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千分之一毫米”的世界领先水平——山西风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作者:晋事微言

近日,在通往闻喜县侯村镇的山道上,两辆载着大型木制包装箱的卡车与记者所乘的车辆擦身而过。陪同记者采访的老谢指着两辆卡车说:“这是给客户发货的!你看,那木箱上有风源制造的企业名字呢。”

道路尽头,中条山下的山坳里,一大片上世纪70年代风格的建筑静静伫立在风中。这里就是原541总厂十分指(第十分指挥部)。

宽大的厂房车间、宏伟壮观的大礼堂、宽阔整洁的学校、接待客人的招待所……这些当年“三线建设”期间的历史遗存,依稀浮现着那些年人们繁忙的生活工作场景。

在这些布满尘埃的遗存建筑旁边,有一排厂房清新耀眼,自动识别的大门闭开系统以及悬挂的猎猎红旗,拉开了这里与周边建筑的历史距离。厂门口的墙壁上苍劲有力地写着:山西风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简称“风源制造”)。

“我是典型的‘三线子弟军工二代’,1970年,我一岁时就随父亲到541总厂十分指扎了根。”戚建兵笑着说。他是风源制造的董事长。

上世纪60年代末,在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其中一路军工骨干和科技人才在中条山腹地建起一个拥有当时尖端科技的特大型军工企业,代号为541,横跨闻喜、绛县、夏县等数个县域。戚建兵的父亲就是这路大军中的一员。

1990年,20岁的戚建兵以优异的成绩从541技校毕业,分配到十分指机修车间,在钳工的岗位上ー干就是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军工,有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他们给戚建兵传授了毕生的本领。短短几年间,戚建兵就成了车间里青年中的技术骨干,在全厂的技术比武大赛中崭露头角,取得多项荣誉。

正是这8年时间,积聚了戚建兵日后坚持走自主研发之路的能量源。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军工转民用的大潮中,十分指破产,职工自谋出路。1998年,年仅28岁的戚建兵不愿离开这方热土,拒绝了多个企业的高薪聘请,与弟弟戚建峰等4名工友一道办起了机械厂。

“当时我们哥儿几个东拼西凑购买了3台旧车床,又租借了一台气锤,便开始了艰难的创业生涯。”说起创业的艰难,戚建兵这个一米八零的汉子眼里噙着泪花,“从个体户到闻喜风源机械厂,再到如今的山西风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我们一路走来,得益于军工企业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得益于父辈直面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传承。”

“工业制造应是中国实体兴国的脊梁,而自主创新是工业制造的灵魂。”戚建兵敢说这样的话,是因为他的公司能发展到今天,正是得益于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旋风铣”。

“铣”,就是机械制造中机床对各种机械零部件的削切,“旋风铣”因其铣削的速度快(达到400m/mm),加工过程中切屑飞溅如旋风而得名。

凭着对市场的了解和研判,风源制造很早就把主攻方向瞄准了“旋风铣”这一切削领域的尖端产品。没有现成的东西可参照,他们就边学、边研、边制、边改,从提高切削的速度到刀具的选购,从单一型到多用型,一个个解难题,一个个迈沟坎。十年磨一剑,风源制造目前已经坐上了国内专业研究开发旋风铣削机企业的头把交椅,由他们牵头起草并制定了旋风铣削机的质量、检验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

“我们原来的加工精度误差是百分之一毫米,现在可以达到千分之一毫米,这个机床在世界上属于领先水平。”风源制造的技术员贾保忠告诉记者。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戚建兵说。

目前,风源制造的产品主要服务于机床制造、军工、汽车、能源、石油等领域。公司现拥有14项国家专利,是“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山西省专精特新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旋丰”牌旋风铣品种达到4个系列38个型号,被中国兵器、沈阳机床、博特精工、三一重工、哈飞集团等遍及全国的6000多家客户广泛使用,并出口日本、俄罗断、韩国、越南、印度等国家,公司与诸多国内顶尖企业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遵循“科技创新、军工传承”的理念,不断创新研发的核心技术,使风源制造近年来始终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自主创新散发出的耀眼光芒,吸引着包括精于机械制造的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内外客户,往来于闻喜县中条山腹地,见证着一个公司涅槃重生的传奇。

(本报记者 杨永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