军侦察兵和陆军突袭兵的学校,1943年两军又在佛罗里达州皮尔斯堡设立了两栖侦察兵与突袭兵学校,主要训练具备多种特种作战能力的士兵,也就是战斗蛙人。在1943年11月的塔拉瓦战役中,美军损失很大,凸显出海滩侦察和破障的迫切需要,因此海军第5两栖部队指挥官凯利·特纳中将指示将学校的30名军官和150名士兵转移到夏威夷瓦胡岛进行专门训练,这些人成为太平洋战区水下爆破队(UDT)的初创班底。美军蛙人的首次参战是在1942年11月的“火炬”行动中,之后在诺曼底登陆以及太平洋战争后期的两栖作战中都有突出表现。
■1950年10月,美国海军水下爆破队在研究元山港扫雷问题
活跃在朝鲜海岸
在朝鲜战争中,水下爆破队异常活跃。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由乔治·艾奇逊中尉带领的10人UDT小组就被派往韩国。8月5日晚,该小组乘汽艇前往丽水港侦察,并计划爆破港口附近的铁路和隧道。然而,登陆后不久就被朝鲜人民军发现,美军队员瓦伦·弗利被击伤,其余队员投掷手榴弹掩护才得以返回汽艇。随后,更多的队员来到韩国,主要任务是侦察、爆破和搜救跳伞飞行员。UDT队员的主要武器除了冲锋枪和手枪等轻武器和刀具之外,最重要的是Mark-135拆除包,内含20磅C-3炸药。
1950年9月初,UDT队员提前渗透至仁川港,侦察了航道,破除了部分障碍,并进行了扫雷作业,为联合国军仁川登陆提供了保障。1950年10月,在元山港,正在执行扫雷任务的美国扫雷舰“海盗”号和“誓言”号被朝鲜水雷击沉,UDT队员共救出了25人。随后,UDT 派出队员进行人工潜水排雷,使用了新式的水肺,而后就遇到了美军被志愿军打得狼奔豕突的长津湖之战。
■1950年12月的兴南港,可以看到港内燃烧的建筑,美国陆军第10战斗工兵营正在执行破坏作业。
1950年12月23日,美军在做好了撤离准备后,第10战斗工兵营开始放火焚烧房屋,并且在仓库、桥梁等重要建筑物内安置高爆炸药,并将这些零散的建筑彻底炸毁。12月24日,志愿军先头部队突破兴南防御圈,美军随即调集舰炮火力进行阻击,美国海军爆破队第3小组(UDT-3)在港口附近活动,这支分队一共8人,在严寒、雨水和志愿军部队的攻击下工作了几个小时,安装炸药,在下午2时30分左右撤离并引爆炸药,而后就发生了前文提及的朝鲜战争期间最大的单次爆炸,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非核爆炸,浓烟窜上天空上百米,爆炸声响彻整个海港。
■美国海军水下爆破队则在兴南港港口设施上安放炸药。
■1950年12月24日,兴南港大爆破,留给志愿军的只有残垣断壁。
在兴南撤退行动中,美军共撤出了105000名军事人员、17500辆坦克和汽车、35万吨物资,以及86000名难民,并将港口城市兴南彻底摧毁。12月24日深夜,志愿军第9兵团的先头部队终于开进了兴南港。此时的兴南港,除了燃烧的建筑、倒塌的楼房、废弃的瓦砾以外,已经空无一人、空无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