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上,一位叫晏殊的考生忽然站起来:“皇上,学生有一事相求!”宋真宗撇了眼这位胆大少年,挥手示意他开口,晏殊双手提起考卷,自信满满地露出一抹微笑。
原本充满紧张气氛的考场,现在更是鸦雀无声,宋真宗盯着晏殊,眼神越发变得锐利,似乎在问:你要是给我搞什么花样,今天我就整死你。
晏殊行拱手礼,坦诚说:“皇上,这上面的题目,我前几天备考时见过一模一样的,如果押题这样精准,对其他人不公平,恳请皇上能允许我换个题目。”
宋真宗原本还有些质疑,看到面前的年轻人这么有魄力,不免心生欢喜,反问:“别人押题准确都在暗自窃喜,你倒好,还不乐意了,就不怕再给你出道难题,结果名落孙山吗?”
晏殊更加坚定:“如果成绩不好,那是学生学艺不精,就该回家继续努力,而不是妄图用一次巧合机遇得偿所愿。”
宋真宗点点头,随即挥笔又出一题,让內侍递到晏殊手中,双眼一闭喊到:“这里学子众多,都是各省的佼佼者,你剩下的答题时间不多了,开始吧。”
晏殊将考卷铺平,丝毫没有停顿,洋洋洒洒写满了整张,宋真宗看完,脸上没露出任何表情,只是交到旁边大臣手中传阅,在大家一致的好评中,宋真宗下旨,赐晏殊同进士出身。
什么是同进士出身呢?
宋朝的时候进士分为五甲,所有能来到殿试的学子,基本上都能有个一官半职,一甲进士及第授从六品,二名榜眼,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以此类推,同进士出身就是正八品。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个大才子,才给了个第五名,是不是水平没有传说得那么好啊?
其实,这跟晏殊的出身有一定关系,他是“江外人”,也就是南方人,当时宋太宗有训:江外人不能为相。大概就是因为南方人出的才子多,怕以后国家变成了南方人的天下。
宋真宗觉得这条规矩不合理,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哪里都是自己的臣民嘛,应该一视同仁,所以这才录取了晏殊。
晏殊工作后表现的十分勤恳,同仁们叫他吃饭,他从来不去,后来宋真宗觉得奇怪,是不是这家伙极度清廉呢!于是就把他喊到身边,想问个所以然。
结果晏殊回答倒是一如既往的干脆:“兜里没钱,所以不敢跟他们去,怕结不了帐。”
好家伙,这把宋真宗满脑子的美好幻想,一股脑地给打破了。不过这倒也不值得生气,毕竟是大实话嘛,这样的人,如果能给皇子当老师,那就再好不过了,毕竟知无不言,啥都敢说的。
晏殊辅佐了两代帝王,成绩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懦弱,依附吕夷简,也有人说他提携过范仲淹,所以是有功之人,总之,他这一辈子,经历过贬官,经历过富贵,也算十分完美,后来晏殊也进入到了不少影视剧中,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