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围炉夜话】我客居滦州时,冬夜和参军陈果堂、同知葛少莪、知府倪次郊围炉品茗,各自追述先人的德行。陈果堂说,他的爷爷焕文公

作者:南楚乔木

【围炉夜话】我客居滦州时,冬夜和参军陈果堂、同知葛少莪、知府倪次郊围炉品茗,各自追述先人的德行。陈果堂说,他的爷爷焕文公陈章,年轻时研习律例,每逢入职幕府,行事谨慎敬业。祖母沈太君,内助夫君行善,御下慈爱,即便有过失,亦不肯疾言厉色地予以指责。他们老年奉佛吃素,子孙供奉美味的食物,全部推辞掉,只偶尔吃几颗螺蛳而已。有个邻居某甲走无常,曾到阴司衙门,见有一栋房屋,金碧辉煌,内设龙头坐几和手杖,各色物品陈列精致整洁,门上有四个字的横额题款,某甲本就目不识丁,不知写的是什么。横额四周栖息几枚螺蛳,徐徐蠕动,不知喻示何意。忽然一人走来,某甲请教缘故,其人答道:“这是陈十八太娘的府第。你难道不知吗?”十八,是祖父陈章的辈分排行;太娘,是当地的俗称。后来某甲向沈太君讲述阴司所见,太君闻之悚然,从此不吃螺蛳。

果堂又说,他的外祖父是清苑县的孙翁,小时候遭到后母的诬陷中伤,最终凭借至诚感化后母。年长出门学习律法,每次审阅供词,总要谨慎揣摩为之平反。孙翁曾在深夜祷告鬼神,若有冤屈,乞求在梦中相告提示。他娶叶氏为妻,叶氏助夫君行善积德,唯恐做得不到位,夫妻俩怜惜贫苦,年纪越大越坚持。至今子孙科举做官层出不穷,人们认为上天报答施善之人果然不假。同知葛少莪说,他的奶奶吴太君,好行善事,愈老愈笃定,平日如有乞丐求食,必将食物炊热后再赠给对方。有人叩问缘故,她解释道:“残羹冷食,最易伤人,况且他们饥一顿饱一顿,肠胃疲弱衰败,倘若再积滞冷食,一定会很快引发疾病,这并非行善,而是害人啊!”闻者无不称叹。这可以作为一种施舍食物给乞丐的良方了。

知府倪次郊说,他的亲生祖母某太夫人,性情慈善,平生体恤孤寡,敬老怜贫,无微不至。冬月,遇穷妇身体寒冷,则解下自身所穿的棉袄相赠,自己就咬牙忍冻,即使是子孙也不告知他们。这即是所谓的积阴德亲耳所闻呀!这与我的曾祖母殷太君所做的极其相似。起初,曾祖父石村公,以贡生的身份考中顺天南元(清代顺天乡试,无论何省人均可应试,惟第一名解元例属直隶省,第二名则必属南方人,故称南元),大挑知县,改任学官,在高邮州任职学正,在读书人中很有名望,州人至今犹在称颂。他在任上去世,积攒的俸银很少。当时我的祖父问凫公尚未成年,曾祖母殷太君扶棺携子回归故里,亲自教祖父读书,每日仅吃薄饼充饥而已。因家道零落,她亲自挑水做饭,并在荒山锄地开垦,背筐扛铲,不辞劳苦。曾祖母性情非常慈善,遇贫苦之人,必定想方设法接济,即便忍饥挨冻也从不推辞。

等祖父秋试中举,报喜的人登门,正逢殷太君在菜园种菜,问她老夫人何在?太君笑而抬手指示。有人说道:“这位就是太夫人啊!”报讯的人相顾惊诧感叹。从此日常用度皆由朝廷供给。太君冬天穿的皮衣,经常典卖用来救济穷人,祖父为之赎回;一到春天暖和时节,又进到当铺里了。平时闲居训诫祖父居官为人之道,一切以廉正慈爱为根本,所以祖父在湖南一带做官,历任安仁、安福、会同知县,囊空如洗,死后差点不能归葬故乡。当时,本地不少显宦卸任后,搜刮带回巨资,不久即被子孙挥霍一空,豪华的宅第变为废墟,肥沃的良田更换主人,而我家贫寒朴素如旧。曾祖母死后,祖母程太君沿用她的方法,几乎和她是一个模子画出来的一样。到我的母亲史太夫人,生性慈和,最喜隐恶扬善,平常起居从自己做起,奉俭节约。父亲好客,每次客人来访,他总会亲自烹饪做饭,酒肉丰盛,毫不吝啬。

有个村妇为母亲执炊做饭,乘隙偷窃盐米等物,有人告知母亲,母亲置若罔闻。问她为何,则答道:“这种小事,我失去的很有限,如果她得到区区之物也能满足,这不也是小小的补偿吗?一旦揭穿道破,纵然不至于引发意外,然而外人得知,心生警惕,不再接纳她,这才是断绝她的求生之路,以后她将如何自存呢?”乡人认为母亲贤德,至今还在津津乐道。昔日回京师,父亲训诫道:“族中有扶箕占卜的人,先母和先伯母陈太君降坛,说同蒙天帝敕封,先母为东隅老人,先伯母为西隅老人,共同在北海镇守海怪,三年没有过失,循例应当升迁拔用。”如今三年过去,不知她们改到何处任职了。只是我为子不肖,因循苟且,不思勤奋进取,没能光宗耀祖,以慰在天之灵,深夜自思,能不感到羞愧!能不勉励奋发吗!

译自《兰苕馆外史》中【夜话】一篇

【围炉夜话】我客居滦州时,冬夜和参军陈果堂、同知葛少莪、知府倪次郊围炉品茗,各自追述先人的德行。陈果堂说,他的爷爷焕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