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颗小小的古珠,背后藏着如此有趣的历史故事

作者:第一读者

《诗经》里绝世美人的婚礼装是什么样的?汉朝的豪车是什么样的?大唐最自信的女人是谁?玫瑰在古代竟是种宝石?是谁引领了翡翠珍珠的辉煌时代?……原来,一颗小小的古珠,背后竟藏着如此有趣的历史故事。由国际宝石专家梁慧、《杭州日报》“珠光宝气”专栏作者许丽虹合著的新作《一珠一玉,一诗一词》,以《诗经》、唐诗、宋词等古诗词中的珠玉为眼,讲述了玉佩、琼琚、青玉案、金步摇等27种古珠的前世今生,以及背后蕴藏的文化因子,配合150张精美彩插,生动还原古诗词中的珠玉之美,带领读者直观感知千百年前名词背后的实物,走进活色生香的古珠世界。

一颗小小的古珠,背后藏着如此有趣的历史故事

眼下,我们沉迷于网络用语和表情包,但你是否感受过,表情包和古诗词的能量是不一样的——自己内心的排遣度、外界的反应度都不一样。在著名收藏家陈继昌看来,古诗词是空间感更大的一种东西,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一珠一玉,一诗一词》,着力于将读古诗词的感受再推进一步。

古诗词的“古”,一方面体现其精华所在,体现其百年、千年的擂主地位,但另一方面,正因为“古”,里面的一些东西我们读不懂、想不明白。比如:在《诗经·木瓜》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通常将“琼琚、琼瑶、琼玖”统统译为“一种美玉”。那么,为何别人送我水果而我要回赠以美玉?三者究竟有何区别?《一珠一玉,一诗一词》的两位作者通过她们孜孜不倦的探索,让人体会到名词背后存在的美妙与深意,这是她们心力所拓展的空间:从步摇的演变,看出统治者的权力巩固方式;从一根仙人拐杖,追溯到东西方文化的分野;从白居易的“瑟瑟”,统揽丝绸之路的贸易流变;从一抹香,进入宋人的书房意境……

一颗小小的古珠,背后藏着如此有趣的历史故事

▲电影《妖猫传》中的白居易形象

比如白居易最为常用的“瑟瑟”一词。那么,“瑟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这种颜色唐宋年间呈现在哪些物件之上?如果如章鸿钊先生所说,瑟瑟是一种蓝宝石,为什么许渊冲教授会选择译成江水的“shiver(颤抖)”?《一珠一玉,一诗一词》中写到:“白居易的瑟瑟,有些是我们很好理解的。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是指秋天的夜晚,风大,枫叶和荻花在寒风中飘荡,发出簌簌之声,令人感到无比萧瑟。再后来,瑟瑟又引申为人体颤抖。唐代雍陶《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坐中寒瑟瑟,床下细泠泠。’清代龚自珍《虞美人》:‘春寒瑟瑟晚来添,玉钏微闻应是换吴棉。’但是,白居易却总是用‘瑟瑟’来形容水的颜色。“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等等。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将‘半江瑟瑟半江红’翻译为‘Half of its waves turn red and the other half shiver(颤抖)’,回译成中文就是‘半江红来半江抖’,这个读着就让人不明白了。要解开这个谜题,先得看白居易的出身。根据陈寅恪学生姚薇元先生的考证,白居易的祖先为西域胡人,是西域龟兹国的王族。因龟兹国境内有地名Kutsi,意思是‘白、光明’,故汉朝赠其王姓‘白’。龟兹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东西文明在此交汇。波斯的珠宝、织锦、银盘、金银币等源源不断从这里流向中原。白居易对波斯珠宝,就像对故乡土特产一样熟悉。对水色的描述,随手以波斯珠宝颜色来比喻,再自然不过。美国汉学家薛爱华在《撒马尔罕的金桃》中,明确写道:‘唐朝人用来指深蓝色宝石的瑟瑟这个词,通常就是指天青石。’天青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青金石。……但是,问题来了:大凡接触过青金石的,都知道青金石是不透明的,而白居易的‘瑟瑟体’中,他形容的江水、河水等,分明是半透明的。对了,这就引出瑟瑟的第二个指向:琉璃。此琉璃是仿青金石的蓝色琉璃。确切一点说,应该叫‘人造瑟瑟’。正是这种半透明的蓝色,被白居易拿来比喻碧水。也许这个意境实在太美,后世一直沿用。”

一颗小小的古珠,背后藏着如此有趣的历史故事

▲距今2000多年的西亚琉璃珠

在《一珠一玉,一诗一词》中,梁慧和许丽虹将古诗词中提到的珠玉,结合文献、考古以及她俩经手过的实物,对“名词”加以还原,对名词所含深意加以阐述,并提供大量图片加以说明。她俩将其中的美好层层托出水面,呈现在大家面前。陈继昌评价道,她们的笔触,写的是珠玉,道的却是人情。无论历史怎样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人的情感都还是一样的。珠玉在故事里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人为何要借珠玉来安顿自己?珠玉为何能轻易卷起历史风云?自古以来,珠玉作为社会权力、风尚和情感的浓缩,被赋予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东西方皆然,古今同例。

一颗小小的古珠,背后藏着如此有趣的历史故事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宋摹本)

描绘唐代的古画中,有幅风光旖旎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载(752),虢国夫人及其眷属随从一行八骑九人(小女孩与保姆同乘一骑)挥鞭策马,外出踏青游春的情景。一行人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花团锦簇。长安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虢国夫人是谁?乃杨贵妃三姐。那么画中谁是虢国夫人呢?起初大家都以为是画幅中央的贵妇。但是后来有人看出端倪,认为最右边那个“男”的才是虢国夫人。这是为何?对此,《一珠一玉,一诗一词》给出了答案:因为三花马。

所谓“三花马”,是指将马鬃精心修剪出三缕堞垛状鬃毛,也叫“三鬃马”。当然,也有剪成一花、二花的。它既是一种时尚,也是区分马匹等级和贵族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一行八骑九人。八骑中有两骑为三花马。九人中哪两位有资格骑乘三花马呢?非虢国夫人和她小女儿莫属。

那么,虢国夫人为何男装出行?首先,在盛唐,女性着男装是一种普遍流行的风尚。其次,这个虢国夫人可有个性了。张祜曾写《虢国夫人》诗:“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虢国夫人受到皇上的宠恩,大清早就骑马进了宫门。她嫌脂粉会玷污她的美艳,淡描蛾眉就进去朝见至尊。虢国夫人自恃天生丽质,不化妆就进宫朝见天子。而唐玄宗很宠爱这位有个性的三姨,给她随时入宫拜见的特权。“素面朝天”这个成语因此而来。而虢国夫人也被称为唐朝最自信的女人。

一颗小小的古珠,背后藏着如此有趣的历史故事

此外,《一珠一玉,一诗一词》还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科普知识。比如,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玫瑰明明是植物啊,为何不是“木”字旁?两位作者考据后认为,玫瑰的本意实为宝石。书中这样写到:“玫瑰”一词较早的出处,来自韩非子的《买椟还珠》。故事中的木匣子“饰以玫瑰”。难道是雕刻出玫瑰花纹?或粘上玫瑰花花瓣?非也。这里的玫瑰是指其本意。“玉”字旁,至少是指“石之美者”。那么,玫瑰到底是哪种玉?或,哪种宝石?通过查阅古籍资料可以发现,玫瑰信息有这样几点:1.是一种名贵的宝石,见于王妃帽子、汉武帝马鞍、国家大事纪念物上;2.可以有各种颜色;3.产于南海或西域;4.不是明月珠、夜光珠、真白珠、虎珀、珊瑚、流离、璆琳、琅玕、水精、碧、五色玉。《说文解字》怎么注释“玫”的呢?“玫,火齐,玫瑰也,一曰石之美者。”玫瑰,在古代又称“火齐”。《昭明文选》李善注:“火齐,玫瑰珠也。”那么,火齐又是什么样的?南朝的《梁书·诸夷传·中天竺国》记道:“火齐状如云母,色如紫金,有光耀。别之,则薄如蝉翼;积之,则如纱縠之重沓也。”有没有觉得答案呼之欲出?有一种宝石,如果质地一般,确实“状如云母”,而又符合玫瑰的4点特征。啥?红、蓝宝石!

由于历史的波折,珠玉中沉淀的文化因子很多已被淹没,而《一珠一玉,一诗一词》能追索脉络、打捞诗意、联结传承,极具现实意义,同时还可以窥览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责任编辑:董小玥 审核:周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