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专家说羡慕农村人的聚居生活,值得写这篇!
福祸总是相依,农村生活有利有弊。抛开教育、医疗、就业,这些明显的局限性不说,单说作者羡慕的“聚居”。聚居的优势很明显:热热闹闹、其乐融融,村民见了面都打招呼,就算你再忙,也得停下陪着笑脸非常热情地聊上几分钟。你要想和村里乡亲们打成一片,就得什么事都主动上前,这就造成了农村生活的另一根本劣势,就是:人情关系过重,造成负担。比如:哪家红白事、盖房、搬迁,你都得去,孩子满月宴,生日宴,明目繁多。其中,很多地区的“白事”是这样办的:去世之前病危时拿东西或给钱探望,去世当天送特定物品,比如漂亮的大公鸡,出殡那天帮忙的人多,主家设宴收礼金,“头七”办宴收礼金,去世三周年搞“脱孝宴”收礼金,这才算完事。这样算下来,每去世一个人需要奉献一千元左右。对于一些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大村子,哪年都有几十桩红白事,农民收入低,经济负担非常重,怨声载道。也许会有人说:“干嘛不一刀切,不允许办宴收礼?”,其实,这样的政策是很难落地的,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人家会拿出以前随礼的本本,上面记得密密麻麻,给谁家什么事随了多少礼、送了什么物,你现在突然叫停,我怎么收回来。何况,来来回回本来就是个互助经济模式,谁家办事大家凑份子帮忙。所以,世世代代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农村人,不得不比着生孩子、盖房子,就为了自己家也能不断有农俗收入。否则,礼金只出不进,你就只能背井离乡逃离了。每个村也都有一些娶不上媳妇的光棍儿,等父母都去世了,家里条件差,没人给张罗,更没有希望了。这些人怎么办呢?只能是:谁家办事就去蹭酒喝,不随礼或给个十块二十块的。这样的人在村里处于歧视链的最底层,生活状态可想而知了。所以,城市人选择到乡村生活,一定要选人口少而偏僻的小山村,有三五好友,足矣!你想融入村民,没有几十年的铺垫,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