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作者:星星飞翔

原以为“滚滚长江东逝水”

是亘古不变的自然景观

不曾想在江阴的鹅鼻嘴

却有着“一江春水向西流”的神奇景象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山崖耸立、惊涛拍岸

这里是千百年来的“滨江要塞”

崇墉百雉,楚风吴雨

这里是传颂至今的“忠义之邦”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他是400多年前的“旅行博主”

不仅“游遍江苏”还跨越千山万水

用文字记录下祖国的大好河山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本期《游遍江苏》跟随诗人庞培

一起走进他的家乡江阴

访霞客故里,看长江壮阔

品味这座英姿勃发的诗意城市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鹅鼻嘴公园

“一座城市波光粼粼”,是庞培对家乡多年来的印象。从地理上来说,江阴在2000多年前是古代的入海口,它下面的地形还呈现出古入海口的构造。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江边的鹅鼻嘴公园,名字与外形有关。不识“鹅”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助无人机从空中俯瞰,就能把长江之畔的这只“鹅”尽收眼底。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从春秋到唐宋,江阴一直是长江的入海口。而鹅鼻嘴,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到江阴后必来打卡的地方。在北岸和南岸的水流,形成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太极图形,水流到了南岸以后回溯往西流,流到镇江再转过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鹅鼻洞

沿着鹅鼻嘴一路向东,穿过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后,来到了一处神秘的山洞。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这里是一个藏兵洞,一个军事要地,据说过去可以藏一个师的兵力,如今这里变成了对公众开放的地方。江阴的小伙伴,小时候有没有来洞里探险过?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江阴是一个立体的军事要地,被称为锁匙,也就是长江的咽喉。所谓的江阴要塞,就是要把江阴这个航道锁住,那就需要很多守军,而这个洞,就与要塞关联。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黄山

这座黄山不在安徽,它坐落在江阴城的东北方向,因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在此而得名。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走进黄山,郁郁葱葱的森林让人心旷神怡,而古炮台、指挥所、弹药库等战争遗迹,也诉说着这里波澜壮阔的历史。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登上黄山主峰的望江楼,视野顿时开阔——飞架南北的江阴大桥、川流不息的大小船只、壮丽旖旎的江天一色,都呈现在面前。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黄山脚下的江面,是长江下游最窄的地方之一,仅有1500米,因此这里自古就有着“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如今,硝烟早已远去,人们登临黄山,除了能远眺长江,还能俯瞰整座江阴城。

朝宗门从黄山下来一路往南,就来到了朝宗门,这里是重建的江阴城南门城楼。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朝宗门,意为太阳每天从这个方向升起,历朝历代的文官武官,换届的时候都要到平冠桥,下马,摘帽,做一番礼仪,然后才能进入江阴城。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朝宗门上写着“忠义之邦”,忠义之邦的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江阴人。它有着怎样的一段历史呢?

原本雕刻在城墙上的字迹,如今被保存在一座六角亭里,只剩下了忠邦二字,它的背后,还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忠邦亭所在的地方是中山公园。这里是江阴城的中心,也是江阴人平时最爱去的休闲之处。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民国初年,孙中山就任中国的铁路大臣,主管中国的铁路交通,他到江阴说了一句话: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也是因为这句话,这个曾经的学政衙署,变成了现在的中山公园。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江苏学政衙署,是明清时期江苏省八府三州的学子们考秀才的地方。学政衙门本大多设在省城,但江苏却将学政放到江阴,主要是考虑到江阴地处江苏中心,南船北马、交通便利。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每年科考时节,大江南北的学子汇聚江阴。400多年前,一位江阴本地的考生也曾在这里科考,落榜之后他心灰意冷放弃了仕途之路,转而背起行囊,游历祖国山河。他就是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故居徐霞客号称千古奇人,躬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八个字。《徐霞客游记》里有一段《溯江源记》,阐述了他少年时代的游天下的抱负。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为了理想,徐霞客芒鞋竹杖,行游天下,足迹遍布今天中国的十九个省市自治区。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旅行考察上,对山脉河流等地质地貌的研究,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成为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文学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母亲的支持。

不管走到哪里,徐霞客都会提前写信告知母亲,大概何时回家,回家后居住一段时间再出门。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徐霞客母亲启发他手植的罗汉松,距今已经450年历史,后人根据树的位置,把徐霞客故居恢复起来。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在徐霞客故里,除了可以探访一代游圣的昔日印迹,还有一处国宝必须打卡,它就是晴山堂石刻。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在晴山堂里,徐氏家族收集了明代很多江南名士,包括当时的几代状元,为徐家写的文字和诗词,再请名家刻成石碑。杨维桢、钱谦益、文征明、祝枝山、董其昌……这些名士的作品,在晴山堂石刻里都有展示。

屋子不大,却汇集了明代诸多名人的诗墨手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长江之畔

这里曾经是商贾林立的码头

也曾是热火朝天的船厂

城市改造让这里焕然一新

成为市民和游客

远眺长江、近看渔火的滨江公园

江苏有个地方,可以看到“一江春水向西流”

不论城市如何变化

江涛拍岸的声音一直都在

这样的声音伴随着诗人庞培

从孩童走向中年

是他诗歌中最频繁的意象

也是江阴这座城市最具诗意的背景

这里

一滴水是我的出生地

这里的水流

扩展到我全身

每一寸肌肤都有无数的港湾 沉船

锚链从我血管中“轧轧”升起

带上江底的污泥

岩石变成漩涡

波涛深入梦境

岸上的吊臂存放着我久远年代里的呼喊

渡轮离岸时的霜迹染白了窗户

而夕阳像一只凝视着我出生地的眼球

在朦胧 水天一色的远方

慢慢剪断它身下的脐带

……

——庞培《长江》

从庞培的诗句中

可以感受到他对江阴这座城市深沉的爱

而这一次游历江阴

也让人发现了江阴的文化底蕴

温柔敦厚,又有英武之气

了解江阴,来到江阴,爱上江阴

(江苏公共·新闻频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