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大藏地畫派之噶瑪嘎孜畫派

王者之風 噶瑪嘎孜畫派

噶瑪嘎孜畫派始創于16世紀下半葉,由被稱之為八世噶瑪巴米久多吉(1507一1554)的“化身”南喀紮西活佛所建立

此畫派最大的特色是突破了固定化、程式化的傳統模式,比衛藏的勉、欽畫派更為解放,而是在二維平面空間上融入三維的透視畫法,講究層次的變化,、距離的遠近,将佛、菩薩、羅漢,尤其是對傳承祖師、高僧任意擺布,常常放在三分之一的軸線上,給故事情節及自然環境留下大片空間,讓山石、樹木、花草、流水生機盎然;讓祥雲、霧氣随意飄動萦繞,并将熱帶、亞熱帶乃至西藏的花草植物冰川雪峰進入畫面。在用色上多以石青、石綠來進行點染,用透明畫法來進行過度,使遠景漸漸消失于天邊,構成如夢如幻、神奇美妙的綠色世界。線上條的運用上也賦予了更多的變化,如對人物面部用鐵線描,對衣袍用柳葉描,對樹木用棗核描,對山石用枯筆皺等多種漢式繪畫技法。這些在勉唐和欽則畫風中無法達及藝術的效果,卻在噶赤畫師的筆下表現得出神入化、獨具風采,如果說自然景物在勉唐畫派中僅是陪襯和裝飾,那麼在噶孜繪畫中則是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

噶赤畫派的創始人是南喀紮西活佛,他雖被認為是八世噶瑪巴的轉世,但并未成為九世噶瑪巴,而是一個身負繪制佛神之像使命的人。他從小就拜許多繪畫高手為師,更師從勉唐派大師貢覺班丹學其繪畫風格,在形體結構上以印度銅佛和勉唐畫派為準則,而繪畫風景和色彩運用則吸收明代工筆畫的某些規律及技法,進而創立“噶赤派”。其特點是人物造型強調表現個性,線條剛勁流暢,設色偏重青綠,雅逸清麗:畫面風景吸取明代重彩工筆畫山石瀑布,花鳥樹木的表現方法,營造出美妙神奇的藝術境界。

畫派風格特點

噶赤畫派在勉唐派的基礎上發展而起,更強調漢式風格中的留白與淡雅,畫風流露出儒雅的文人氣質,受到當時較重視文學藝術的活佛們的喜愛,成為17--18世紀西藏繪畫的新主流。

(l)構圖

吸收了漢地青綠山水畫的因素,風景部分更為寫實,近處的樹木、岩石具體而真切,而沒有了勉唐派裝飾意味的五彩雲霞,更吸收了漢地山水畫的透視方法,使畫面成為立體而深遠的全景式場景。

(2)繪畫技法

在繪畫技法上有漢地工筆人物畫的效果,深具儒雅淡遠韻味。其色層薄而豐富,施色濃重,對比強烈,更大膽使用金銀色,'使畫面效果富麗堂皇,同時又展現出一種滋潤 清麗、雅緻的獨特視覺效果。其線描的輕重粗細、轉折頓挫,展現出深厚的功底。

(3)人物造型

諸佛菩薩的造型上采用了寫實和誇張變形相結合的手法。佛像造型及造像量度保持了印度,尼泊爾樣式的基本特征,并吸收了勉唐畫派的造型特點,而在繪制菩薩、佛母等形象時,則用誇張的手法使其更加莊嚴美麗。整體造型追求肖像化的表現,或體态優美、富于韻律,或神情沉穩肅穆,形成一種強大的感染力。

【嘎瑪嘎赤藝術成就及繪畫特點】

司徒 曲吉迥乃重建八邦寺至20世紀末,該寺作為噶孜畫派的一個中心.培出來了很多著名的優秀畫師,其中,被公衆尊崇并寫進曆史的代表人物當屬唐拉澤旺(1902 - 1989),40年代,風華正茂的唐拉澤旺已成為聲震畫壇的大師級人物,當時宗薩寺著明大德降央欽則旺波就曾給予“凡唐拉澤旺繪制的唐卡,無須加持便可直接挂用”的特許和評價,而社會公衆也給他以神奇畫家的美譽,唐拉澤旺是一個學富五車和品德高尚的學者,他在繪畫方面的卓越貢獻是常人無法企及的。

綜觀各個曆史時期噶孜畫派的一些代表作,在色彩的運用與其他畫派相比較,總體感覺一是畫面色彩效果相對淡雅、清新、柔和。二是善施綠色;畫面過渡空聞多為綠基調。究其緣由,似乎與噶孜畫派在繪畫中景物配置部分采用内地花鳥工筆、青綠山水的關系密切、這不單純是以滿足色彩上的協調性和平衡性需要,更是一種追求境界上的和諧與自然。噶孜畫派極善使用點染法,點與化之間的關系處理已達到爐火純青,這種施色方法,即使畫面效果顯的輕、薄,也會使其色彩與色彩之間過渡自然。畫師們在點染過程中,用筆蘸色時,一次隻能挑起菜子般大小的顔色,然後在畫面上輕輕地、反複地點化,并不時地用筆尖在口中蘸口水,直至把色彩鋪得十分輕薄、均勻為止。如此周而複始,十分費工費時。在民間,對這種精工細作的點染施色方法繪制的唐卡有這樣的一句俚語:一幅精美的唐卡作品要繪制完成,布谷鳥需叫三次。意為需要三年工夫,其中大部分時間就耗在着色上。

嘎瑪嘎赤畫派的形成

公元15世紀中葉,勉,青兩派的風格确立後,直到公元16世紀下半葉才出現了另一個在畫史中至關重要的新畫派——嘎瑪嘎赤派。它從産生的那一天起就和嘎瑪嘎舉派(黑帽系嘎舉派,或稱“白教“)藏傳佛教有密切的關聯。它是作為嘎瑪巴法王的宮廷樣式而興起的,因而畫派前冠大寶法王——嘎瑪巴之名。

其特點:

1. 風景部分更為寫實,與漢族的青綠山水基本一緻,近處的樹木,岩石畫的具體而真切,沒有了勉派具有裝飾意味的五彩雲 霞,沒有了可搬動的以固定造型單元方式出現的群山,更像獨幅山水畫構圖。

2. 在繪畫技法上有着漢地工筆人物畫的迷人效果,三礬九染,淡雅文儒。色層薄而豐富,從石色到水色,從透明到重彩,半遮半透的表層下又透着底層色,表層的透明渲染下又透着石色。線描所占的比重尤為突出,輕重粗細又轉折頓挫,展現着畫師對線條的了解程度及深厚的線描功力。

3. 諸佛菩薩的造型學習早期印度的銅雕作品,體态優美富于富于韻律,神情沉穩靜穆。在諸高僧活佛的肖像中追;求肖像化的表現,人物形象恬淡,柔和,沉靜。肖似真人,栩栩如生。

4. 用灰白色表現人的皮膚,色彩明亮和諧。畫面呈現進階雅緻的冷灰色調。有高深而敏銳的色彩修養。

嘎赤派藝術展現出的優美詩情和淡遠意境正是其畫派的魅力所在。

嘎赤畫派在400多年的發展中,為西藏繪畫史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産生了不少大師級的著名畫家,特别是法王與轉世活佛兼藝術大師的人物在這一門派中不斷湧現,嘎赤派藝術塑造了王者之風。藏東一直是嘎赤畫派影響最大的區域 有時也把嘎赤畫風說是“藏東風格”“康區風格”公元17世紀中葉在教派的殘酷鬥争中嘎舉派敗于格魯派,嘎舉餘部退居康區 公元18世紀後轉到德格的八邦寺。康區一直是嘎赤派最發達.延續時間最長,風格傳承最純正的地區。公元17世紀以後,整個西藏畫壇僅有兩大類畫風并延續着 那便是影響整個藏傳佛教文化區域的新勉唐派和康區的嘎赤派。康區是嘎赤及其子系的最後保留區域。新勉出現後大量吸收了嘎赤風格,成為舊勉派和嘎赤派的綜合體,換句話說也是以使這并存的兩派失去了明确的風格差别,成融合之大勢,進而造成新勉派“統一天下”的印象。

接下來請朋友們欣賞一組編号為138-548369的多派綠度母唐卡:

三大藏地畫派之噶瑪嘎孜畫派
三大藏地畫派之噶瑪嘎孜畫派
三大藏地畫派之噶瑪嘎孜畫派
三大藏地畫派之噶瑪嘎孜畫派
三大藏地畫派之噶瑪嘎孜畫派
三大藏地畫派之噶瑪嘎孜畫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