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啥年轻人一边高喊着我是废物,一边又躺不平?

作者:LinkedIn中国
为啥年轻人一边高喊着我是废物,一边又躺不平?
为啥年轻人一边高喊着我是废物,一边又躺不平?

“当年人见人夸的‘小镇做题家’,没料到如今成了默默无闻的废物”,小李摇摇头,关掉工作微信群聊。

刚对同事周末加班的文案回复了👍,“卷不动,我认了,多劳只能多病。我就想老老实实拿基本工资。”

小李刚工作的头两年很拼,直到在一次体检中发现得了胃炎。

那之后,他的书单从职场高手必读和技能提升系列变成了禅修和生活方式读本。

“社会的进步靠的都是少数人,大多数人都是‘废物’,只不过有人承认,有人强行否认。”

在确认废物身份后,小李给了自己新定位——周日寻回者,不是瘫倒而是爬起来,做一个最大限度可以游手好闲的废物。

为啥年轻人一边高喊着我是废物,一边又躺不平?
为啥年轻人一边高喊着我是废物,一边又躺不平?

自称“废物”的人真的是废物吗?

“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去年被热议,“年轻人怎么可以不努力?为什么甘愿做废物?”

为啥年轻人一边高喊着我是废物,一边又躺不平?

这样的鸡血直拳攻击并不再是主流言论,人们考虑的是如何生活得更好,拒绝说教和虚伪经验。

十万高知“废物”,实则是一种抗争。

那些在成长过程中“不幸成为废物”的人,往往因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原因而不得不妥协。

被动原因多是因为在学习、工作的上升过程中,环境的打压,竞争的激烈,另其不得不放弃某些更远大的目标,停滞不前宣布被现实打倒;

主动原因则更复杂,有的是因为自我认知上设定的框架很清晰,主动放弃突破限制的风险,有的则是自身能力限制面对挑战采取拒绝的防御性策略。

小李认为自己属于被动废物,但他希望自己废得“可控”。“我并不希望逃避责任,但绝不会主动请缨去做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用学生的思路理解就是,附加题我就不做了,浪费时间。”

一旦同事和朋友的期待降低,小李也就心安理得了。

自称废物的年轻人,新路历程大致相似:

有的是努力的结果是失败居多,就只得劝自己后撤步;

有的是有过成就,但总是不能自我满足对自己要求永远很高;

有的则是侥幸,废物常挂在嘴边,就可以为做不好事寻求开脱。

被挫败感击溃但试图思考并找到人生方向的怎么能是废物?

大部分容易自责的人含废量并不高,他们在大多数眼中甚至与废物无关。

那些贴标签的只是爱找借口,废物再利用也不难。所以,你还相信这个自称吗?

为啥年轻人一边高喊着我是废物,一边又躺不平?

废物们,不要假戏真做

区分真假废物的关键,在哈佛大学“一个人成为废物的九大特质”中给出了明晰的定位:

为啥年轻人一边高喊着我是废物,一边又躺不平?

犹豫不决;拖延;3分钟热度;害怕被拒绝;自我设限;逃避现实;总找借口;恐惧;拒绝学习。

在这里,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追加第十个特征:不负责。

通过以上的特质来判断一个人的“含废量”,那些自称废物的年轻人,有的可能会严重拖延,有的是害怕被拒绝,总是沾上那么几项,要想全中也并不容易,含废量因人而异。

周日寻回者小李,很坚决地选择了现在的生活。

“四处闲逛”被19世纪巴黎的诗人所沉迷,他们称自己为flâneurs,像孩子们一样放慢脚步,将自己浸泡在时间中。

每个周日都要执行类似的闲逛操作,偶尔也会选择在工作日放弃思考的时候消失一小时。

除了小李,在“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里也不乏费心尽力考入事业编制或公务员行列的年轻人,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期待。

他们并没有3分钟热度,对自己十分负责,也没有逃避现实,更没有犹豫不决。那些心有不甘的年轻人,没有必要助长负面行为。

按照九个特质估算自己含废量,如果你自认超过六项,可要当心了,有几点底线要时刻提醒自己,切勿假戏真做。

首先,责任先行,就算自认废物也不能给他人添乱,尤其是身在职场;

其次,学习很重要,再无趣的人也有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要荒废它,哪怕现在你不擅长;

第三,不要逃避现实,你可以接受它,利用它,但没有人能逃避它。

为啥年轻人一边高喊着我是废物,一边又躺不平?

自认废物,生活就能好过一些吗?

在城市中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很忙碌,忙于工作、忙于社交、忙于寻找价值,直到发现结果不尽人意,更糟糕的是负面影响远超预期。

我们开始放弃,放弃在学业或事业上扬名立万,放弃保送资格,放弃追逐100万……

自称废物,我们承认自己力所不及的事不止一件,开始更严谨地推敲利弊,废也要废得科学且有度。

含废量100%的人,往往对待一切的态度既不负责也不认真,他们自认为好过,却往往让他人并不好过。哪有人鼓励彼此成为废物的?

所以,当一个会计算自身能力与投入产出比的理性废物,生活上才更容易怡然自得。

自嘲式的否定可以起到降低他人预期的作用,由此获得心里上的宽慰。

并不是说面对具有风险的事情都要打退堂鼓,重要的是把得失心放下,减轻的是心理负担。

最难以解救的是那些自责又内疚感极强的“废物”们,他们总是对自己步步紧逼。

每上一层台阶,就更加感受到能力限制,他们心底是顶不愿成为废物的,越是把废物挂嘴边,越难以活得洒脱。

要想生活过得去,先学会对自己宽容,最好就从放弃自称废物开始。

为啥年轻人一边高喊着我是废物,一边又躺不平?

当然,直面自身的不足是好事,凡事都不能过于偏激,过分自损是大忌,不要全盘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

首尔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有严重抑郁症并经历过创伤的成年人中,无价值感与自杀企图明显相关。

某些领域无法满足他人或自己的期待,不等于我们的生活毫无价值。生而为人,理应深感荣幸,毕竟我们有情感、会思考、可体验和经历时间的。

一个自私但勤于思考的废物,是小李对自己的行为模式的描述:

“中世纪之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赞美沉思的生活,僧侣们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祈祷和吟唱,一无所成的内疚感是由加尔文主义人为地强加给我们的。”

被时代环境下功利主义鞭策的我们,也能捞到一些有价值的生活方法,接受互联网创业思维的洗礼,快速试错、转移赛道。

趁年轻,早早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正确对待自身能力,找到真正想要的生活,并逐渐实践,何废之有?

为啥年轻人一边高喊着我是废物,一边又躺不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