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哲學源流史》西方馬克思主義之一:法蘭克福學派

作者:麟劍的人類史
《世界哲學源流史》西方馬克思主義之一:法蘭克福學派

西方馬克思主義之一:法蘭克福學派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馬克思主義内部湧起了一股波瀾,出現了" 第二國際的馬克思主義"。在第二國際後期,以伯恩施坦為代表的修正主義從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哲學等方面全面批判、修正馬克思主義,否認階級鬥争理論、剩餘價值理論、共産主義學說,企圖以庸俗唯物主義和庸俗進化論代替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法。

面對這股修正主義狂潮,第二國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考茨基、梅林及德國黨的理論家李蔔克内西、倍倍爾等出面還擊,責無旁貸。然而,由于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欠準确,在反對修正主義思潮時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裡,考茨基表現尤為明顯。他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片面地了解為經濟決定論,否認了上層建築的反作用,忽視了人的主體地位及主體性。更為甚者,他對馬克思作為一位哲學家提出否定看法,進而在維護馬克思主義時僵化、凝滞了馬克思主義,無意中為這股思潮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場理論中的混亂争吵,似乎由于十月革命的勝利得到了曆史的裁決:社會主義革命完全有可能通過暴力來實作。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馬克思所預測的歐洲資本主義總體革命未能實作,一批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激進分子投入其中的歐洲勞工運動未能成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20世紀20年代,共産國際内部的一些理論家,如盧卡奇、柯爾施和葛蘭西,開始思索失敗的經驗教訓,形成了一種" 左" 傾思潮。在受到共産國際的批判後,它便在黨外發展。這股思潮就是" 西方馬克思主義"。不過,這個概念出自于梅洛- 龐蒂于1955年出版的《辯證法的曆險》一書,梅洛- 龐蒂強調" 西方" 馬克思主義同列甯主義的對立,并把前者的傳統追溯到盧卡奇發表于1923的《曆史與階級意識》。

  西方馬克思主義發展至今有兩大趨向,一是按照黑格爾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存在主義的精神解釋和發揮馬克思主義,出現了" 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 、"弗洛伊德主義馬克思主義" 、" 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 ;一是按照新實證主義、結構主義的精神解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出現了" 新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 、"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特點和目的是,企圖把馬克思主義同現代西方哲學的一些流派結合起來," 重建" 馬克思主義,以" 重建" 的" 新哲學" 來分析當代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社會,提出與列甯主義相對立的見解。

  西方馬克思主義在其發展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時刻,是1968年5 月發生在法國的" 五月風暴"。它被激進的青年學生和勞工奉為聖經,當作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思想武器,推到了思想戰線的前台,而其中最大的一個流派,則是法蘭克福學派。該學派的名稱源于德國萊茵河畔法蘭克福城的" 社會研究所"。

早在1923年,法蘭克福城内一些富裕的客商投資成立了社會研究所,第一任所長是格律恩(1861-1940),一個屬于"奧地利馬克思主義" 傳統的曆史學家。1911年創辦《社會主義和勞工運動史文庫》雜志。他的宗旨是社會研究所應成為" 西方和東方的馬克思主義思潮的聯絡點" ,他采取的方針是" 兼收并蓄"。成員中既有共産黨員,又有社會民主黨員;選中發表的文章既有屬于第二國際傳統的伯恩施坦等人的,有屬于第三國際傳統的李亞山諾夫等人的,又有受到共産國際批判但也同伯恩施坦對立的盧卡奇、柯爾施等人的,還有馬克思、恩格斯的。這樣,格律恩主持的社會研究所,雖然同各黨各派均有聯系,傾向性複雜,但乃是一個研究社會主義勞工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學術中心。格律恩退休後,霍克海默接任所長。" 法蘭克福學派" 誕生。

  霍克海默接任之時,正值1929-1933 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希特勒法西斯主義加速奪權之時,他深感有必要重視社會哲學,用馬克思主義分析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現狀及其意識形态,重新确立社會研究所的方向。1930年,他做了題為《社會哲學的現狀和社會研究所的任務》的就職演說,貫徹了上述思想。1932年,他在為《社會研究雜志》創刊号所寫的前言中,又把社會哲學的任務具體規定為:在研究曆史和現狀的過程中,把哲學理論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用以研究社會和個人問題;把經驗上的研究統一到社會哲學中去,開創一種" 新型理論" ——"社會批判理論"。

這個時期,社會研究所的成員除霍克海默外,有後來成為該學派著名代表的馬爾庫塞、阿多爾諾等,社會研究所的任務是緻力發展" 社會批判理論" ,對當時的一些社會現象、哲學思潮及其代表人物進行評論。" 法蘭克福學派" 的名稱由此而來。

随着希特勒在德國的得勢,社會研究所經由荷蘭、瑞士、法國,最後建址于美國。1949-1950 年又遷傳回德國,而馬爾庫塞繼續留在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進行研究和教學。此後,法蘭克福學派主要在美德兩國展開活動。六十年代以後,法蘭克福學派超出學術圈子,走向更廣闊的領域。到第二代時,該學派解體。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世界民族與文明曆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