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界哲学源流史》西方马克思主义之一:法兰克福学派

作者:麟剑的人类史
《世界哲学源流史》西方马克思主义之一:法兰克福学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一:法兰克福学派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内部涌起了一股波澜,出现了" 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在第二国际后期,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从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哲学等方面全面批判、修正马克思主义,否认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共产主义学说,企图以庸俗唯物主义和庸俗进化论代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

面对这股修正主义狂潮,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考茨基、梅林及德国党的理论家李卜克内西、倍倍尔等出面还击,责无旁贷。然而,由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欠准确,在反对修正主义思潮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里,考茨基表现尤为明显。他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决定论,否认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及主体性。更为甚者,他对马克思作为一位哲学家提出否定看法,从而在维护马克思主义时僵化、凝滞了马克思主义,无意中为这股思潮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场理论中的混乱争吵,似乎由于十月革命的胜利得到了历史的裁决:社会主义革命完全有可能通过暴力来实现。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马克思所预测的欧洲资本主义总体革命未能实现,一批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激进分子投入其中的欧洲工人运动未能成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20年代,共产国际内部的一些理论家,如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开始思索失败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一种" 左" 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它便在党外发展。这股思潮就是" 西方马克思主义"。不过,这个概念出自于梅洛- 庞蒂于1955年出版的《辩证法的历险》一书,梅洛- 庞蒂强调" 西方" 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前者的传统追溯到卢卡奇发表于1923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有两大趋向,一是按照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出现了" 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是按照新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出现了"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和目的是,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流派结合起来," 重建" 马克思主义,以" 重建" 的" 新哲学" 来分析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与列宁主义相对立的见解。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时刻,是1968年5 月发生在法国的" 五月风暴"。它被激进的青年学生和工人奉为圣经,当作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推到了思想战线的前台,而其中最大的一个流派,则是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的名称源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城的" 社会研究所"。

早在1923年,法兰克福城内一些富裕的客商投资成立了社会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是格律恩(1861-1940),一个属于"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传统的历史学家。1911年创办《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杂志。他的宗旨是社会研究所应成为" 西方和东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联络点" ,他采取的方针是" 兼收并蓄"。成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又有社会民主党员;选中发表的文章既有属于第二国际传统的伯恩施坦等人的,有属于第三国际传统的李亚山诺夫等人的,又有受到共产国际批判但也同伯恩施坦对立的卢卡奇、柯尔施等人的,还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样,格律恩主持的社会研究所,虽然同各党各派均有联系,倾向性复杂,但乃是一个研究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中心。格律恩退休后,霍克海默接任所长。" 法兰克福学派" 诞生。

  霍克海默接任之时,正值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希特勒法西斯主义加速夺权之时,他深感有必要重视社会哲学,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现状及其意识形态,重新确立社会研究所的方向。1930年,他做了题为《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的就职演说,贯彻了上述思想。1932年,他在为《社会研究杂志》创刊号所写的前言中,又把社会哲学的任务具体规定为:在研究历史和现状的过程中,把哲学理论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用以研究社会和个人问题;把经验上的研究统一到社会哲学中去,开创一种" 新型理论" ——"社会批判理论"。

这个时期,社会研究所的成员除霍克海默外,有后来成为该学派著名代表的马尔库塞、阿多尔诺等,社会研究所的任务是致力发展" 社会批判理论" ,对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哲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进行评论。" 法兰克福学派" 的名称由此而来。

随着希特勒在德国的得势,社会研究所经由荷兰、瑞士、法国,最后建址于美国。1949-1950 年又迁返回德国,而马尔库塞继续留在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研究和教学。此后,法兰克福学派主要在美德两国展开活动。六十年代以后,法兰克福学派超出学术圈子,走向更广阔的领域。到第二代时,该学派解体。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