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安遺存:天壇

作者:曆史回顧

長安,一塊古老的土地,一塊承載着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的土地,生于斯,長于斯,看它讀它數十載也道不盡它的神奇。日前聽說這裡也有天壇,頗為詫異。緣于個人興趣,長安的遺存尋訪了不少,天壇竟不為所知?帶着強烈的好奇,查地圖,問路人,穿大街,走陋巷,冥冥中似有神助,終于站在了它的面前。

長安遺存:天壇

祭天是古代帝王每年“冬至”時舉行的最重要的祭祀活動,在露天的圓壇(圜丘)上舉行。斯時,皇天上帝、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諸神牌位分列于圜丘各層,上三牲、玉帛、果肴、美酒之享,列編磬、編鐘、鎛鐘等中和韶樂之器,日出前七刻,帝駕至圜丘,圜丘東南燔牛犢,西南懸天燈,百官肅立,鼓樂齊鳴,煙雲缥缈,燭影搖紅,皇帝于圜丘頂層中心跪拜,司祝誦祝詞,全場一時皆寂,唯聞禱祝聲在天地間回旋,神秘、肅穆、壯觀。

作為祭天的重要建築圜丘,從選位、規劃、建築的設計無不依據中國古代《周易》陰陽、五行等學說,集中展現着古人對“天” 和“天人關系” 的認識。北京天壇的圜丘,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壇周長534米,壇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各層欄闆望柱及台階數目均用陽數(即九的倍數)。壇面用艾葉青石砌就。壇面除中心石是圓形外,**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每層都有漢白玉欄闆望柱,均為9的倍數。古代中國将單數稱作陽數,雙數稱作陰數。在陽數中,數字9是“陽數之極”,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

還是讓我們回到長安,端詳一下曆經千年的天壇圜丘。從圜丘前的石碑上得知,它始建于隋,位于唐長安城郭城南門明德門以東950米,沿用約300年,隋唐曾有21位皇帝在此祭天。

長安遺存:天壇

圜丘的建造方式獨特,不用磚石,素土夯築,共四層,高約8米,底層徑約54米,二層徑約40米,三層徑約29米,頂層徑約20米,各層高1.5-2.3米不等,各層均設12條陛階,呈放射狀從地表直通頂層,每層的陛階均為12個台階,南階(午階)比其他12階寬,為帝王登臨之道。台壁和台面均用黃泥抹平,據稱當時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層白灰面。“外觀通體潔白,既質樸又大方,顯得十分莊嚴神聖。”

比較長安隋唐天壇和北京明清天壇,不難發現它們的差别。論占地面積,長安天壇僅有北京天壇的近十分之一;論高度,北京天壇是長安天壇的“小兄弟”;論結構,北京天壇三層,呈陽數(9的倍數),長安天壇四層,呈陰數(偶數)12道12階。論“輩分”,如果以20年為一代,那長安天壇可是北京天壇的“五十多世祖”喲。這種建築規制的不同反映了祭天禮儀的演變,有待人們深入研究。

此刻,驕陽躲進了雲端,有些許清風掠過,四處皆寂,一個人面對巨大的圜丘,曆史的氣息撲面而來,内心被震撼充滿,循着保護丘體的木梯拾級而上,站在圜丘頂層,仰望蒼天,不敢出聲,體味着天人之間的心靈感應。圜丘呈現的千年不老,我感到人類的渺小;圜丘承載的精神追求,我又為今人的“不知敬畏”而悲哀。“歸去來兮,田園将蕪胡不歸”,忙碌的人們,請放慢你前行的腳步;攫取的人們,請收起你無度的貪心,來到這裡,體味“震撼”,打理自己日漸荒蕪的民族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