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巷风情」王喜根说民俗 |皮匠

作者:江都发布
「古巷风情」王喜根说民俗 |皮匠

扬州风俗,每逢闰月年,出嫁的姑娘要给母亲做“闰月鞋”。孝顺的女儿还讲究当天绣花,当天绱好,当天送过去,配上新袜子亲手给老人穿上,一方面尽孝道,一方面祈求老人健康长寿。因此,逢到闰月年,皮匠店生意格外红火,周年到头绱鞋、楦鞋,忙得不亦乐乎。

皮匠也分两种,一种是行脚,一种做店面。行脚挑一副皮匠担子整天东游西荡,街头、巷口、夏日的树阴下、冬天向阳的山墙头,是他们摊位的常设点。担子一头是竹筐,里面放着大大小小的鞋楦、钉鞋掌的铁砧以及自己坐的马扎,上面挂着许多形状不一的皮子,黄的、黑的,被风吹得直打转;另一头是圆底方盖和工具箱,圆底由三层竹片加工而成,乍一看像笼屉,里面放着榔头、切刀和头一天晚上给人家绱好的新鞋,上面方盖子其实是个扁木柜,有两个抽屉,一个抽屉放锥子、钳子、蜡线,还有一块被蜡线不知划过多少次的石蜡,另一个抽屉有两三格,分别放着各种铁掌、鞋钉,鞋钉团成一个球,中间有块吸铁石。做店面的皮匠不少人腿脚多少有点残疾,从早到晚,年复一年,系条脏兮兮的围裙,弓背低头默默地为顾客绱鞋、修鞋,他身后的墙面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鞋,那是他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我们街坊有位姓孙的皮匠,人称“孙皮匠”,手艺好,干活很刷刮,就是腿脚不灵便,是个瘸子,娶了个矮子老婆,一连生了四个丫头,坚持再生个儿,最后还真让他遂了愿,整天乐呵呵的。你瞧他绱鞋,鞋底、鞋帮往大腿间一夹,锥子在头上“光”两下,一锥子扎过鞋底、鞋帮,轻轻拔出,两根缝被针引着蜡线对穿过去,蜡线绕在锥柄上用力一收紧,动作流利合拍,节奏均匀紧凑,针脚疏密得当,不消半个钟头就能绱好一双鞋。紧接着上楦,将木楦塞进鞋内,叮叮咚咚敲紧,用毛刷蘸点水刷去鞋面上的毛衣,然后在鞋后跟各钉一根鞋钉,用鞋底线一拴,往身后的墙壁上一挂,楦一天一夜便可穿了。孙皮匠的楦子是定做的,不光样子好,而且穿了不容易走样。因此,有的人即使在家里做好了鞋,也要拿到孙皮匠那里楦一下,图的就是那个式样。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穿布鞋的人越来越少,穿皮鞋、塑料凉鞋的人越来越多。孙皮匠除了绱鞋,也学会了修皮鞋、修凉鞋。皮鞋鞋底磨薄,经他打掌后可以再穿很长一段时间。小青年喜欢显摆,即使是新皮鞋也要到孙皮匠那里前后钉上铁掌,走在石板路上呱哒呱哒直响,简直是“土地庙没顶——神气通天”。由于家庭负担重,孙皮匠修塑料凉鞋买不起电烙铁,就请铁匠师傅打了几打土烙铁,焊头也用紫铜的,放在煤炭炉上烧红,拿出来在除铁锈的铁丝刷上“光”两下,赶紧按塑料凉鞋断裂处,两三分钟后,塑料鞋居然焊得天衣无缝。

有道是“适者生存”,孙皮匠认这个命,也认这个理。

来源:扬州市江都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王喜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