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知青往事」记忆中的兵团生活

作者:用三只眼看世界
「知青往事」记忆中的兵团生活

当年兵团的180电厂

记忆中的兵团生活

作者:徐从军

一九七一年,文革进入了中后期。1971年7月,我从浙江省海门中学毕业了,面临着毕业分配。当时党和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进入一八〇发电厂,成了一名光荣的兵团战士。

启程的日子是1971年9月7日的凌晨,在当地电影院门口上的大客车。当时,人山人海,全家老少一起来送行,人们的哭喊声响成一片,场景犹如当年十送红军再现,依依不舍。我在拥挤的人群中上了车,在亲人的叮嘱声中,大客车启动了,瞬间,泪水盈满了眼眶,亲人们在挥手呼喊着,跟在已经启动的汽车后面走着、跑着,我的家人在我模糊的眼里离得越来越远……

中午,到达宁波火车站,乘着知青的专列北上。在我们经过的每一个大站,站台上都是锣鼓喧天,在欢迎我们,到处都是欢歌笑语、一派激情澎湃的景象。当专列行驶了一千多公里,我们奔波了三天三夜后,终于在9月9日晚上,到达了,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火车站。就这样列车把我们从江南的东海之滨,送到了祖国的北部边疆。

在乌拉山火车站,早有老兵团战士们,穿着洗得泛了白的军装,整齐列队,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还拉起了横幅,上面写着:热烈欢迎来自东海之滨的新战友。我在疲惫中下了车,手提着行李袋,也有人还肩挑着小扁担。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踏着坑坑洼洼的泥土路面,摸黑行走在去往连队的宿舍。

从此,开始了我的兵团生活。我被编在四连,是武装连,每天在连长颜文俊,指导员苏福久(他俩是现役军人)的带领下,教我们练习出操,列队,刺杀,瞄准,打靶,拉练,紧急集合,打背包,等等日常军事训练。

当时电厂还处在前期建设阶段,我们除了军事训练,还得要参加基本建设工作,如去工地挖土方。因为以前没有机械化设备,就全靠肩扛人拉,拖小车,简单而原始的体力劳动。电厂冷却水塔地基也是我们连队参与挖的。记得最深刻的是,电厂水源地在乌拉山后山,电厂在那里有个供水站,全厂的生活用水,包括发电系统的循环水,都要从后山用供水管线输送到前山来。

我们连队承担了,开挖供埋设供水管线挖沟的任务。全连每天乘着大卡车,人手一把铁锹,就出发了,途中经过叼人沟,大佘太,小佘太等地。有时大家还喊着口号,集体唱起:“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等革命歌曲。滿怀激情、斗志昂扬地来到了,位于乌梁素海边上的后山水源地。

在挖沟的工地上,一个个干劲十足,抡镐头、挥铁锹、挖土方,一锹又一锹。因为水管直径很大,沟需挖到2米左右深,才能埋得下大水管。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境界升华到,沒有一个人想要偷懒,就只怕自己落后,真的是争先恐后,一派青春舞动的景象。记得几天下来,有许多女战士的手,都磨出了水泡,就拿手绢一扎,继续坚持干活。

我的手也磨出了几个水泡,但努力向上的精神,支撑着不愿落后。当水泡破了沾上沙子,握铁锹的手一阵阵发痛,就这样,也都不愿意自动去休息,好象多铲一锹土,都是在为边疆作贡献,心里有时还默默背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继续奋力铲土,这种积极向上,争取先进的思想,恐怕现代人是不能理解的。这些事如发生在当下,肯定会被人认为是傻子或神经病来对待。但那个年代的我们,就是有这样的胸怀壮志。在劳动中挥汗如雨的场景,至今还时常浮现在脑海里。

中间休息时,我脱下军装盖在身上,躺在沙土中,仰望着蓝天,白云不停地变换着各种形态,随风舞动,飘向一望无际的草原。草地上不远处,有洁白的羊群在滾动,慢慢地移向天边。蓝天和绿草地连在一起,让我真正地看到了美丽的草原。还有从乌梁素海飞起白色和灰白色的海鸟,一群一群的,它们在天空中变换着各种队形,一会儿变成V字型,一会儿变成一字型,一会儿又变成了斜的一字型,还带着鸣叫声,在蓝天下,的确优美如画。我惊喜的,从地上坐起来,看到了它们优美的展翅飞翔,欣赏了它们出彩的表演,这一幅幅画面,如今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当时排长张秋告诉我,这就是天鹅。因我是第一次见到天鹅,顿时让我幌然大悟,原来天鹅长得这样啊,真美!这样的自然景色,在梦里也很难再现啦!

快到中午了,连队食堂拉来了胡萝卜馅的包子,突然刮起一阵大风,黄沙漫天,我们只好躲进水管里,用衣服把水管两头堵住,坐在里面享受劳动后的午餐。当我手拿包子,看见上面居然有一层沙子,想也没想就很自然地把包子皮撕掉扔了,再把胡萝卜馅也挖了扔掉了,(因为我吃不惯胡萝卜)就这样,中午只吃了两个去皮挖馅的包子壳。

那天从工地上回来,吃饭前听到哨子声,全连集合,连长,指导员,叫食堂战友提了,打饭用的铁桶过来,里面盛了被我们扔掉了的、从沙土中检回来的许多包子皮,和半拉包子。对我们进行了严厉批评教育,忆苦思甜,让我们想想革命老前辈,红军两万五千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煮皮带。我们把包子皮扔了,就是扔掉了革命传统,是浪费、是忘本,好像我们跟犯罪了一样。

晚上班长周玉莲召开班务会,凡是扔过包子皮的,都做了深刻地自我检讨,当然我也是检讨人之一,当时,我们大家都觉得,这样做是错误的,也就是忘本。那时候我们这一代人心灵纯真。就是这样艰苦的兵团生活,磨练了我,使我的精神升华为,吃苦耐劳的坚毅品格,以苦为乐的向上精神,它们陪伴了我的一生,让我无法忘怀。

岁月在历史长河中流逝,但永远不会流逝的是,我记忆中的兵团生活,她虽已成往事,但却永远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今天的回忆,不是说兵团生活,有多么美好,而值得我们去回忆,而是在北国土地上,曾留下了我的足迹和汗水!还有我永恒的记忆,因为那个年代我们还真的很年轻!

曾经的兵团战友,现如今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但都为社会做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都已从容充实地走过了大半生,我把期望和祝福献给曾经的兵团战友们,健康快乐!幸福平安!

来源:兵团战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