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我的成绩那么好,最终还是成了一个没用的人?

作者:扎克8

知乎提问:

今天晚上跟爸爸吵了一架,难受的哭了一晚,故事背景是我公务员考试失利,表姐给我找了一份工作,但是我却迟迟不肯下定决心选择。

去年大学毕业以后工作一直不顺,过年时在家人的劝说下考了公务员,结果进了面试最终还是被刷了。现在又进入了迷茫期,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所有人都说让我考司法考试,让我下年接着考公务员,让我现在先找份工作干着,边工作边读书……他们的建议听起来都是那么合理,那么正确,可是为什么我的心里老是在逃避,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做才对……

为什么我的成绩那么好,最终还是成了一个没用的人?

小时候,一年级的第一次考试考了双百让我一下子成了名人,所有人都夸我,我成了模范生,成了好孩子,从此以后班级的每一次考试第一一定是我。就这样,一直到了六年级,新老师每次问你们班谁什么什么最好,所有人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我的名字,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对这种感觉却越来越想要逃避。

六年级的下半学期,我转到了另一个学校,完全陌生的环境,离开了从小长到大的朋友,让我一下子手足无措。我从一个小明星成了一个话都不敢说的普通学生,甚至还曾受到过排挤。不知道是不是从那时开始,我慢慢变了,以前身边一堆朋友的我需要好长时间才能交到一两个朋友,我变得不爱说话,心里谁都看不起但却又谁都怕。我变得越来越孤独,渴望着像其他人那样身边一堆朋友说说笑笑,但又觉得那么的难以融入人群。所以我学会了一招,那就是不去在乎,就像自己心里有个开关一样,本来可以感受一切的,渐渐的我把它关掉了。我装作把心思全都用在学习上,这样我就可以不用交朋友啦,人家也不会觉得你孤僻,只会说你只知道学习,呵呵。。所以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到大学都一直是前几名,虽然高考失利,但是大学也一直都有拿奖学金。

为什么我的成绩那么好,最终还是成了一个没用的人?

现在我走上社会了,可是我悲伤的发现,这是个需要与人交流的社会,这个社会上不会再有我做几个选择题就能考高分的试卷,只有我用沟通才能换来的机会。可是我的开关早就被我关上了除了学习考试我什么也不会呀 你问我能做什么?除了考试就是考试呀。你问我喜欢什么?我喜欢音乐 可是从小到大连一节正常的音乐课都没上过,出生在农村也别想还能学个钢琴什么的了,大学里看到别人在舞台上表演都想哭。

现在回首才发现,我一直以来都像个傻子一样,以为就像老师和家长说的一样,成绩好就可以得到一切了。甚至到了大学我都从来没有考虑过以后的就业之路,反正我学习好我怕什么一直以来我就像一个只知道埋头赶路的疯子,从不留意沿途的风景,到了终点才发现考官考的不是速度呀,哈哈哈。终于成功的变成了一个废物 我还有救吗????

为什么我的成绩那么好,最终还是成了一个没用的人?

以下是曹怀宁的答复:

看到这个问题是六年前提出的,我的心里有很多感慨。六年过去了,不知道这个题主现在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我是个废物”的迷茫与痛苦是否还影响着她?而现在关注着这个问题的人们,你们过得还好吗?

在理性层面上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已经有太多的珠玉在前,我就不赘述了。我想从内心深层情感和价值观的层面来谈谈我对题主这类人,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和感受。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生活中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而“能力”与“价值”的标准,其实是由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界定的。在一个小镇上,这个标准可能是最厉害的做题家,而在北上广的“精英圈子”中,也许这个标准是常春藤盟校,能言善辩,高尔夫、马术技能点满。身处原生的环境中,我们一定会调动自己的各项资源,努力在这个标准下获得成功,进而感受到能力与自信,确立自我的价值感。但随着成长和发展变化,当我们离开原有的熟悉环境,进入新的环境时,可能就会震惊地发现,原来过往的标准并不是普适且完整的,这世上还有其他很重要的能力需要掌握,甚至我们还会发现,过往深信不疑的努力——回报公式,在新的环境中不成立了。比如题主描述的,过往她相信有了好成绩就可以无往而不利,但现在她发现,自己还得会与人打交道,还需要有些兴趣爱好,才有可能获取认可与价值感,体会到幸福。

为什么我的成绩那么好,最终还是成了一个没用的人?

当人们发现这一点时,就像发现自己原先深信不疑的生活原来是一场梦一样,内心会遭受到剧烈的震荡,所谓“三观都动摇了”,就是这样一种情况。真正的三观其实是根植于感性之中的,它是内心最深处的相信。每一点每一滴的相信,背后都有活生生的事实与鲜明的情绪:那一次考试考好了,母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感到自己能够帮上妈妈的忙了,特别开心;那一次取得了全年级第一,上台领奖时我看到全年级同学眼中的钦佩与羡慕,觉得自己真的很棒;那一次高考失利,父母、老师眼中的震惊与失望让我永生难忘……

这些都是真实经历过,深深烙印在心里的感受,怎么可能说放弃就放弃,马上开始相信其他的价值呢?

所以,为什么我们知道道理,却做不到?因为这些当下知道的道理背后,没有活生生的、切身经历的支撑,所以我们的感性,它不相信,它会固守着自己过往无数次相信的东西,因为这是它过往这么长时间的精神支柱。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相信,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如果精神支柱动摇,甚至被摧毁,人一定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与价值,甚至全盘否定自己。这个逻辑也很好理解,如果我过往相信的一切都被证明是有问题的,那我这个人肯定也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我的成绩那么好,最终还是成了一个没用的人?

所以,不要再怪某个人为什么知道了道理,却不马上改变了,他要放弃的是过往的生活理念,这对他的内心是巨大的动摇,他需要时间来面对到内心的悲伤与无助,恐惧与担忧,他需要一些力量来稳住自己的心神,哀悼自己失去的信念,最后,他才有力气慢慢振作起来,去寻找新的方向,发展新的技能。

在这种时候,我们作为他们身边的家人、朋友,最重要的是不断宽慰他们,让他们理解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陪伴他们花一些时间进行哀悼,充分表达内心的情绪。接下来再帮助他们看到,他们原有的技能并不是全盘报废,而是体现了自身一些很根本的能力,比如自律、逻辑分析等,这些能力一样可以在新的领域大放异彩。不要太着急地把他们往新的道路上推,催促他们赶紧改变,这反而会让他们更感有心无力。

这个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发展变化也越来越快,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这样的事,希望大家在这个时候,都能够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对自己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四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八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六千多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知乎、B站、头条号搜索“心理咨询师曹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