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困扰中晚唐、五代两百余年的藩镇制度,为什么又被赵构重新启用?

作者:顾道惊城

数次南侵之后,金国虽然没能在江南站住脚,却把南宋在江淮的统治秩序打乱了,各种独立、半独立的武装力量开始逐步蚕食江淮地区。

面对此情此景,中书舍人范宗尹明确表示,为今之计只能恢复藩镇制度,对于那些长江以北的军头,只要他们愿意挂大宋的旗帜,就封他们几个州的地方,让他们合法割据一方。

时江北、荆湖诸路盗益起,大者至数万人,据有州郡。朝廷力不能制,盗所不能至者,则以土豪、溃将或摄官守之,皆羁縻而已。宗尹以为此皆乌合之众,急之则并死力以拒官军,莫若析地以处之,盗有所归,则可以渐制。

困扰中晚唐、五代两百余年的藩镇制度,为什么又被赵构重新启用?

乍一听,范宗尹的建议实在是荒谬绝伦,因为藩镇割据的局面一旦形成,就有可能会加剧南宋中央政府的危机,而就算南宋中央政府暂时渡过了眼前的危机,以后又该怎么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呢?

要知道,藩镇割据的问题,足足困扰了大唐、五代共计二百年的时间。

因此,当范宗尹提出这个建议后,立刻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

可问题就在于,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不恢复藩镇制度,还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做法吗?

要知道,无论南宋中央政府承认或不承认,藩镇割据的局面都已经出现了。在这种背景下,恢复藩镇不过是做个顺水人情罢了。

做这个顺水人情,还可以继续和这些拥兵大佬合作;如果连这个顺水人情也不愿意做,那么朝廷跟这些拥兵大佬,可能谈都没得谈了。

群臣多以为不可,宗尹曰:“今诸郡为盗据者以十数,则籓镇之势洸洸成矣。曷若朝廷为之,使恩有所归。”

而且从理论上讲,分封藩镇三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军头在长江以北地区抢占地盘,南宋中央政府通常就会承认他们的合法性,并且鼓励文官系统、士绅集团与他们合作。

如果这些军头准备到长江以南地区抢占地盘,南宋中央政府就会定性他们为叛军,并派中央军围剿他们。

这样一来,大多数长江以北的军头都不会随便过江,长江以南地区的稳定性就能得到保证。

第二个好处是,一旦长江以北地区出现众多挂着南宋旗帜的军头,就会成为宋金之间的缓冲区,金军再想南侵,相对就比较困难。

以前金军南侵时,大多数军头都喜欢玩空间换时间和以退为进的把戏,那是因为,这些地盘本就属于大宋。

而一旦这些地盘彻底归属于军头,他们就会试图守住自己的根据地,不会再轻易地玩那些把戏。

第三个好处是,恢复藩镇制度后,军头们想兼并扩张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分封藩镇后,哪个军头敢四处兼并其它军头,中央政府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联络各大藩镇打击他。

群雄四起时,最可怕的就是开始兼并战。因为经过一系列兼并战,肯定就会弄出越来越强大的军头,到那个时候,南宋中央政府拿什么约束、号令他们呢?

只要兼并战无法展开,十几个或二三十个军头并立,几人占据一个州,政府想在他们之间纵横捭阖、左拉右打,难度会相对较低。

对此,只要看看晚唐的情形就能明白,藩镇割据存在了一百多年,可哪个藩镇也无法动摇大唐的统治,直到黄巢出现,彻底打破平衡为止。

困扰中晚唐、五代两百余年的藩镇制度,为什么又被赵构重新启用?

反过来说,如果不分封藩镇,就会出现与此相反的三个弊端。

第一个弊端是,既然在长江以北割据会被定性为叛军,在长江以南割据也会被定性为叛军。各大军头有机会南下割据时,自然不会和南宋中央政府讲客气。

第二个弊端是,由于拥兵自重的军头们并没有合法、稳定的地盘,他们自然会习惯性地四处流动,到时有可能把整个南方、乃至整个天下都搞得乱成一锅粥。

到那个时候,金军再想发动第四次、第五次乃至第N次南侵,都会相对顺利。而在金军多次南侵的压力下,南宋中央政府很可能会顾此失彼,始终无法稳定发展,众多心怀叵测的军头则有可能趁火打劫,也跟着金军一起进入江南地区谋发展。

第三个弊端是,如果拥兵自重的军头们并没有合法、稳定的地盘,他们自然更会肆无忌惮地火并,而南宋中央政府也缺乏名正言顺的理由,去联合大多数军头,干涉这种兼并战。

由此而来的还有第四个弊端,如果南宋中央政府不愿意承认军头们的既得利益,而金国愿意承认,这些军头难免会倒向金国。

经过一番权衡,赵构接受了范宗尹提出的方案,发明了一个名为“镇抚使”的职位,这就是南宋中央政府对藩镇的官方称呼。

随着南宋恢复藩镇制度,提议人范宗尹也开始受到重用,并在不久之后被提拔为宰相,那一年,范宗尹才三十三岁。

帝决意行之,遂以为相,宗尹时年三十三。

南宋中央政府给军头们开出的条件,比晚唐、五代时期的藩镇享有更多权利:在自己辖区内,藩镇可以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人事和军事权力,只要老实听话,中央还允许让他们的子孙继承相关权力。

先是范宗尹言:“管内州县官许辟置,知、通令帅臣具名奏差,朝廷审量除授,遇军兴,听从便宜。其师臣不因朝廷召擢,更不除代。如能扞御外寇,显立大功,当议特许世袭。”

甲子,诏曰:“欲隆镇抚之名,为辍按廉之使。有民有社,得专制于境中;足食足兵,听专征于阃外。若转移其财用,与废置夫官僚,理或应闻,事无待报。惟龙光之所被,既并享于终身;苟功烈之克彰,当永传于后裔。”

困扰中晚唐、五代两百余年的藩镇制度,为什么又被赵构重新启用?

我们必须得知道,在大家印象中牛气哄哄的中晚唐和五代藩镇,也没有获得过这种权力,至少中晚唐和五代的中央政府从未正式做出过类似承诺。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往下走,那么后世子孙在提起“藩镇割据”这个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该是中晚唐和五代,而是南宋了。

可神奇的事情就在于,虽然有这样便利的条件,但南宋的藩镇割据并没有持续很久,仅过了三五年左右,各地的大小藩镇就被赵构收拾得差不多了。

为什么南宋的藩镇格局问题,可以这样轻易地解决掉呢?

按照英雄史观的说法,自然是因为中晚唐和五代的军头们全是乱臣贼子,而南宋的军头们都是忠臣孝子;中晚唐和五代的皇帝们全都蠢笨不堪,而南宋的赵构却有高超的权谋水平。

这些说法不能说完全不对,但显然没有说到点子上。

按照唯物史观的说法,是因为中晚唐、五代和南宋的环境不一样,即使赵构开出了丰厚的条件,军头们也没有办法恢复以往的藩镇荣光。

在中晚唐和五代,中央政府虽然羸弱,但北方异族却显然没有大举南侵的实力,军头们可以放心地在夹缝中求生存。

可是在南宋时期,金国是毋庸置疑的NO.1,南宋虽然羸弱,但也是无可非议的NO.2,而这两个大国在此时并没有南北分治的默契,金国一直想统一天下。

在这种背景下,军头们被这两大强国夹在中间,哪怕割据条件再优越,他们也没机会搞割据。

说得难听点,南宋中央政府把一切的权力都放了出去,可军头们接得住吗?宋国的领土他们守不住,难道自己的领土就能守住?显然是不可能的。

时代永远是发展的,过去一两百年可行的办法,到了现代就未必可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两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诸王、外戚、豪门交替威胁皇权,很多人都会习惯性地一拍脑袋表示:只要集权不就解决了吗?

然而事实却是,在那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就没有哪位豪杰能够做到彻底集权,其政令往往是人死灯灭。

可是当杨坚出现之后,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各大割据势力,建立了大一统的隋王朝。

按照英雄史观的说法,自然是因为杨坚英雄无敌,超越了过去三百年来的各路英雄豪杰。

可是按照唯物史观的说法,是因为当时的天下已经拥有了再度大一统的条件,即使没有杨坚,也还会有李渊和李世民出现。

困扰中晚唐、五代两百余年的藩镇制度,为什么又被赵构重新启用?

从大势来讲,南宋的藩镇割据必然难以长久,可赵构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范宗尹是两宋最年轻的宰相,可他本人的才干并没有超越先辈或后辈的宰相们,他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宰相,就是赵构在为将来消除藩镇做布局。

范宗尹没有特殊才干,也没有深厚资历,赵构任用他为宰相,就是向外界传递一个讯息:朕百分百支持藩镇割据,范宗尹的提议很好,以后说藩镇好话的,朕一律重用!

这为赵构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随着南宋中央军的改编接近完成,赵构的态度开始转变。

范宗尹既然是宰相,那么日常政务必然都要插手,而赵构对此的应对是:但凡是范宗尹提拔的人,上来没几天就罢免掉。

久而久之,范宗尹觉得自己胸中的抱负无从施展,于是向赵构请辞。赵构表现得依依难舍,不愿意让他走,却又暗使人弹劾范宗尹。

又过了一段时间,范宗尹终于撑不下去了,于是一再请辞,赵构最终点头同意。范宗尹在不久后病逝,年仅三十七岁。

范宗尹倒下了,赵构立刻开始政策转向,经常有意无意地发出暗示:朕本来就反对设立镇抚使,可不知怎么着,居然被范宗尹蒙蔽了,现在罪魁祸首已经抓出来,我们要开始拨乱反正了!

在范宗尹执政的三四年时间里,一共有二十多个将领被授予镇抚使之职,其中就有岳飞,他是南宋朝廷的第十七个镇抚使。

当赵构表态之后,反应最大的是李成和孔彦舟等人,他们上蹿下跳,希望能联络更多的人团结起来,抵制赵构这种言而无信的人,可是响应者寥寥。

稍差一点的是郭仲威和张用等人,他们并未积极向南宋中央政府靠拢,但也没做什么过火的事,摆出一副观望的姿态。

岳飞、赵立和刘位等镇抚使非常聪明,他们第一时间向南宋中央政府靠拢,表示无条件支持中央的一切决定。其中以岳飞的态度最好,他甚至愿意将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儿子送到南宋中央政府当人质。

若蒙朝廷允今来所乞,乞将飞母、妻并二子为质。

岳飞如此行为,令赵构龙颜大悦,在追随张俊围剿李成的战役中,岳飞更是表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所以赵构就授予岳飞神武副军统制的职务。

神武副军统制相当于什么级别的职务呢?这个很难说。因为统制、都统制这种官职,大约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经理、总经理。你说这是什么级别的职务呢?很难界定。

不过从当时的情形去看,岳飞的镇抚使之职,大约是一个杂牌的师级职务(或是一个师级藩镇),而这个这个神武副军统制,大约只是一个中央军的团级职务。

从表面来看,岳飞的级别降低了。

但是镇抚使这个职务,说起来非常拉风,但对于南宋中央政府而言,这就不是一个属于自己人的职务,更没有什么前途可言。神武副军统制虽然级别较低,但这显然是岳飞正式进入南宋统治秩序的开端。

几个月后,岳飞就升为神武副军都统制之职,这个职务大约就是中央军的师级将领了,可见此时的赵构,对于笼络岳飞还是很下功夫的:既然你愿意向朕靠拢,朕就不会让你受职位降低的委屈,哪怕是表面上的降低也不行。你以前不是镇抚使吗?朕现在提拔你为都统制!

要知道,在几个月前领导岳飞的张俊,也只是一个都统制;在“苗刘兵变”中大放异彩的韩世忠,同样也只是都统制。

PS:对于南宋初年的军政职务,我只是按自己的理解,用一种通俗的方式进行解读,或有错处,欢迎各位指正。

困扰中晚唐、五代两百余年的藩镇制度,为什么又被赵构重新启用?

大致讲完了南宋镇抚使的兴衰之后,我们再来详细介绍一下相关人事。

南宋第一拨任命了八个镇抚使,分别是翟兴、赵立、刘位、赵霖、李成、吴翊、李彦先和薛庆。

第二拨任命了六个镇抚使,分别是陈规、解潜、程昌、陈求道、范之才和冯长宁。

第三拨任命了三个镇抚使,分别是郭仲威、孔彦舟和岳飞。

第四拨任命了十来位镇抚使,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王彦、桑仲、张用、董先、牛皋,翟琮和李横。

在这些镇抚使之中,赵立、薛庆、李彦先、刘位和翟兴战死沙场,李成、孔彦舟、冯长宁投敌,董先、牛皋投敌之后又回归南宋中央政府,张用被强行改编,桑仲、郭仲威等被击杀。

从当时的人望来看,岳飞并不是最出挑的那个。如果岳飞在这个时间节点去世,那么他在史书中的地位,估计和上述诸位差不多。

即使强如岳飞,也只能获得这种待遇,这也反证出,南宋的镇抚使们并不是什么无名小辈,更不是什么无知无能之人,在乱世横刀立马,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到的。

这同样反证出,南宋时期的镇抚使,并不比中晚唐和五代时期的军头们弱,他们之所以会快速退出历史舞台,主要还是时代原因。

困扰中晚唐、五代两百余年的藩镇制度,为什么又被赵构重新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