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人奥运”: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深入人心

作者:每日

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 题:“人人奥运”: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深入人心

新华社记者杨晓静、孟佳、李云路

没有冰壶用炒锅,没有冰刷上拖把,全家老少齐上阵……冰壶、冰球等原本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比较陌生的体育项目,如今已被广泛熟知与接受。各种“民间高手”还创造性地将厨房用具搬上冰面,开设了冬奥会“民间分赛场”,感受奥运氛围、体验冰雪乐趣。

2022年北京冬奥会如约而至,中国人的冰雪热情早已被点燃。从亲身参与冰雪运动的“发烧友”,到守在屏幕前关注赛事的“冬奥粉”,再到无私奉献投身冬奥服务的志愿者,中国人正用不同方式享受这场冰雪盛宴,诠释着重在参与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与奥运同频:“全民冰雪”正当时

冬日的中国雪都亚布力,碧空如洗,白雪皑皑。王成身穿一身专业滑雪服,脚踩单板,从半山腰“唰”地滑下,姿态轻盈,动作流畅,引得不少“雪友”连连赞叹。

年逾古稀的王成是亚布力各大雪场的常客,今年冬天,他照例在雪场“驻扎”了数十天。“过去觉得黑龙江的冬季漫长,现在只觉得太短。”与王成一样的老年滑雪“发烧友”,如今在中国并不少见。

自北京申办冬奥会以来,中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已达3.46亿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孩童,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享受着冰雪带来的乐趣。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日前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在推广冰雪运动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将使全球冬季运动参与度登上新的台阶,让中国人民和全球冬季运动爱好者从中受益。

“雪龄”近30年的王成正是这一成就的见证者。上世纪90年代,滑雪还只是极少数国人的运动项目时,他成了中国最早一批接触到这项冰雪运动的业余爱好者。

42年前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征冬奥会时仅有41名成员,30年前才实现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本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派出177名运动员参赛,将参加全部109个小项中95%以上项目的角逐,构成了史上规模最大、项目最全的中国冬奥军团。

回想几十年来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尤其是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后的大跨越,王成感慨万千,“滑雪场逐渐增多,住宿、交通等配套更加完善。”他说,“越来越多中国人爱上冰雪运动,近些年通过滑雪结识了很多‘雪友’。”

在中国,冰雪运动已突破气候条件限制,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依托中国西南小镇腾冲的启迪冰上运动中心,云南省2020年也组建了一支由12岁至17岁小将组成的短道速滑队。

“做梦都没想到能跟冰雪运动结缘!”今年15岁的女队员刀吉蕴,家在云南德宏芒市,从小都没见过下雪。2018年,她从轮滑队“轮转冰”,开始接触冰雪项目。

教练安奇说,自己刚来腾冲时,一些本地人都不知道这里有冰场,随着冰雪运动的推广,特别是受冬奥会感召,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体验“冰上飞”的乐趣。

服务冬奥:在微笑与奉献中感受奥运精神

“场馆内温度很低,当我为观众递上温水,听到他们对我说谢谢时,我就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来自台湾的清华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苏雍竣是一名冬奥志愿者。

经过层层选拔和系统性培训后,他与其他数万名志愿者一起,用自己专业细致的服务和敬业精神,让冰雪运动盛会变得更加温暖而有序。

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参与和支持。目前,约2万名赛会志愿者和逾4万名城市志愿者正在参与北京冬奥会的志愿服务。

据悉,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即使有疫情防控压力,仍有超过100万人提交了冬奥志愿报名申请,其中还有很多名副其实的“双奥志愿者”,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余中淇就是其中一位。

在余中淇看来,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有着不小区别。“当年提倡的‘北京欢迎你’的概念,是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我们。如今‘一起向未来’的口号,意味着我们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之中,一起奔向更好的未来。”

从开幕式上标兵志愿者挥手高喊“欢迎来中国”,到赛区内外一抹抹明亮的“天霁蓝”穿梭忙碌,年轻的志愿者们用微笑和热情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更团结的奥运精神,展现出一个文明包容的中国和一个古老民族的时代风貌。

经历过5届冬奥会的波兰雪橇队教练马雷克·斯科夫龙斯基用“无与伦比”形容他的北京冬奥见闻。“我想向所有中国人致敬,特别是奥运志愿者。感谢他们的帮助、他们的和善,还有他们脸上的微笑。”

享受奥运: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在冬奥会,我不是为了打败别人,是为了打破自己的界限。”中国运动员谷爱凌8日摘得本届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金牌后说。当天,与“谷爱凌金牌”“谷爱凌世界最高难度”同时登上微博热搜的,还有“谷爱凌跪地安慰失误的银牌选手”,这暖心一幕收获了中国网友无数好评。

“顶尖高手之间荡气回肠的彼此激发、尊重与共情,这就是体育精神。”网友评论说。

正如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所言,“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在冬奥会这样的顶级体育赛事中,奖牌固然重要,但中国民众也越来越重视比赛所传达出的正能量,在为本国选手摇旗呐喊的同时,也不吝为其他国家选手加油鼓劲。

在9日的男子短道速滑比赛中,当中国选手任子威无缘奖牌时,网友们纷纷为他加油打气,“在场上一切尽力就好”;当韩国选手黄大宪摘得桂冠后,中国网友也积极称赞,“谁赢了都是奥运英雄”。

“跳出‘唯金牌论’看比赛,我们会收获别样精彩。”多位赛事爱好者表示,“这就是奥林匹克的魅力。比起获得奖牌,选手超越自己的精神更值得敬佩!”

对于中国民众而言,奥运会的魅力也不仅在于比赛本身。前冬奥冠军王濛的“解说脱口秀”走红,给紧张刺激的体育赛事带来更多轻松欢乐;冬奥吉祥物“冰墩墩”霸屏,网友直呼“一户一墩”是为了提升冬奥参与度;对于“天才少女”谷爱凌,相比奥运冠军的身份,更为人们所乐道的是她的成才之路与家庭教育……

顾拜旦的奥运梦在中国正在成为现实。他最初倡导现代奥运会,是从教育的目的出发,用竞技运动推动体育,再将体育纳入一般教育,进而将一般教育融入人类文化和生活之中。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筹备与举行,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冰雪项目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通过体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方式开展冰雪运动,推动学生走向冰场、雪场。

按照最新的“全民健身计划”,中国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参与采写:周文其、黄扬、王君宝、张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