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传闻中的王阳明?还原真实王守仁,正是对历史真正的尊重

作者:愚蠢的凡人哈哈哈

一直以来,介绍王阳明及其思想、学说的书可以说并不在少数,王阳明、王守仁、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这些几乎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即便没有阅读过相关的书籍文献,也一定对这些词并不陌生,或者借用下李庆教授在《王阳明传》中的那句调侃,那就是:“有很高的知名度”,可以说,读过点书的人大概不会不知道。

那么,既然已经有如此之多的相关著述,我们是否还需要一本“王阳明”呢?

需要!或者说,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一本清晰、真实、全面的《王阳明传》。

为求其清晰,书中以时间为序,将王阳明作为不同身份的不同侧面逐一呈现;为求其真实,李庆破除神乎其神的“龙场悟道”,还原悟道的真实过程;为求其全面,作者网罗和参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反复考证求解。

李庆的《王阳明传》可以说是很有野心的,他要摆脱“反反复复地在低水平的泥潭中翻滚折腾”的研究现状,要让我们的文化可以“扎根在真实的土地上,经得起狂风巨浪”,正因为有着这样高的要求和期许,李庆对于这本传记的撰写也格外严谨,力求客观的描述,并进行了明晰的整理和阐述。

“我绝对不认为自己所写的,便完全真确地再现了历史——那只是我追求的目标。

希望通过同志者不断地相互批评探讨、切磋琢磨,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

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但历史研究,归根到底,还是要让事实和理性说话。”

让事实和理性说话,这正是作者和这本书极尽真诚的地方。

传闻中的王阳明?还原真实王守仁,正是对历史真正的尊重

破除“龙场悟道”之神话

王阳明的身上有很多神话般的“名场面”,其中“龙场悟道”就是非常著名的一个。

传闻中的王阳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经龙场的一番磨砺和日夜反省的苦思冥想,在一天半夜忽然有了顿悟。

然而,这“传闻中的王阳明”宛若神明一般,他的“悟道”真就这么突然吗?当然不是,除非他真的是神明降世,否则,没有什么“大彻大悟”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更没有哪一种伟大的思想是先天生成的。

李庆在《王阳明传》中所呈现的就是其思想从开始萌芽,到形成框架,再到逐渐成熟,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理解了王阳明思想明确所经历的过程,也就理解了何谓心学,何谓致良知,何谓知行合一,也看到了去神化、卸下光环的,有情感、有理念、有思辨的,活生生的王守仁。

就读于国子监研读宋儒之书时,王守仁就“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从事宋儒所说的“格物”之学,追根寻源,探求“道学”的原理,甚至因为反复思考却不得其理而生病,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对朱熹学说怀疑呃种子已经在王守仁心中埋下。

传闻中的王阳明?还原真实王守仁,正是对历史真正的尊重

经历过两次会试落榜的王守仁,反而变得淡然,彼时他所看是“木萧萧而乱下兮,江浩浩而无穷;鲸敖敖而涌海兮,鹏翼翼而承风”,所想是“信流俗之嫉妒兮,自前世而固然”,正如李庆在书中所写,“壮阔山川的感染,历史人物的共鸣,激发了他内心中对世情的不满,翻卷着激荡之情。同时,又显现出一种怀才不遇、济世为用的锐气。这是他此时的基本思想倾向。由此可知,他以后之所为,并非偶然”。

龙场岁月的磨砺,给予王守仁思想的升华,提出了“知行合一”等理念的坚实基础。在南京时期,王守仁将“诚”与“立诚”进一步具体化,到后来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著名论断,“致良知”说初具模型,而此时,王守仁思想大致的框架已经明确。

所谓“悟”,不过是经一事长一智,即便聪慧豁然如王守仁,也需要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最终创造出“龙场悟道”的神话。

传闻中的王阳明?还原真实王守仁,正是对历史真正的尊重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27岁的王守仁刚刚登上政坛的那一年,明王朝正值多事之秋,然而相较于渐渐走进低迷的明王朝而言,王守仁却正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时候,在他中了进士的那篇会考文章当中,王守仁强调内心自持定见的独立意识、处事理念和为人风格已经开始显露出来,这个对于王守仁而言的人生“中点”,也正像是他前半生与后半生思想和行动的一个分界点。

进入官场之后的王守仁几经沉浮,心境也从最初的意气风发,到淡然处之,直到最后的开悟。实际上,从幼年开始的一些际遇和经历,都成为王守仁思想、性情形成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少时家庭关系复杂,靠着母亲、祖父母和叔叔的养护、照顾逐渐成长起来的王守仁是敏感而沉默的;生母的离世给王守仁的内心带来极大冲击,也让他迷茫而不安,然后在重新思考和审视人生的过程中渐渐成熟;随祖父回到故乡余姚之后,那遥远而宁静的山村已经无法满足王守仁的包袱,心中开始涌起大丈夫仗剑走天涯的豪情;在为王越修墓的时候,站在山顶俯瞰中原大地的王守仁胸中一片豁达,心怀“济世”之梦想和志向……

情境不断地变迁着,王守仁的各种性格特点也逐渐形成,复杂的家庭关系、自小的诗文熏染、过早面临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的跌宕变化,这些境遇让王守仁既敏感聪明,又狂狷任侠,既特立独行,又颇懂人情世故,既感受到宇宙之广阔,又经历着一种不为人知的孤独。

正是这些,“塑造了他除了儒家学问以外,又兼有骑射之能以及佛、道、神仙、养身等三教九流多方面因素的知识结构基础”。

传闻中的王阳明?还原真实王守仁,正是对历史真正的尊重

王守仁的不同侧面和身份

因为其思想学说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王守仁最著名的身份是哲学家、思想家。实际上,他文能开坛讲学,武能上阵杀敌;既在国子监埋首苦读过,也蹲过镇抚司的大牢;既是政局之中的风云人物,也是虎虎生威的封疆大吏;除此之外,他亦是人子、人父、人师。

王守仁的一生周转于这重重身份之间,运筹帷幄也费尽思量,而他这不同寻常的一生,也映射出一段风云诡谲的明史。

王守仁曾在国子监苦思冥想宋儒之书而不得其解,也曾被投入炼狱之中感受剜心剔骨之痛,学堂与监狱使其睿智、隐忍、成熟,锻铸其思想、人格、性情;他曾一度位列“九卿”,也曾被当做刘瑾“朋党”而无辜受到牵连,然而感受过政局的春秋变迁,看惯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仍未改“温润而有守,此吾之石友,日就月将于不朽”的志向,人生之起伏都被他吸收为促使进一步思考的一种原动力;他曾以出色的行政才干出色地完成作为一个官员和督抚大员的工作,也曾上阵杀敌,出兵汀、漳,平定大帽山,合剿左溪、横水,袭取桶冈大寨,这些生活和社会的实践更加让他感受到在关键时刻自己内心判断的重要性,使得思辨理念进一步提升……

他所经历过的这些身份中的得与失,升与贬,最终都化作他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有所得”。

传闻中的王阳明?还原真实王守仁,正是对历史真正的尊重

从王守仁到最后成为“王阳明”,从几经浮沉到被尊为半圣,王阳明的人生中存在着太多的意想不到与深不可测,纵观其一生,心态的调整与从未停止的思考,贯穿了他人生始终,而李庆通过这本《王阳明传》让我们看到,无论是“神话”还是“圣人”,都不是一蹴而就,还原真实的王阳明,也是对历史的真正尊重。

王阳明传:十五、十六世纪中国政治史、思想史的聚焦点 有血有肉的心学,正本清源说阳明 ¥69.5 购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