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實“女兒國”,邪惡的“鬼山”,罕見古冰川,盡在神秘大涼山

作者:國家烘焙

如果不是對腳下這片土地愛得如此深沉,斷不會為生養自己的故鄉創作出如此優秀的作品。土生土長的涼山人何萬敏老師,用腳步丈量大涼山的每一寸土地,創作了這部反映大涼山的文學作品——《涼山紀》。

現實“女兒國”,邪惡的“鬼山”,罕見古冰川,盡在神秘大涼山

大涼山,既是一座山脈,又是一片以彜族人為主生活的土地。打開這本書之前,或者觀看推介大涼山的紀錄片之前,大涼山留給世人印象更多的是偏僻與落後,陌生與神秘。打開這本《涼山紀》之後,頓覺得一股濃重的山水人文氣息撲面而來,她與世無争,默默駐守在華夏西南,她的厚重與美麗,她的頑強與堅韌,都隐藏在大山的褶皺裡,沉沒在江河的波濤中,濃重得一時居然化也化不開。

1

大涼山是一座跨越千年的靈秀之山。“四根撐天柱,撐在地四方”。作者在攀爬翻越中感悟山的生命,聆聽群山咚咚的心跳、勻稱的呼吸,感悟一座座山峰之巅蘊藏的豐富情感和堅韌秉性。螺髻山被譽為“動物王國”“天然植物園”,她是大陸已知山地中罕見的保持完整的第四紀古冰川作用的天然博物館,一道道古冰川刻槽,彰顯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再現了遠古時期冰川運動的自然奇迹。還有“鬼山”之稱的德布洛莫,鎮守着涼山的“北大門”,她是否真如世人所說的充滿了神秘、詭谲、邪惡,還有待進一步發掘,但這種奇異印象背後的迷宮,正展現了大自然的豐富多樣。

現實“女兒國”,邪惡的“鬼山”,罕見古冰川,盡在神秘大涼山

大涼山是一個遠古文化傳承不息的縮影。這裡民族文化保留完好、曆史積澱豐富,是古代北方草原文化、南邊百越文化與巴蜀文化相遇的要害,是“神秘的文化寶庫”。以畢摩為代表的原始宗教的儀式和神話傳說仍有保留,“以母為尊,以女為貴”的“現實版”女兒國依然存在,摩梭家族實行走婚制度的兩性結合方式還未消失,摩梭末代王妃肖淑明由貴族到幹部夫人再到普通農民的傳奇經曆,更為彜族地區的傳統文化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這些尚待解開的“太多疑惑”,需要我們繼續研究探索。

現實“女兒國”,邪惡的“鬼山”,罕見古冰川,盡在神秘大涼山

大涼山是一處自然力量與人類生命交融共生的地方。大涼山有群山,也有不舍晝夜、或奔湧或流淌于群山環抱而成的峽谷之間的江河湖泊。邛海濕地公園的美不勝收,泸沽湖的似真如幻,湖光山色掩映間的神秘莫測,都會讓遊客流連返。但與沉靜美麗相對的,還有大自然變幻莫測的另一面。有着“世界灘王”之稱的萬裡長江第一險灘——老君灘,猶如千軍萬馬奔騰向前,給人以蕩氣回腸之感的雅砻江大峽谷,讓人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即便如此,還是有人敢于挑戰,2名來自彜族的姑娘,在“長江漂流”中淘洗與磨砺了生命意志,彰顯了彜族人戰天鬥地的拼搏豪情。

現實“女兒國”,邪惡的“鬼山”,罕見古冰川,盡在神秘大涼山

2

為大涼山著書,敬畏的是自然,敬重的是生命,敬仰的是曆史與傳承。面對高天白雲、深山峽谷、江河奔湧、淳善兄弟,作者摒棄了那種“小布爾喬亞”式的迂腐,“默默被全部的感動徹底征服”。這種征服,是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這處青山碧水的着迷與依戀,“渴望了解山中事物成為我的追求”。而這種追求,就是一個朝聖者對聖地的無限崇敬。不管是回響在茶馬古道上的馬蹄聲,還是飄蕩在江面上的号子聲,抑或是繞響在耳朵邊的誦經聲,都是朝聖者一步一叩首頂禮膜拜的理由,他跟着涼山之魂在群山之間遊走。遊走是一段沒有止境的探險,探險背後是一次永不停止的贊美與吟誦,為這千年無言的山,為這奔流不息的河。

現實“女兒國”,邪惡的“鬼山”,罕見古冰川,盡在神秘大涼山

為大涼山立傳,挖掘曆史的積澱,銘記自然的恩賜,讓涼山之魂一代一代傳下去。大涼山是一處大自然一手創造的神聖之地,也是一處大涼山人世代生活、繁衍生息的生命之地。作者“逗留在博物館聆聽遠古的呼吸,踯躅在古迹處曆史的塵埃,或者去窮鄉僻壤的地方遊曆”,并不僅僅是“在陌生而美麗的景色中填充履曆”,更是在山與水之間,在生存與毀滅之間,在時間與流逝之間,探尋過往的曆史,追尋生存的意義。相比現代化的大都市,大涼山是愚昧落後的;但相比膚淺浮躁的都市生活,大涼山又是沉穩厚重的。就像川滇交界處的泸沽湖,“瞬間的印象”具有“永恒的價值”。這些山山水水以及播撒延續在山水之間的古老文化,就是價值的具體展現。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作者沉醉在大山身處,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現實“女兒國”,邪惡的“鬼山”,罕見古冰川,盡在神秘大涼山

為大涼山呐喊,寄希望從遠古曆史中汲取營養,讓這座古老的山脈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在追尋探訪中,作者對大涼山發展的關切之情躍然紙上,民居生活的改善,縣城經濟的發展,大涼山正在闊步跟上新時代。但發展的同時,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也初步顯現。民族服飾的魅力敗給了街上的廉價時裝,青年人缺少了從前的英俊或妩媚氣質,獨特的審美準則蕩然無存;淳樸的民族文化被庸俗地濫用于市場,原來卓有特色和尊嚴的地方文化正逐漸失去魅力;畢摩知識與文化教育的沖突,讓這種“活态的原始宗教文化”面臨難以為繼的傳承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與這些人恰恰相反,他對“現代性”逐漸失去以前的熱情,反而對“原初性”表現出莫名的向往,這種向往,并不單是為瑰麗的自然景觀所吸引,更是為了“重新發現被遺忘的語言、曆史、民族和文化,重新發現其珍貴價值”。這大概是作者踏訪大涼山的目的所在。發現之後如何傳播,大涼山的歌舞就是重要途徑之一。

現實“女兒國”,邪惡的“鬼山”,罕見古冰川,盡在神秘大涼山

有着“東方狂歡節”之稱的火把節紅透了大涼山内外,熊熊燃燒起來的還有對大涼山的深度開發與探索。在這座巨大的寶庫中,自然的景色是古老生命的多彩呈現,内藏的文化曆史則是生命勃發的鮮明印記。何萬敏老師以記者特有的敏銳執着,文人的浪漫氣質,地質學家的嚴謹考證,生物學家的細緻觀察,探險家的無所畏懼,在漫遊中為大涼山著書立傳。

翻開《涼山紀》,走進大涼山,沿着作者的足迹,追尋那股從遠古而來、綿延不絕的神聖氣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