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重要事》:像从前那样,需要安静

作者:癫子柯腊波

在我们对于儿童天性的追求中,大多数人都认为童年应该是和热闹紧密相连,孩子的天性应该是好动与好奇的。但玛格丽特·怀兹·布朗认为,童年需要的安静常常被忽略了,而安静能让一个孩子在自己的思想中畅游。

循着这样的思路,我突然发现玛格丽特的书中的确充盈着一种静谧。她常常以极其简单的字词完成整个故事,无论是向儿童房里每一样事物道晚安的《晚安,月亮》,还是那个不断地与妈妈上演逃跑与追逐之戏的《逃家小兔》,包括那本玛格丽特尚未完成的《小鸟的葬礼》,它们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安静。而这种共同气质的来源便是玛格丽特本人的生活经历。它触及到了生命的内核,告别、逃离、死亡,但却淡去了那些惊涛骇浪,就像兔妈妈所幻化的一阵风,爆裂的藏在海底深处,小兔子依然有躲避风暴的自由。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重要事》:像从前那样,需要安静

我曾经读过《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文字作者麦克·巴内特创作的另一本绘本:《穿毛衣的小镇》,在那个故事里,捡到毛线盒的安娜贝尔不停地织毛衣,她给小狗织,给房屋织,给树织。而她的毛线盒似乎永远都用不完。这的确是一本安静的绘本。我想,正由于这种安静的契合,麦克·巴内特所撰写的《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重要事》应该天然更接近玛格丽特。

这是一个静静讲述的故事,读者也只需静静聆听的故事。作为人物传记,它好像并不丰富也不是那么完整,只是截取了玛格丽特人生中重要的那些片段,但却足够惊人。“当玛格丽特的一只兔子死去时,她会给它剥皮,然后披上它的皮毛。”我们会觉得这样的故事过于血腥,但这只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惊人。

但麦克·巴内特不仅仅在用文字重复玛格丽特的人生,他也在借此表达他的童书理念,不是以论文的形式字正腔圆地论述,而是在平等的姿态在读者的耳边絮语,这自然是一种静谧的温柔。他静静地讲述着玛格丽特在世人眼中的奇怪之处,并且预判着读者的反应。他希望读者反应之后的反应,他希望读者能够穿过玛格丽特奇怪的事件,抵达她的内心,接纳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重要事》:像从前那样,需要安静

奇怪,不是一个需要被纠正的词语。世人却时常以太多的标准来规训整个世界,将不符合要求的一律烙上“专家不推荐购买”的印记。或许那个图书馆员安妮·卡洛尔·摩尔举起图章的时刻,她享受的是标记“不正常”的权力带来的愉快,因为正是有着“不正常”的存在,正常才显得安全。但我们的世界应该允许一些奇怪静静地运行着。不是因为衬托正常,“这些书让人感觉很真实。这些书很重要。”如果只有正常存在,那么正常就像是一种假象,真实就意味着要有不正常,要有奇怪的存在。

也许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即使你加入了纽约图书馆内的茶会,也不去干扰那对狮子旁边的不太热闹不太疯狂的茶会。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重要事》:像从前那样,需要安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