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老记者的新征程

作者:半边天观天下

⦾刘 洋

每逢11月8日记者节,我总是感慨万千。说起来,我也是一名从业21年的老记者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一头扎进新闻圈,做起了风风火火、横冲直撞的一名小记者。我记得我初入行时,沈阳的媒体特别红火,每天的报摊上,都叠放着数种报纸,现在有一些报纸已经不见踪迹,说起来不胜唏嘘……

一个老记者的新征程
▲本刊记者 刘洋

辣 从服务类新闻跑起

当时媒体的竞争也是白热化的,一个新闻事件,往往会呼啦啦来一大批记者,有报社的,有电台的,有电视台的,还有周刊的,记者们根据采访战线,或是联合起来一起采访;或是互通有无互相提携;或是追求独家新闻报道,以便第二天在同行面前扬眉吐气。当时的记者是真累啊,每天根据前一天安排好的线索,至少要跑三条新闻,然后别人下班的时候回到报社,开始码字写稿。我是新人,没有战线分配给我,自然是更难了些,需要自己找线索,而不像其他老记者一样等待所分配战线的新闻发布那么轻松。我就从民生维权报道入手,每天跟报社负责新闻热线的同事套近乎、挖线索。谁家水管漏水找不到邻居,物业不管;哪个老年人在小区摔进下水井;谁的车在路边被划……我都不嫌事小,第一时间就去现场了解情况。由于当时的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很强大,基本上事情都能顺利快速地解决。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后来新闻热线部的同事遇到好的线索,都首先找到我,让我去采访,甚至有的报社同事家里遇到难题,也让我这个小记者出面,报道协调。我也由一开始的对有战线记者的羡慕,变成了坚守自己为读者服务出发的宗旨,不嫌新闻事件小,不嫌麻烦,以解决民生问题、为读者维权为目标,渐渐创立了影响力。虽说民生维权不容易出新闻爆点,但是我也在这些琐碎的新闻中挖掘到了惊喜。比如有一个我采访过的居民,有一天给我打电话,说邻居陈大爷把居民院里一个废旧的沙发当劈柴,竟然发现一张20万的银行存单。当时我记得是年末,报社正在食堂热热闹闹地举办新年聚餐,我找了几个摄影记者想一起去采访,都没人感兴趣,不得已,我独自坐公交车前去采访。到了那里,一堆邻居议论纷纷,大冬天里谁也不怕冷,都在努力回忆存单上名字的邻居现在住哪,毕竟是20万啊。

稿子写完后,已经是晚上8点,总编和头版编辑都在等我的稿子,这可是我这个民生小记者头一次获得如此殊荣。我的稿子第一次被留给了一版重要位置,要知道,我们民生版面一直都在40多版的位置啊。类似的采访经历很多,我的感触就是,以读者的事为重,以媒体服务精神为重,稿件不分大小、不分分量,民生记者也能写出好稿子。果然,坚守了四年多的民生维权阵地,采访事件不分大小,我先后靠服务类稿件获得了东北新闻特等奖、东北新闻一等奖、辽宁新闻一等奖二等奖等殊荣,我再也不会抱怨没有其他记者得天独厚的战线优势了,小记者坚守服务读者的阵地,也能干出大明堂。

酸 采访中的辛酸让我更强大

这是当记者的成就感,当然工作中也有很多辛酸。由于每天的新闻来源是读者热线电话,这里的情况也很复杂,有的读者买的酱油里有头发,以新闻曝光为由威胁厂家高额赔偿,那么我们采访的时候就要有足够的证据和法律依据来判断事情的真相,而不是被读者的诉求左右,或是让厂家敷衍消费者。记得有一次,我为一个养殖场维权,稿子正在写,领导说我被采访对象投诉了,因为养殖场的人说我和他是亲戚,所以要求对方必须接受他要求的赔偿条件,否则就让新闻曝光。这是我第一次委屈地哭了,但是后来,我还是跟领导和对方厂家作了详细解释,并在稿子上客观地反映了双方的情况。

风风火火地跑了五六年新闻,报纸类新闻行业越来越衰败。报纸版面一缩再缩,我的年龄也越来越大,心里想沉淀下来,精耕细作地研究深度稿件,做一些更有分量、更有内涵的稿件。赶上妇女杂志社在2013年年末面对全省统一招考编辑,我想转行当编辑的梦想被点燃了。经过统一考试和面试,我以招考岗位第一名的成绩来到妇女杂志社做编辑。我一直喜欢女性杂志,《知音》《婚姻与家庭》《好日子》是从上大学开始直到今天,依然购买的杂志。我觉得,一本好的杂志,真是像每个月都期待的好朋友来访一样,字里行间的交流,让你知道,作为一个女性,如何从这个智慧渊博的好朋友身上汲取能量、知识、经验和指导。我们的《妇女》杂志就是始终致力于做女性的闺蜜、老师、知己,为职场女性、农村妇女、女大学生提供帮助与支持。

从2014年1月1日入职杂志社做编辑,到今年的5月份,杂志社需要改革创新,需要新生力量,需要原创稿件,我毅然报考了记者岗位。记者岗位需要采访,需要接触外界,可能比较辛苦一些,记者部的四名同事中,我是年龄最大的,也是做记者时间最久的,但我仍然干劲十足。这是我的老本行,我希望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需要的读者奉献媒体人的光和热。

苦 少有的几次被拒绝的采访

与年轻时的横冲直撞不同,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在采访时不再只注重结果,比如采访对象必须搞定,无论如何也要采访到这个事件、解决这个难题,而是学会了从对方的感受和难处出发,如果对方不希望被打扰,那么我宁可放弃好不容易挖掘到的采访的题材,体谅理解对方的难处。

记者工作从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到锁定典型的采访人物,都是很重要的环节,往往都说采访辛苦,但其实很多采访的过程并不艰辛,要找最典型的采访人物,而且要让对方接受采访才是最难的环节。之前的我,几乎从不放过任何一个采访线索,如果对方出于种种考虑不同意采访,我也会想尽办法说服对方接受我的采访,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以给更多读者以警示,体现社会价值。所以说,我的采访计划几乎从不落空,我也不允许它落空。但是,在我至今的采访生涯里,有两位采访对象被我“放过”了。

今年夏天,我想做一组特殊行业的女性选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女快递员、女外卖员、女司机、女狱警这几个行业,毕竟这个行业男性从业者占大多数,女性寥寥,会有很多读者关注她们的生活现状和工作状态。一天傍晚我去遛弯时,在小区门口看到一个行色匆匆的女孩,她身穿的橘红色外卖服格外显眼,我惊喜地叫住了她。我问:“你送完这单了吗?有时间吗?”女孩很疑惑,但是脚步没有因此停下。她说:“你有什么事吗?”我觉察出自己太唐突,尤其晚上遛弯穿着休闲,特意解释了一下:“我是妇女杂志社的记者,想采访你关于女性外卖员的生活,方便加个微信,等你有时间咱们聊聊吗?”女孩特别愧疚地说:“姐,我真的没时间,谢谢你了。”我本想再坚持,可我看到她不曾停下的脚步,为生活所累的疲惫,我突然决定放弃了。我不想因为我的坚持为难了她,因为她的时间太宝贵了,那是她不得不为生活在奔跑,即使我约她在空闲时间采访,但她的休闲时间一定少得可怜。我真是不忍心打扰。

一个周末我逛商场时,遇到了一位年过六旬的女性外卖员。她的脚步几乎踉跄了,但是手里紧紧抓着几份外卖,下电梯的时候还差点摔倒。我扶住了她,看到她神情焦虑、眼神迷离,我只能尽可能把寒暄的语句精简成一句话:“大姐,可以加下微信吗?我是记者,想了解一下女性外卖员的工作……”可是她连头都没回,甚至都没拒绝我,就看了我一眼,继续脚步沉重地走开了。我理解了她,她为生活拼尽每一分钟,真的没有闲时间来与人交流甚至采访。否则谁会在这个本该颐养天年的时候,奔波送餐,与年轻小伙干着一样辛苦的工作呢。采访到她们,一定会有很精彩的故事,但是,没有采访到,也是对她们的一种理解与支持。

甜 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多年采访中,我遇见很多不一样的人,听到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也与各行各业精彩的人物成为了朋友,加上微信,从此继续关注着她们的人生故事,这对于我来说,是收获,是幸福。

还记得苏家屯区为老人开办爱心餐厅,数年来如一日地提供免费午餐的卢静,在与她采访交流的一上午时间,我深深感到,一个善良的好人,她是有多么伟大。后来就连央视都报道了她的事迹,可她还是坚守初心,默默地为大家奉献着爱心,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爱心餐厅,这其中,也包括看过我们对她的报道,联系我们想为她的爱心餐厅提供蔬菜、瓜果、桌椅的热心读者。这就是我们采访报道的目的与快乐。还有大连火车站客运车间值班站长刘晓云,我采写的《大连火车站有个百度云站长》,记录了她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她开心地把我们的杂志摆放在了火车站服务台和列车上,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杂志的精彩内容,这也是读者对我们杂志的认可与支持。

21年,历经了我的青年、中年,我还将继续在记者的岗位上不畏风雨,服务读者,做一个有责任有良心的媒体人,因为我21年记者生涯的不变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

转自/《妇女·女人观天下》2021.11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