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晚清时期一个不起眼的打更人,两个儿子一是欧美巨富,一是国父

作者:红桃6和红桃9

古代没有时钟,人们的计时方式主要是日晷、沙漏,白天看日头,夜晚只能靠更夫打更来报时。

古装剧里,尤其是刑侦探案剧里,夜里常有敲梆声,然后传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声音,这就是更夫的日常工作写照。

他们十分辛苦,彻夜不能睡觉,需要守着滴漏以便于准确把握时间。

影视剧里的更夫们往往只有声音,没有镜头;历史上真正的更夫也昼伏夜出,与大众作息时间相反,也很少有机会“露脸”。

然而,有这么一位打更人,培养出了两个优秀的儿子,在历史上得以“露脸”,这个人名叫孙达成。

贫困生活

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孙达成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即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翠亨村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古时交通工具少,导致这个乡村闭塞落后,而且土地偏沙质,收成十分有限,贫瘠的土地让这个村子仅60余户人家留存。

孙达成的父亲孙敬贤是当地比较有名的人物,他早年积下祖产,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人家,但也属于小康水平,村子修葺祠堂时,曾经豪捐1两银子,这对于那个贫困的山村来说,这个‬数目‬在当时‬‬十分‬可‬观‬。

可惜的是,孙敬贤崇尚风水学,到了痴迷的地步,为了学习风水、听信江湖术士之言变卖家产,导致家庭条件急转直下。

此时孙敬贤已年过半百,改善缺衣少食的生活环境,自然落到了下一代的身上,16岁的孙达成辞别父母,瘦弱的背影登上小船、漂洋过海到澳门的鞋店做学徒,学成后开始做鞋匠。

晚清时期一个不起眼的打更人,两个儿子一是欧美巨富,一是国父

更夫

在澳门一呆就是16年,孑然一身的孙达成过够了漂泊无依的生活,32岁时,他回到故乡务农,并迎娶了一位18岁的杨姓农家女子,婚后生育了两男两女四个孩子。

孩子出生后,一家六口的生计全压在孙达成身上,种田的收入难以维持家庭开支。

为了养育嗷嗷待哺的孩子,他除了耕种,农闲时间就替村里人补鞋贴补家用,并报名在村里做了辛苦的更夫,只为了每月一石稻谷的“薪俸”。

为了扛起生活的重担,年近四十的孙达成常常白天劳累一天,晚上还要值班打更,只有少量的碎片时间能够小憩一会,这完全‬超出了人的生理极限。父爱如山,他全靠着意志与感情强撑度日。

中国传统的农民,能吃苦耐劳,且朴实乐观、安贫守道,孙达成也不例外。

他在澳门的经历,让他成为村里罕见的“见过大世面”的人,村里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常常围着他,让他讲在澳门的所见所闻。

晚清时期一个不起眼的打更人,两个儿子一是欧美巨富,一是国父

孙达成和杨氏

孙达成常常拖着疲累的身体,在晚饭后坐在村子的大榕树下休息,小孩子们便围成一圈听他讲故事。

村里有些好事者,见状讽刺他既然那么有本事,怎么还要拼死拼活的耕田打更?

特别是地主杨宝,见他“出尽风头”,便经常数落他,有时孙达成挑粪到田里施肥,每每经过杨宝家门口,就会遭到无故辱骂,嫌弃他一身穷酸又一身臭味,让他绕开自己家门前走路。他每次都呵呵一笑,不予理会。

久而久之,地主骂得多了,也自觉没趣。这就是垃圾人定律,对于品行差的人,只有远离,不予招惹,方能平安。当然,他也招惹不起。

尽管在外十分辛苦,还要受人欺辱,孙达成从来不在家里抱怨生活的苦难,反而教导孩子们乐观、相亲相爱,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这对以后两兄弟的关系有很大的影响。

两个儿子

孙达成的儿子在家族中属于“德”字辈,长子孙眉又名为德彰,次子德明即日后的国父孙中山。孙中山与兄长相隔12岁,自幼受到父兄的宠爱。

晚清时期一个不起眼的打更人,两个儿子一是欧美巨富,一是国父

孙眉

而身为长兄的孙眉很早就要分担家庭重担,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只读了四年书塾,就因生活所迫在家务农。

17岁时,不甘在小山村里贫困一生的孙眉提出要去山外的世界闯荡,于是他同当年的父亲一样坐上了外出打工的船。

此时洋人已经渗入中国,出洋打工风气渐起,他跟随同乡在海上漂泊了十几天,远赴檀香山淘金。

孙眉初到檀香山时,在火奴鲁鲁一家农场做工,他体格健壮、头脑聪明,通过勤劳和省吃俭用,逐渐积蓄了一笔创业资本。

23岁时,孙眉在茂宜岛承包了荒地,白手起家,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发迹,后来又做酿酒,耕耘数年‬之后,三十岁的他一跃成为当地首富,手下工人成千,牛马成群,土地万顷,被称为“茂宜王”。

远在中国的父母兄弟因而也得以改善了贫困的处境,孙眉的侨汇源源不断地寄到广东老家,孙家从贫苦农民,上升为农业资本家。

他的父亲孙达成结束了自己长达30年的打更生涯,昔日辱骂他的地主开始对他百般奉承,这个弯腰了大半辈子的老农终于可以挺直腰板了。

1878年,孙眉回国接家人到檀香山居住,父亲已年迈且眷恋故土,最后只有他的母亲带弟弟孙中山跟随他来到了檀香山。

晚清时期一个不起眼的打更人,两个儿子一是欧美巨富,一是国父

孙中山

大哥本来意欲培养孙中山做生意,安排他到自己的农场学习,但孙中山提出自己更喜欢读书,孙眉只好将他送到当地最好的教会学校读书。

他在校期间,学习成绩突出,孙眉深感欣慰,但后来发现弟弟逐渐开始崇尚西方基督教,当时中国人将洋教视为洪水猛兽,传统的孙眉命令禁止弟弟加入基督教。

为了避免弟弟过度洋化,孙眉让他辍学回国接受中国教育。孙中山先后在广州、香港等地读书,期间所有的吃穿用度都由兄长支付。

为了鼓励孙中山读书成才,孙眉将一部分财产赠与给了弟弟。

孙中山的学识、国际视野、救世理想背后,离不开孙眉的帮助。

兄弟情深

为了推翻封建制度,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为了动员人入会,孙眉出钱出力,四处奔走宣传。1895年,孙中山回国发动广州起义,孙眉低价卖掉了大量的牛羊,筹到的钱款全部交给弟弟。

晚清时期一个不起眼的打更人,两个儿子一是欧美巨富,一是国父

孙母杨氏和孙眉弟兄及家眷

为了避免家人受起义的牵连,孙眉将孙母、孙中山的夫人和儿女全部接到檀香山,为弟弟解除了后顾之忧。

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一度沉沦,孙眉给予他支持和鼓励,让他得以再次振作。据孙家后人讲述,孙眉先后资助孙中山的革命资金达70万美元,最后耗尽家产,真正的倾囊相助。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他病逝后,被尊称为“国父”,永载史册。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谁也没有料到,一个不起眼的打更人,竟然能够养育出两个优秀的儿子。

这中间少不了父子三人的辛苦打拼,更得益于孙父从小对孩子们“兄友弟恭”的教育,才有了孙眉对弟弟的不懈帮助,这两个默默无闻的人间接地揭开了中国崭新的一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