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90年代的小镇初中的故事 第三集 关于饭票这件事

作者:巴甫洛夫的口水

91年,我刚刚入学的时候,还可以用全国通用粮票或者全省通用粮票,到学校的食堂里面直接兑换学校的饭票,后来就没有这一说了,得从家里带小麦去,兑换成饭票。学校再由专门的员工,用机器把小麦磨成面粉,供应到食堂。

但是,小镇上中学的饭票是比较简单的。就是一个毫米左右厚薄的厚纸片,不是普通纸张,乡下并不太常见,印上学校的食堂标记和印章,大概是这样的,见图。

90年代的小镇初中的故事 第三集 关于饭票这件事

网图仅供参考

图是网络搜的,大概是这样事儿的吧,上面再加盖一个大大的椭圆公章,盖住整个票面。当然,仅供参考啊,实际情况已经无法还原了。

要不说,中学生的脑子好使呢,有人就动了脑筋,自己印饭票。

首先解决材料问题,就是塑料纸张,据说是县城的某个印刷厂专供的,这也不难。

由一个看起来特别老成的学生,伪装成学校的员工,至于过程就不清楚了,大概齐应该是胳肢窝夹着小皮包,穿着家长的中山装,带着学校的介绍信,就成功的从厂里买回来一批材料。

重点说介绍信,因为需要盖章。章从哪里来?嘿嘿,两块橡皮粘在一起(一块不够宽度),手工刻字直接刻一块学校的公章!!!!!

成了!

材料有了,剩下的就简单了。圆章化原票!

在学校旁边一个废弃的旧砖瓦窑里面,具体诞生了多少就不知道了,只知道那一阵子学校旁边的小卖部生意都特火!因为饭票基本就是周边的硬通货,可以购买各种零食文具玩具之类,跟人民币一样好使!!!

怎么出问题了呢?

这帮兄弟中间呢有一个是校长的亲外甥。你说巧不巧?

校长就发现,这外甥一天天黑眼圈(晚上都猫窑洞里加班了),而且总有零食在口袋里。

于是,有一天把外甥叫办公室谈心了。

真没谈出来啥,毕竟也是成熟的地下工作者,怎么能轻易露怯呢?

问题是,这哥们离开校长办公室的时候关门的时候,一个公章从屁股兜里掉地上了——两块橡皮粘在一起的公章!

穿帮了。

故事到此为止。

毕竟是乡下的学校,处置的结果就是有点随心所欲了。

反正没多少人知道这事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