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只有做了父母才深有体会,教育子女的道路并不容易走,不论你工作多么出色,是社会精英还是成功人士,作为父母的身份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有发挥失利的时候。与不按常理出牌、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沟通这件事就有大学问,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许就能影响到他,孩子间的差距,也就形成在父母的有心和无意识上。

《我家那闺女》综艺节目中傅园慧爸爸的教育方式被刷屏,傅园慧爸爸分享了女儿刚进入省游泳队的事情。
那时年龄还小,一次他去看望女儿,一个队员说“你们孩子总说她自己是天才,哪有自己说自己是天才的”。没想到傅爸爸干脆地回复“没错,她确实是天才”。
傅园慧从小就经常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肯定,傅爸爸常对女儿说“你最棒,你就是最优秀的,你是天才”。这样正向鼓励给了傅园慧莫大的自信,这些自信也化成赛场上无限的力量。
01、父母的心理暗示不可忽视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提出:暗示是被主观意愿肯定的一种假设,未必有根据,但是人的内心会尽力趋向于假设的内容,这是人最简单最基本的条件反射。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的暗示力量不可忽视,可以给孩子带来信心,也可以带来摧毁。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曾经到一所普通的中学,在一个班级学生名单里几个同学的名字上他做了标记,然后告诉老师“这几个孩子非常聪明,高智商”。经过一段时间罗森塔再一次来到这所学校,经过了解当初他选的那几位同学全都成为了班级的佼佼者。
罗森塔当时只是在教室走了一圈,随意选了几个人名,而老师不知情,他得到这个信息后,对这几个学生给予较高的期望和肯定的评价。老师的行为也给了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他们信心提升,动力十足,才有了后来优异的成绩。
孩子可塑性强,积极地暗示使他向着更好的方向努力,消极的暗示,使他下意识地自我否定。
想让孩子变得优秀也并非很难,成年人想变得更优秀,还会用励志的言语为自己加油鼓劲,而如一张白纸的孩子谁为他加油鼓劲呢?自然是父母。聪明的父母善用鼓励认可的语言,给出积极的心理暗示,而有些父母不走心的暗示让孩子消极信心全无。
02、父母一句“你不会”足以摧毁孩子
曾经有一位妈妈深有体会,她儿子小时候玩玩具想拆卸玩具,妈妈会阻止“你不会,装不上的”。孩子想自己接水这位妈妈却说“你不会,会洒的”,当孩子想帮妈妈洗碗她又说“你不会”,一次次的“你不会”让孩子失去了尝试的机会,最后真得什么都不会,独立能力极差。
孩子从小每一次玩耍,做每一件事的第一次都是尝试,都是学习,如果父母经常用一句“你不会”,阻止了孩子学习的机会,也打消了他的积极性。同时使孩子心理得到消极暗示,最终对什么都失去好奇心,都缺乏尝试的勇气,遇到困难本能地逃避。
“你不会“就像一个魔咒,束缚着孩子最终被摧毁,聪明的父母一定会口下留情,不会给孩子消极心理暗示。
03、聪明的父母把“你不会”换成“试一试”
泰国一部名为《豆芽》的短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拍摄,一位小女孩儿看到菜市场豆芽特别畅销,于是也想种豆芽,妈妈说“试一试”。
起初以失败告终,妈妈找来书和小女孩儿一起讨论学习,决定改变方法。小女孩儿有些退缩,妈妈说“试一试”,经过几次尝试过后,豆芽终于长出来了。
短片中,小女孩儿原型,在现实中长大后成为搞研究的生物学博士,这位女孩儿说,小时候妈妈的一句“试一试”如同特效营养剂,灌溉着我探索的信心。
每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成长的这个过程有失败有困惑,而父母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会迎难而上,还是止步不前。一句“你不会”消极的心理暗示,使孩子失去信心,一句“试一试”会给他无限动力,孩子会变成你希望的那样优秀,人生结果大不相同。
结语: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是必然的,父母鼓励的话语、肯定的眼神,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就能使他信心百倍,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反之,父母不经意地一句“你不会”使孩子把伸出去想尝试的手缩回来,以后也许再也没有勇气伸出手,也没有信心去尝试,错失成长的机会,成功可能也会从身边溜走。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