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家门口偶遇“冰墩墩”?他们给社区生活增添“偶”趣

作者:上观新闻

带领社区观众参观完木偶展,“万物皆偶”工作室主理人项春雷宣布将有一名神秘嘉宾亮相。随着灯光渐暗,白色幕布上突然出现了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形象——这是他们早上刚刚赶制的皮影木偶,引来孩子们一片欢呼。“非遗在社区—偶趣打浦欢乐木偶展”于2月10日在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三楼展厅开幕。活动为期一周,以传统木偶展示、皮影表演和亲子制作等多种形式开展,让“偶”融入日常社区文化生活。

在家门口偶遇“冰墩墩”?他们给社区生活增添“偶”趣

木偶戏在中国有两千多年历史,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木偶展开幕式上,项春雷捧着精美的杖头木偶“红绸女”走进展厅。木偶在他的操纵下挥舞红绸翩翩起舞,好像有了生命。除了杖头木偶外,传统木偶种类还有提线木偶、皮影戏、布袋木偶,都可以在此次展览中看到实物。展览中还能看到东南亚一带的特色木偶,他们也受到中国木偶的影响。

在家门口偶遇“冰墩墩”?他们给社区生活增添“偶”趣

不过,木偶并不一定要有精美的雕绘和复杂的机关,牛皮纸、海绵、塑料瓶、金属、玻璃纤维等各种能想到的材质都可以成为“偶”的原型。在展览的互动区域,项春雷和他工作室的伙伴一起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场“万物皆可为主角”的光影秀。他们用到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日用物品。两个塑料瓶粘在一起,贴上彩纸,用手电筒一打,一个活灵活现的猫头鹰就出现了。一台投影仪加上几个塑料瓶变成的皮影木偶,能演绎出一幕妙趣横生的“小鸡吃虾”短剧。

在家门口偶遇“冰墩墩”?他们给社区生活增添“偶”趣

“偶剧最大的魅力在于,能够在舞台上呈现无限可能。”项春雷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也是一位在打浦桥生活了20多年的社区居民。他师承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为群,从1992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木偶表演班后,一直从事与木偶戏剧相关的工作与文化交流活动,“木偶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万物皆偶”工作室的主理人,长久以来他都以“木偶”为小切口,让大家关注这个常见的“玩具”背后的传承与发展。这个想法得到了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支持。此次合作举行的展览活动,就是希望在非遗传承的基础上,突破大众对木偶的认知。

“万物皆偶”位于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楼的工作室是去年12月落成的。桌子上陈设着许多精美的木偶,但项春雷提醒记者看后面的一盏高脚折叠台灯,台灯上贴着一双眼睛——它也是一件“木偶”。他捧着台灯细长的“脖子”上下俯仰,模仿台灯用不同的情绪说话,台灯在他手里也好像“红绸女”一样活了过来,有了自己的性格和生命。

只要调动想象力,身边的物品都可以拟人化。在学校教孩子们体验木偶非遗时,项春雷会发给他们这样的眼睛贴纸,让他们贴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赋予每一件物品生命,找到生活中的乐趣。

在家门口偶遇“冰墩墩”?他们给社区生活增添“偶”趣

“不同于别的非遗,木偶的门槛并不高,我们想把它进一步简化,变成人和人之间沟通的方式。”展览期间,每天将有两场亲子制作、互动活动,让家长带孩子一起动手制作木偶,增进亲子交流。项春雷介绍,未来工作室计划在打浦桥社区推出“爸爸有戏”活动,通过木偶制作和偶剧创作,发掘年轻爸爸们“带娃”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潜力,“制作木偶需要有创意,也要有体力,非常适合爸爸们。”

木偶戏可大可小,大到在剧院里上演的《战马》,小到一张桌子、一束光、两根手指就可以演绎。“非遗要接地气。如今有不少好的木偶戏作品在舞台上呈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进剧院欣赏。我们通过教大家制作简易的小木偶,并动用和剧场一样的戏剧元素做一台小戏,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并喜欢上木偶艺术,也能给孩子们带来美育启蒙。”

在家门口偶遇“冰墩墩”?他们给社区生活增添“偶”趣

打浦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睿婧介绍,打浦桥社区一直坚持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渠道,寻找家门口的“非遗传承人”,此次联手“万物皆偶”工作室,把目光对准了老少咸宜的木偶,希望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让偶不仅成为舞台上的表演手段,更成为生活方式。未来,“万物皆偶”工作室还会携手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系列互动活动,让非遗深扎社区的同时提升社区凝聚力。

本次活动由黄浦区打浦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万物皆偶”工作室承办。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题图来源: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钟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