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68年,浙江绍兴杨汛桥镇的一位14岁少年,在绍兴的一家经编厂得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木工。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当时还未

作者:央财TMT

1968年,浙江绍兴杨汛桥镇的一位14岁少年,在绍兴的一家经编厂得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木工。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当时还未成年、个子不高的小木工,后来把这家作坊式的小经编厂发展成为拥有100多亿资产,旗下有3家上市公司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这位少年就是精功集团董事局主席金良顺。

尽管创业初期的金良顺从事的工种“技术含量不高”,受教育程度一般,但让他安身立命乃至发家致富的却一直是创新。1983年,金良顺率领一批技术精英,试制成功性能领先的ZJ4-1经编机,他第一次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这也为精功集团的发展思路埋下了伏笔:尽管精功集团是民营企业,科技方面的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它涉及的多数产业领域,都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并具有较广的市场前景。

除了科技领域外,金良顺在资本市场也是频频出手,到2008年时,精功集团已拥有3家上市公司,这在国内民企中较为少见,会稽山酒如能成功上市,将成为精功集团的第4家上市公司。

从金良顺的发展轨迹来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和发展轨迹,还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背影。

从木匠到企业家

和许多杨汛桥人一样,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那次武汉之行,改变了金良顺的人生轨迹。当年,一批杨汛桥的木工和泥瓦匠到武汉搞建筑,他们多是第一次乘火车,经过上海,到武汉闯世界、做工程。等他们回乡时,已是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刚刚迈出第一步。这些杨汛桥人后来许多都创办了乡镇企业,不少还成为上市公司老总,金良顺就是其中之一。

精功集团的前身,是绍兴经编机械总厂。1968年建厂时,企业只是个作坊;回乡后的金良顺,成为这个作坊的负责人,他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技术革新。1983年,在缺乏设备和资金的情况下,金良顺率领一批技术精英,克服种种困难,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终于试制成技术含量和性能领先的ZJ4-1经编机。这种新型经编机,当时获得了绍兴市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从此,绍兴许多企业家乃至政府领导,都对这位学历不高的年轻人刮目相看,金良顺从此走上了科技型企业家的道路。

1984年,金良顺出任绍兴经编机械总厂厂长,适逢改革开放加速推进黄金时期,乡镇企业发展如火如荼,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绍兴县第一家厂办科研所。1985年,国家科委开始实行“星火计划”,嗅觉灵敏的金良顺看到了“星火计划”背后蕴藏的经济潜力,竭力争取“星火”项目。此后4年里,他领导的企业承接了多项国家级、省级“星火计划”和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使企业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绍兴乡下的一家小小乡镇企业,开始让大城市的国有龙头企业刮目相看。

和许多绍兴企业家专注于主业不同的是,精功集团发展前期,就开始选择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只要有好项目,有把握的就上。1992年的复合板项目就是其中的经典案例。金良顺了解到市场上有一种建筑产品叫新型建材轻质隔热夹芯板,这个产品结构新颖,安装快捷,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隔热、隔音、防潮等性能,在建筑行业打拼多年的金良顺马上意识到这是个机会,1993年,他投资150万元建设轻质建材厂,当年年底建成投产,投入运营后,8个月后即收回投资,创造了高回报的奇迹。——2008年4月22日《上海证券报》#管理#

金良顺

1954年生,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浙商研究会理事会副会长;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会研究员。

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绍兴经编机械总厂厂长、书记,浙江精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总经理,精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局主席等职。

1968年,浙江绍兴杨汛桥镇的一位14岁少年,在绍兴的一家经编厂得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木工。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当时还未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