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安遗存:天坛

作者:历史回顾

长安,一块古老的土地,一块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土地,生于斯,长于斯,看它读它数十载也道不尽它的神奇。日前听说这里也有天坛,颇为诧异。缘于个人兴趣,长安的遗存寻访了不少,天坛竟不为所知?带着强烈的好奇,查地图,问路人,穿大街,走陋巷,冥冥中似有神助,终于站在了它的面前。

长安遗存:天坛

祭天是古代帝王每年“冬至”时举行的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在露天的圆坛(圜丘)上举行。斯时,皇天上帝、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诸神牌位分列于圜丘各层,上三牲、玉帛、果肴、美酒之享,列编磬、编钟、鎛钟等中和韶乐之器,日出前七刻,帝驾至圜丘,圜丘东南燔牛犊,西南悬天灯,百官肃立,鼓乐齐鸣,烟云缥缈,烛影摇红,皇帝于圜丘顶层中心跪拜,司祝诵祝词,全场一时皆寂,唯闻祷祝声在天地间回旋,神秘、肃穆、壮观。

作为祭天的重要建筑圜丘,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集中体现着古人对“天” 和“天人关系” 的认识。北京天坛的圜丘,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坛周长534米,坛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即九的倍数)。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均为9的倍数。古代中国将单数称作阳数,双数称作阴数。在阳数中,数字9是“阳数之极”,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

还是让我们回到长安,端详一下历经千年的天坛圜丘。从圜丘前的石碑上得知,它始建于隋,位于唐长安城郭城南门明德门以东950米,沿用约300年,隋唐曾有21位皇帝在此祭天。

长安遗存:天坛

圜丘的建造方式独特,不用砖石,素土夯筑,共四层,高约8米,底层径约54米,二层径约40米,三层径约29米,顶层径约20米,各层高1.5-2.3米不等,各层均设12条陛阶,呈放射状从地表直通顶层,每层的陛阶均为12个台阶,南阶(午阶)比其他12阶宽,为帝王登临之道。台壁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据称当时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层白灰面。“外观通体洁白,既质朴又大方,显得十分庄严神圣。”

比较长安隋唐天坛和北京明清天坛,不难发现它们的差别。论占地面积,长安天坛仅有北京天坛的近十分之一;论高度,北京天坛是长安天坛的“小兄弟”;论结构,北京天坛三层,呈阳数(9的倍数),长安天坛四层,呈阴数(偶数)12道12阶。论“辈分”,如果以20年为一代,那长安天坛可是北京天坛的“五十多世祖”哟。这种建筑规制的不同反映了祭天礼仪的演变,有待人们深入研究。

此刻,骄阳躲进了云端,有些许清风掠过,四处皆寂,一个人面对巨大的圜丘,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内心被震撼充满,循着保护丘体的木梯拾级而上,站在圜丘顶层,仰望苍天,不敢出声,体味着天人之间的心灵感应。圜丘呈现的千年不老,我感到人类的渺小;圜丘承载的精神追求,我又为今人的“不知敬畏”而悲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忙碌的人们,请放慢你前行的脚步;攫取的人们,请收起你无度的贪心,来到这里,体味“震撼”,打理自己日渐荒芜的民族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