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姨和姨夫已经退休,独生女儿小惠生活得不错,每逢周末一家三口肯定会来看老人。前年秋天,女儿女婿买了新房,160平方米。小

作者:小道干货

大姨和姨夫已经退休,独生女儿小惠生活得不错,每逢周末一家三口肯定会来看老人。

前年秋天,女儿女婿买了新房, 160 平方米。小惠对母亲说:“现在我家有暖气了,房子也宽敞,您二老就去我们那儿过冬吧。” 大姨和姨夫看小惠邀请得诚恳,便高兴地搬了过来。

女儿女婿很孝敬老人,女儿整天变着花样给老人做好吃的,女婿也总是问寒问暖的。

有一天,大姨和姨夫出去散步,中午没回家,而是进了一家小饭馆。快吃完的时候,大姨突然愣住了,用手捅捅姨夫。俩人定睛望去,只见女婿正和一个打扮时尚的女郎坐在一起吃饭,而且谈笑风生,特别默契。大姨的脸拉了下去,撂下饭碗,拉起姨夫就往外走。路上,她板着脸说:“这叫啥事,敢情咱这姑爷是个花心大萝卜呀,背着咱闺女在外乱搞。这事,我得跟闺女说说。”

那天晚上,女婿没有回家吃饭,大姨对女儿说了中午在小饭馆看到的那一幕。没想到,女儿呵呵一笑,说:“他是经营化妆品的,女性客户特别多,跟人家吃吃喝喝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别说吃饭,他们还经常去歌厅唱歌呢。”大姨不高兴了,把脸一沉,说:“你呀,从小就不机灵,别人把你卖了,你还帮人数票子!你要不舍得,我可以帮你敲打敲打他……”女婿回来后,大姨还真给他上起了课。这下,女婿不高兴了,见了她开始躲着走。

不久之后的一个星期天,大姨听见女儿和女婿关着门在卧室里说话,听口气像在吵架。于是她轻轻来到门前,只听女婿说:“咱们一直是 AA 制,亲兄弟明算账。老人住在咱家,也应该明算账呀。”女儿说:“他们没这个观念,找他们要钱,显然是不通人情。咱们又不是养不起老人,就算是我的开支吧。”女婿说:“老俩口都有退休金,象征性交点钱,也算是对咱们的肯定。”女儿生气了,说,想要你去要,我开不了口。

大姨快速回到自己住的屋里,只觉得心头的火直往上涌,对姨夫说,咱不能在这儿住了,这姑爷不行,靠不住。

女儿不知道父母为何突然要走,大姨说,不习惯!女儿无奈,只好把父母送回了家。然后,她就和老公吵了一架。再然后,就是女儿每周回娘家看父母,女婿不一起来了。因为大姨说了,不欢迎姑爷来。

尽管小惠理解丈夫的想法和做法,但因为他惹得老人不快乐,她还是对丈夫心存怨恨,小俩口的关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大年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好日子。小惠想,无论如何也得过个团圆年,就带着丈夫、孩子,还有一堆礼物往娘家走。女婿忐忑不安的,生怕岳母不让进门。小惠给他打保票,说你们又没太大的冲突,老娘会给面子的。没想到,大姨还真的不让姑爷进门,她站在门口对姑爷说:“你带钱没有?到我家里,吃饭得交饭钱!”女婿万分尴尬,转身走了。姨夫埋怨大姨太过分了,小惠眼里含着泪,说妈您怎么这样,你让我怎么办?

这个年过得不欢而散,过后连小惠也不常回娘家了。大姨碍于面子,也不给女儿打电话,而是整天到老年活动中心打发寂寞。跟一帮老头、老太太熟悉之后,她把自己和姑爷的恩怨拿出来请大家评理,大家争论了半天,最后一致认为:许多新观念不一定不好,岳母和姑爷的关系也应该与时俱进。

这年冬天,姨夫突然病倒了,大姨慌忙给女儿打了电话。不一会儿,女儿和女婿就打的过来了,女婿二话没说,背起岳父就去了医院。那几天,女婿日夜守侯在医院,累得眼圈发黑。大姨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这之后,岳母和女婿完好如初。

传统戏《打金枝》讲的是封建时代君臣、翁婿之间的故事,但那句“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的台词,对现代人依旧具有启发意义。

生活需要相互妥协,亲人之间也不例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