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衣食住行到春夏秋冬,一个普通读书人的一生,读到泪涌

作者:北方丽人读书观史
从衣食住行到春夏秋冬,一个普通读书人的一生,读到泪涌

他的故事开始于成化年间的新年后。

那天是正月十六,昨夜龙灯的热闹还未散尽,门楣上的春联依旧鲜亮,中午时分,一个苍老困顿的书生从薛家集村外那个弯弯小道上走来。

他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一件元色绸旧直裰,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长着一副花白胡须,看起来又黑又瘦又苍老。他大概走了很远的路,额头有了细密的汗珠,他举手去擦汗时,不期然露出右边袖子,已然是磨破了的。

他来到申祥甫家,朴素的村民们准备了一桌子的鸡鸭鱼肉给他接风,还特意请来村里刚刚考中秀才的梅玖作陪。无奈这梅玖趾高气扬,眼里哪有这又老又寒酸的书生?这一顿饭,他吃得坐立不安,受尽了冷嘲热讽。

从衣食住行到春夏秋冬,一个普通读书人的一生,读到泪涌

他叫周进,这一年已经六十多岁了,在科举的路上蹉跎了一年又一年,还是个老童生,连他的学生都考中了,他依旧不曾“进学”。

考试虽然一路失败,可生活还要继续。他在城里的学生不能再教,因为人家的身份已经比他还高了,他只能转而来教乡下的孩子们。

他寄居在村中观音庵里,教那些七长八短的淘气孩子,用尽了认真和耐心。

春天的时候,他在课余时来到河边看风景:天晴时,看几树桃花柳树、红红绿绿,间杂好看;细雨中,看烟笼远树,花柳朦胧,景色更是优美。

他吃素,生活清苦。每日的饭食就是馒头、老菜叶加上“一壶热水”。偶尔学生家长送点“面筋、豆腐干,火烧”什么的,便是改善生活了。

从衣食住行到春夏秋冬,一个普通读书人的一生,读到泪涌

在薛家集的这一年里,面对身边的人,无论是比自己功名高的书生,还是寻常村民,甚至庵里的和尚,他的姿态都谦恭卑微的,他的举手投足是客气讨好的。然而,到了冬天的时候,他还是过不下去了。

他太老实太木讷,既不会奉承有权势的夏总甲,也不会讨好他的学生家长们,他们一致辞退了他。

再也没有人来请他任教,穷困了一生的周进到了晚年,竟然就快衣食无着了。

幸好当小商人的姐夫金有余帮了他,他劝他放弃读书,带着他跟自己去省城做生意。在省城,他第一次见到贡院,想起自己几十年的艰辛疼痛,几十年受尽白眼,只觉再无生趣。

他一头撞在号板上,然后满地打滚,嚎啕大哭,只哭到口吐鲜血。

他的锥心之痛引得众商人无比同情,他们凑合银子为他捐了监生,得以越过县考直接乡试。

从衣食住行到春夏秋冬,一个普通读书人的一生,读到泪涌

秋天时,他终于迈进了省城贡院,一口气写完七篇文章,然后一举得中。

又一个冬天来了,当年的落魄穷儒摇身一变,成为作为主考官的周进来到广东。此时,他的身上已经是“绯袍锦带”,低头一看,自己都觉得无比辉煌,志得意满。

他也不再是从前那个唯唯诺诺的穷书生,他随从众多,仪态威严。当有学生请求他考自己诗词歌赋时,当时就板脸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将那童生狠狠教训了一番,赶了出去……

再后来,他升任国子监司业,正经的京城高官了。

他再也没有回到那个让他伤心的薛家集,可他在薛家集已经成为传奇。曾经嘲讽他的梅玖冒认是他的学生,在他任教观音庵中,俨然供起了他的长生牌位……

从衣食住行到春夏秋冬,一个普通读书人的一生,读到泪涌

相比《红楼梦》的宏大叙事,逼真再现生活的细节,见证日复一日的缓慢岁月,《儒林外史》则采取了粗线条的描摹。它以人物为中心,截取一生最戏剧最精彩的段落,时常在寥寥数笔间,就概括了一个人的一生,比如,周进晚年的春夏秋冬,最落魄岁月的衣食住行。

这是明朝人周进的一生,也是数千年来,千千万万普通读书人的背影。他们寻常卑微,他们沉默无声;他们日复一日艰难坚韧,他们年复一年守望春风。

周进的逆袭不过是偶然的传奇,更多人始终踉跄在潦倒落魄中。岁月荡涤了他们的激情飞扬,风尘磨损了他们的清高骄傲,于是他们变得委顿、怯懦、局促,如此,也让他们的姿态可笑可叹。

有时,他们认命了,只要糊口就好;有时,一念滋生,又不甘了,因为,还有梦想在心中。那是从青葱到白头的年华岁月啊,那是一个个寂寞孤独的春夏秋冬,多少寒凉悲苦,多少穷困绝望,谁知谁懂?

这就是读书人的一生,无言泪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