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能只拿传统文化做唬人的外衣(一)

以前,曾在一本小说中见到这么一个独特的名字:古乙丁三雨。如此不寻常的名字,自然引起了我的好奇。奈何思索半天,不知道这名字究竟是怎么个意思。小说的作者也很贴心,随后解释了名字的意义:这个角色的原本是上古乙丁年三月落下的一滴有灵性的雨,因此叫古乙丁三雨。

作者的解释不可谓不明白,但有一个地方我却始终搞不清楚:乙丁年。虽然我们有时会将甲乙丙丁与数字对应起来,方便理解,但这些毕竟不是数字,而且即便转化成数字,二四年,古代也没有这种说法。那么乙丁是某位君王的年号吗?似乎也没有听说过。思索再三,想不清楚,只能推测,或许是作者对干支纪年法不够熟悉,才产生了这么个错误。当时在网上搜了搜相关讨论,作者果然是用的干支纪年,但又对干支纪年不熟,才闹出了这样的笑话。

不能只拿传统文化做唬人的外衣(一)

干支纪年,简单来说就是天干和地支顺序相配,一天干配一地支,从甲子年开始,到癸亥年结束,正好六十年,次年再从甲子开始,如此周而复始循环记录。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乙和丁都属于天干,自然不能配在一起。小说作者正因为没有注意这一点,才想出了乙丁年三月这么一个时间。

连天干地支都没有理解的人竟然能够去写修仙类小说,穿越回古代的人竟然靠现代诗打动当时的文人。以传统文化为素材的创作在这几年越来越火,闹出的笑话也越来越多。诸如将及笄当作男子的成人礼、刺史与巡抚同堂、把大明宫说成故宫,类似的错误比比皆是。其中的缘由其实很简单:这些作者对传统文化并无太多了解,之所以要将自己的作品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更多地是为关注度或者说现实收益方面着想的。现在的大部分读者对传统文化了解并不多,但人们对传统文化又一直存在着本能的亲切感与好奇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品总能吸引到更多的点击,因此不少作者就试图投机,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讲着与传统毫不搭界的故事,一旦读者发现其中的错误,就用一句“架空,别当真”搪塞过去。传统文化之于他们,不过是一层随时都能抛弃的外衣罢了。

不能只拿传统文化做唬人的外衣(一)

近几年,中国网络小说在国外的爆红,令不少国人躁动不已,有人更是直接说,中国文化输出的困局已经被打破了。大概是将这些网络小说当作中国文化的精髓了吧。然而,稍对这些小说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些作品很多不过只是披层东方的外衣,其实质,不过仍是工业化以来产生自西方的价值观,丛林法则是绝大部分主人公的信条。修仙也好,习武也好,领悟法术也好,不过是游戏升级模式套上了各种不明所以的古语。这些比西方更西方的作品,能够吸引大批西方读者,也不奇怪吧。

不少以传统文化为噱头的作品,不过是将传统文化当作舞台背景,整个故事极少与传统文化产生联系。更有些作者直接将传统文化视为对立面,将儒、释、道三家立为主角的敌人,极力抹黑三家文化,误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当真是后患无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