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风 噶玛嘎孜画派
噶玛嘎孜画派始创于16世纪下半叶,由被称之为八世噶玛巴米久多吉(1507一1554)的“化身”南喀扎西活佛所创建
此画派最大的特色是突破了固定化、程式化的传统模式,比卫藏的勉、钦画派更为解放,而是在二维平面空间上融入三维的透视画法,讲究层次的变化,、距离的远近,将佛、菩萨、罗汉,尤其是对传承祖师、高僧任意摆布,常常放在三分之一的轴线上,给故事情节及自然环境留下大片空间,让山石、树木、花草、流水生机盎然;让祥云、雾气随意飘动萦绕,并将热带、亚热带乃至西藏的花草植物冰川雪峰进入画面。在用色上多以石青、石绿来进行点染,用透明画法来进行过度,使远景渐渐消失于天边,构成如梦如幻、神奇美妙的绿色世界。在线条的运用上也赋予了更多的变化,如对人物面部用铁线描,对衣袍用柳叶描,对树木用枣核描,对山石用枯笔皱等多种汉式绘画技法。这些在勉唐和钦则画风中无法达及艺术的效果,却在噶赤画师的笔下表现得出神入化、独具风采,如果说自然景物在勉唐画派中仅是陪衬和装饰,那么在噶孜绘画中则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噶赤画派的创始人是南喀扎西活佛,他虽被认为是八世噶玛巴的转世,但并未成为九世噶玛巴,而是一个身负绘制佛神之像使命的人。他从小就拜许多绘画高手为师,更师从勉唐派大师贡觉班丹学其绘画风格,在形体结构上以印度铜佛和勉唐画派为准则,而绘画风景和色彩运用则吸收明代工笔画的某些规律及技法,从而创立“噶赤派”。其特点是人物造型强调表现个性,线条刚劲流畅,设色偏重青绿,雅逸清丽:画面风景吸取明代重彩工笔画山石瀑布,花鸟树木的表现方法,营造出美妙神奇的艺术境界。
画派风格特点
噶赤画派在勉唐派的基础上发展而起,更强调汉式风格中的留白与淡雅,画风流露出儒雅的文人气质,受到当时较重视文学艺术的活佛们的喜爱,成为17--18世纪西藏绘画的新主流。
(l)构图
吸收了汉地青绿山水画的因素,风景部分更为写实,近处的树木、岩石具体而真切,而没有了勉唐派装饰意味的五彩云霞,更吸收了汉地山水画的透视方法,使画面成为立体而深远的全景式场景。
(2)绘画技法
在绘画技法上有汉地工笔人物画的效果,深具儒雅淡远韵味。其色层薄而丰富,施色浓重,对比强烈,更大胆使用金银色,'使画面效果富丽堂皇,同时又展现出一种滋润 清丽、雅致的独特视觉效果。其线描的轻重粗细、转折顿挫,体现出深厚的功底。
(3)人物造型
诸佛菩萨的造型上采用了写实和夸张变形相结合的手法。佛像造型及造像量度保持了印度,尼泊尔样式的基本特征,并吸收了勉唐画派的造型特点,而在绘制菩萨、佛母等形象时,则用夸张的手法使其更加庄严美丽。整体造型追求肖像化的表现,或体态优美、富于韵律,或神情沉稳肃穆,形成一种强大的感染力。
【嘎玛嘎赤艺术成就及绘画特点】
司徒 曲吉迥乃重建八邦寺至20世纪末,该寺作为噶孜画派的一个中心.培出来了很多著名的优秀画师,其中,被公众尊崇并写进历史的代表人物当属唐拉泽旺(1902 - 1989),40年代,风华正茂的唐拉泽旺已成为声震画坛的大师级人物,当时宗萨寺著明大德降央钦则旺波就曾给予“凡唐拉泽旺绘制的唐卡,无须加持便可直接挂用”的特许和评价,而社会公众也给他以神奇画家的美誉,唐拉泽旺是一个学富五车和品德高尚的学者,他在绘画方面的卓越贡献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综观各个历史时期噶孜画派的一些代表作,在色彩的运用与其他画派相比较,总体感觉一是画面色彩效果相对淡雅、清新、柔和。二是善施绿色;画面过渡空闻多为绿基调。究其缘由,似乎与噶孜画派在绘画中景物配置部分采用内地花鸟工笔、青绿山水的关系密切、这不单纯是以满足色彩上的协调性和平衡性需要,更是一种追求境界上的和谐与自然。噶孜画派极善使用点染法,点与化之间的关系处理已达到炉火纯青,这种施色方法,即使画面效果显的轻、薄,也会使其色彩与色彩之间过渡自然。画师们在点染过程中,用笔蘸色时,一次只能挑起菜子般大小的颜色,然后在画面上轻轻地、反复地点化,并不时地用笔尖在口中蘸口水,直至把色彩铺得十分轻薄、均匀为止。如此周而复始,十分费工费时。在民间,对这种精工细作的点染施色方法绘制的唐卡有这样的一句俚语:一幅精美的唐卡作品要绘制完成,布谷鸟需叫三次。意为需要三年工夫,其中大部分时间就耗在着色上。
嘎玛嘎赤画派的形成
公元15世纪中叶,勉,青两派的风格确立后,直到公元16世纪下半叶才出现了另一个在画史中至关重要的新画派——嘎玛嘎赤派。它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和嘎玛嘎举派(黑帽系嘎举派,或称“白教“)藏传佛教有密切的关联。它是作为嘎玛巴法王的宫廷样式而兴起的,因而画派前冠大宝法王——嘎玛巴之名。
其特点:
1. 风景部分更为写实,与汉族的青绿山水基本一致,近处的树木,岩石画的具体而真切,没有了勉派具有装饰意味的五彩云 霞,没有了可搬动的以固定造型单元方式出现的群山,更像独幅山水画构图。
2. 在绘画技法上有着汉地工笔人物画的迷人效果,三矾九染,淡雅文儒。色层薄而丰富,从石色到水色,从透明到重彩,半遮半透的表层下又透着底层色,表层的透明渲染下又透着石色。线描所占的比重尤为突出,轻重粗细又转折顿挫,体现着画师对线条的理解程度及深厚的线描功力。
3. 诸佛菩萨的造型学习早期印度的铜雕作品,体态优美富于富于韵律,神情沉稳静穆。在诸高僧活佛的肖像中追;求肖像化的表现,人物形象恬淡,柔和,沉静。肖似真人,栩栩如生。
4. 用灰白色表现人的皮肤,色彩明亮和谐。画面呈现高级雅致的冷灰色调。有高深而敏锐的色彩修养。
嘎赤派艺术体现出的优美诗情和淡远意境正是其画派的魅力所在。
嘎赤画派在400多年的发展中,为西藏绘画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产生了不少大师级的著名画家,特别是法王与转世活佛兼艺术大师的人物在这一门派中不断涌现,嘎赤派艺术塑造了王者之风。藏东一直是嘎赤画派影响最大的区域 有时也把嘎赤画风说是“藏东风格”“康区风格”公元17世纪中叶在教派的残酷斗争中嘎举派败于格鲁派,嘎举余部退居康区 公元18世纪后转到德格的八邦寺。康区一直是嘎赤派最发达.延续时间最长,风格传承最纯正的地区。公元17世纪以后,整个西藏画坛仅有两大类画风并延续着 那便是影响整个藏传佛教文化区域的新勉唐派和康区的嘎赤派。康区是嘎赤及其子系的最后保留区域。新勉出现后大量吸收了嘎赤风格,成为旧勉派和嘎赤派的综合体,换句话说也因此使这并存的两派失去了明确的风格差别,成融合之大势,从而造成新勉派“统一天下”的印象。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编号为138-548369的多派绿度母唐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