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现实“女儿国”,邪恶的“鬼山”,罕见古冰川,尽在神秘大凉山

作者:国家烘焙

如果不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断不会为生养自己的故乡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土生土长的凉山人何万敏老师,用脚步丈量大凉山的每一寸土地,创作了这部反映大凉山的文学作品——《凉山纪》。

现实“女儿国”,邪恶的“鬼山”,罕见古冰川,尽在神秘大凉山

大凉山,既是一座山脉,又是一片以彝族人为主生活的土地。打开这本书之前,或者观看推介大凉山的纪录片之前,大凉山留给世人印象更多的是偏僻与落后,陌生与神秘。打开这本《凉山纪》之后,顿觉得一股浓重的山水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她与世无争,默默驻守在华夏西南,她的厚重与美丽,她的顽强与坚韧,都隐藏在大山的褶皱里,沉没在江河的波涛中,浓重得一时居然化也化不开。

1

大凉山是一座跨越千年的灵秀之山。“四根撑天柱,撑在地四方”。作者在攀爬翻越中感悟山的生命,聆听群山咚咚的心跳、匀称的呼吸,感悟一座座山峰之巅蕴藏的丰富情感和坚韧秉性。螺髻山被誉为“动物王国”“天然植物园”,她是大陆已知山地中罕见的保持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作用的天然博物馆,一道道古冰川刻槽,彰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再现了远古时期冰川运动的自然奇迹。还有“鬼山”之称的德布洛莫,镇守着凉山的“北大门”,她是否真如世人所说的充满了神秘、诡谲、邪恶,还有待进一步发掘,但这种奇异印象背后的迷宫,正体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样。

现实“女儿国”,邪恶的“鬼山”,罕见古冰川,尽在神秘大凉山

大凉山是一个远古文化传承不息的缩影。这里民族文化保留完好、历史积淀丰富,是古代北方草原文化、南边百越文化与巴蜀文化相遇的要害,是“神秘的文化宝库”。以毕摩为代表的原始宗教的仪式和神话传说仍有保留,“以母为尊,以女为贵”的“现实版”女儿国依然存在,摩梭家族实行走婚制度的两性结合方式还未消失,摩梭末代王妃肖淑明由贵族到干部夫人再到普通农民的传奇经历,更为彝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这些尚待解开的“太多疑惑”,需要我们继续研究探索。

现实“女儿国”,邪恶的“鬼山”,罕见古冰川,尽在神秘大凉山

大凉山是一处自然力量与人类生命交融共生的地方。大凉山有群山,也有不舍昼夜、或奔涌或流淌于群山环抱而成的峡谷之间的江河湖泊。邛海湿地公园的美不胜收,泸沽湖的似真如幻,湖光山色掩映间的神秘莫测,都会让游客流连返。但与沉静美丽相对的,还有大自然变幻莫测的另一面。有着“世界滩王”之称的万里长江第一险滩——老君滩,犹如千军万马奔腾向前,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的雅砻江大峡谷,让人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敢于挑战,2名来自彝族的姑娘,在“长江漂流”中淘洗与磨砺了生命意志,彰显了彝族人战天斗地的拼搏豪情。

现实“女儿国”,邪恶的“鬼山”,罕见古冰川,尽在神秘大凉山

2

为大凉山著书,敬畏的是自然,敬重的是生命,敬仰的是历史与传承。面对高天白云、深山峡谷、江河奔涌、淳善兄弟,作者摒弃了那种“小布尔乔亚”式的迂腐,“默默被全部的感动彻底征服”。这种征服,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这处青山碧水的着迷与依恋,“渴望理解山中事物成为我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就是一个朝圣者对圣地的无限崇敬。不管是回响在茶马古道上的马蹄声,还是飘荡在江面上的号子声,抑或是绕响在耳朵边的诵经声,都是朝圣者一步一叩首顶礼膜拜的理由,他跟着凉山之魂在群山之间游走。游走是一段没有止境的探险,探险背后是一次永不停止的赞美与吟诵,为这千年无言的山,为这奔流不息的河。

现实“女儿国”,邪恶的“鬼山”,罕见古冰川,尽在神秘大凉山

为大凉山立传,挖掘历史的积淀,铭记自然的恩赐,让凉山之魂一代一代传下去。大凉山是一处大自然一手创造的神圣之地,也是一处大凉山人世代生活、繁衍生息的生命之地。作者“逗留在博物馆聆听远古的呼吸,踯躅在古迹处历史的尘埃,或者去穷乡僻壤的地方游历”,并不仅仅是“在陌生而美丽的景色中填充履历”,更是在山与水之间,在生存与毁灭之间,在时间与流逝之间,探寻过往的历史,追寻生存的意义。相比现代化的大都市,大凉山是愚昧落后的;但相比肤浅浮躁的都市生活,大凉山又是沉稳厚重的。就像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瞬间的印象”具有“永恒的价值”。这些山山水水以及播撒延续在山水之间的古老文化,就是价值的具体体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作者沉醉在大山身处,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现实“女儿国”,邪恶的“鬼山”,罕见古冰川,尽在神秘大凉山

为大凉山呐喊,寄希望从远古历史中汲取营养,让这座古老的山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在追寻探访中,作者对大凉山发展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民居生活的改善,县城经济的发展,大凉山正在阔步跟上新时代。但发展的同时,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也初步显现。民族服饰的魅力败给了街上的廉价时装,青年人缺少了从前的英俊或妩媚气质,独特的审美准则荡然无存;淳朴的民族文化被庸俗地滥用于市场,原来卓有特色和尊严的地方文化正逐渐失去魅力;毕摩知识与文化教育的冲突,让这种“活态的原始宗教文化”面临难以为继的传承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与这些人恰恰相反,他对“现代性”逐渐失去以前的热情,反而对“原初性”表现出莫名的向往,这种向往,并不单是为瑰丽的自然景观所吸引,更是为了“重新发现被遗忘的语言、历史、民族和文化,重新发现其珍贵价值”。这大概是作者踏访大凉山的目的所在。发现之后如何传播,大凉山的歌舞就是重要途径之一。

现实“女儿国”,邪恶的“鬼山”,罕见古冰川,尽在神秘大凉山

有着“东方狂欢节”之称的火把节红透了大凉山内外,熊熊燃烧起来的还有对大凉山的深度开发与探索。在这座巨大的宝库中,自然的景色是古老生命的多彩呈现,内藏的文化历史则是生命勃发的鲜明印记。何万敏老师以记者特有的敏锐执着,文人的浪漫气质,地质学家的严谨考证,生物学家的细致观察,探险家的无所畏惧,在漫游中为大凉山著书立传。

翻开《凉山纪》,走进大凉山,沿着作者的足迹,追寻那股从远古而来、绵延不绝的神圣气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