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人为了彰显尊荣,她竟然用假玉衣下葬,为我们解密一段历史之谜

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县附近,曾出土一座古代墓葬,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该墓葬墓主人棺椁之内,居然出现了伪造的“金缕玉衣”残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古人又是用什么物质仿造金缕玉衣的?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古人为了彰显尊荣,她竟然用假玉衣下葬,为我们解密一段历史之谜

1977年10月时,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县甘泉公社后山附近,当地大队成员在进行庄稼收割时,发现了地下存在一座大型古墓。公社的领导认为事关重大,便立即通知了当地的考古研究所,请求派来考古专家对此进行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不敢怠慢,立即组成了一支专家组前去现场调查,并经过层层审批,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保护性发掘活动。

古人为了彰显尊荣,她竟然用假玉衣下葬,为我们解密一段历史之谜

考古专家们通过发掘发现,该墓葬为一座西汉时期的土坑木椁墓,其封土仅存1米左右,墓葬整体面向正南,墓道为斜坡土坑样式。在靠近墓门处的地方,立有一排木方,呈“T”字形方式排列,初步推测是用于阻挡外侧封土。墓葬椁室长7米、宽4.5米,墓底部存在两根8米长的垫木,垫木上还铺就12块逾30厘米厚的底板,应是为了防止墓室潮湿之用。

在整座墓室之内,考古专家们找到大量陪葬文物,其中包括少量金器、银器,以及大量木器与青铜器。值得注意的是,在墓室内的淤土内,一件篆刻有“妾莫书”的银印也相继出土,它的出现,令在场考古专家们陷入到一片热议之中。

古人为了彰显尊荣,她竟然用假玉衣下葬,为我们解密一段历史之谜

“妾莫书”银印,通高1.7cm、边长1.9cm、重约31.4克,通体为纯银打造,上有龟钮造型。龟钮形态极为逼真,凸显出当时雕刻者的匠心独具。“妾莫书”三字全部为篆体,篆法平直方正,风格雄浑且典雅,是主人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

此时一个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所谓的“妾莫书”,究竟代表着什么意思?在古代封建男权社会中,为何会在印章上出现“妾”字?考古专家们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在西汉时期,宫廷女性一般都会称呼自己为“妾”,这些女性包括皇帝的妻妾、宫廷中的宫女、以及女官。一般来说,皇后与皇妃及宫女都属于后宫范围之内,并不需要佩戴印信,反而只有女官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才会将印章佩戴于身。由此而言,佩戴“妾莫书”的墓主人,生前的官职很可能是“昭仪”或“婕妤”。

古人为了彰显尊荣,她竟然用假玉衣下葬,为我们解密一段历史之谜

“妾莫书”墓葬中发现的印章种类,其实在考古史上非常少见,算是考古界诸多汉代墓葬中的一朵奇葩。不过该墓葬中真正的亮点并不在于此处,相反,墓内的一些奇怪“玉片”,似乎更加能吸引考古专家们的目光。该座墓葬中的棺材之内,墓主人尸骨早已腐朽,所清理出来的文物也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唯独棺材内的一些“玉片”,似乎并没有受到岁月流逝的影响。

此次考古清理所发现的“玉片”,其质地虽然光滑翠绿,但是内部却略有浑浊,并且与玉石本身的沁色大相径庭。考古专家也大胆断定,棺中这些所谓的“玉片”,应该并不是真正的玉石,而是一种其他的物质。直至考古实验室中化验结果的出炉,才验证了专家们的想法,原来这些“玉片”居然都是含有“铅钡元素”的玻璃,并且还原出一件包裹全身的“玻璃衣服”。

古人为了彰显尊荣,她竟然用假玉衣下葬,为我们解密一段历史之谜

谈到这里,肯定有读者会对此情此景相当熟悉,没错,墓主人下葬时所穿着的衣物,正是高仿版的“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汉代葬制中规格较高的陪葬品,古人认为玉石存在特殊的防腐功能,如果用玉石塞住人体九窍,并制成玉衣包裹全身,便可以令尸体万年不腐。

古人为了彰显尊荣,她竟然用假玉衣下葬,为我们解密一段历史之谜

金缕玉衣又被称为玉匣,是古代高级皇室贵族下葬时的必备陪葬品。在考古学界,最著名的金缕玉衣,非满城汉墓中山王刘胜所穿着的金缕玉衣莫属,此外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禧山汉墓、山东省临沂市刘疵墓中,也都曾出土过金缕玉衣,它们几乎成为了西汉王侯墓葬的代表性陪葬物。

古人为了彰显尊荣,她竟然用假玉衣下葬,为我们解密一段历史之谜

考古专家介绍称,“妾莫书”汉墓中所出土的玻璃制“金缕玉衣”,其实是主人对于身份的一种执着向往。根据汉朝时的葬制规定,作为女官的墓主人根本没有资格享受金缕玉衣的待遇,但是这位女官又想万年存世,故此才想出这种折中的办法,如此一来,既不违反规制又能满足自己的愿望。

古人为了彰显尊荣,她竟然用假玉衣下葬,为我们解密一段历史之谜

还有一点值得说明,在汉代时期,玻璃制品不仅造价低廉,而且通过模具,能够被大批量生产,因此以玻璃制作“金缕玉衣”,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好办法。当然,考古专家们并未因质地的不同,而放弃对玻璃“金缕玉衣”的研究,因为在它的身上,同样存在着极高的历史价值。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