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太子李弘出局:仁厚柔弱不意外

作者:真熊猫读史

当然,人在做出一些重要决定的时候,除了内心真的想去做这件事,还得有合适的契机,也就是诱因。对武则天来说,至少有两个。

第一个,李治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太子李弘出局:仁厚柔弱不意外

病,还是头晕目眩的老病,可发病的频率越来越高。如果工作压力稍微大一些,李治的身体便有些扛不住,无法处理政务。

第二个,李治对武则天有了信任,也有了依赖。

唐高宗统治时期,大唐的版图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临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国土面积超过了千万平方公里,达到历史鼎盛。身为太宗的子孙,李治想要有自己的抱负,他从来没有松懈过,他确实做到了。

李治希望江山永固,国家更强盛。此时此刻,他和老爹一样,面临着同一个问题:继续开疆拓土,还是守住胜利果实?

不管是哪一个,李治都需要最得力的帮手。

在李治的眼里,武则天值得信任。可李治也很矛盾,如果武则天的势力膨胀,会对李家的利益形成威胁。他试图削弱过武则天,可在武则天的运作下,李治退步了。后来,武则天一直很听话,甚至弄死了自家人,李治便放下了对她的最后一点芥蒂。

是啊,就算再厉害,不过是李家的媳妇而已。

太子李弘出局:仁厚柔弱不意外

上元二年(675)三月,李治叫来了几位宰相,想唠唠嗑。

李治:“朕想闭关修养了,要不让天后帮忙处理国政吧?”

几位宰相差点跪倒在地,皇上昏头了吧。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郝处俊说道:“皇帝治理外朝,皇后治理内宫,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魏文帝曹丕曾经立下过法令,太子纵然幼小,皇太后也不能干预朝政,为的就是防治祸乱的发生。大唐的基业由高祖、太宗皇帝创立,陛下为何不将天下传给太子,反而要给皇后呢?”

郝处俊直奔主题,不给李治任何机会。

在宰相们的轮番轰炸下,李治妥协了。

武则天和李治一共生了四个儿子,李弘(652—675)、李贤(655—684)、李显(656—710)、李旦(662—716)。

永徽六年(655),李弘被立为皇太子,年仅3岁。

随着李弘不断长大,骨子里仁爱孝顺、谦虚谨慎的性格越来越明显。儿子的性子随父亲,李治自然格外欢喜,每次外出巡游的时候,李治便会将国事交给李弘处理,磨炼未来之君的气度与本领,有意提前让他进入状态。不仅如此,朝中大臣也很欣赏李弘,早就默认了他的接班人身份。

太子李弘出局:仁厚柔弱不意外

遗憾的是,从隋朝开始,皇室似乎就有一个难以避开的魔咒,越是仁厚的皇太子,下场越不会太美好。杨勇、李承乾就是明证。

仁厚是一种性格,一种价值观,这本身没有错。问题是,在政治丛林里面,如果大家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别人是没兴趣坐下来和你谈而论道的,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谁的实战能力强,谁就能笑傲最后,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李弘,太柔弱,太仁慈了。

有一次,李弘在读《春秋左氏传》,其中讲到芈商臣弑杀楚国君王的事儿,李弘读罢,掩卷长叹道:“我是臣子,不忍听这种事儿。《春秋》是圣贤经典,应该记载垂范后世的好事,怎么能记载这个呢?”

太子太师郭瑜说:“春秋记载善恶之事,目的是褒扬善行来劝谏百姓,贬斥恶行来告诫世人,写芈商臣的恶行,就是为了让他遗臭万世。”

李弘感叹道:“我实在是不忍心,还是让我学别的书吧!”

这就是真实的李弘,一个仁慈到骨子里的储君。说白了,李弘追求的是终极正道,就算国君昏庸得一塌糊涂,臣子也不能造反;就算丈夫缺胳膊少腿,妻子也应该不离不弃。想想看,武则天在家里是什么地位?和李治平起平坐,还能对朝政指手画脚,这和李弘的价值观完全冲突啊。

太子李弘出局:仁厚柔弱不意外

李弘是太子爷,武则天是执政天后,两人肯定要同台唱戏,瓜分权力。不管怎么说,李弘是合法的太子,又得朝野上下的认同,武则天的优势并不大。

正常情况下,李弘处理完重大的政务,都会移交给武则天审核,母子二人都还相安无事。不过,有好几次朝会,李弘都顶着武则天的意思奏对,可以肯定,李弘看不惯武则天的作为,武则天也不喜欢李弘的态度。

史书还记载了两件小事。

萧淑妃被杀之后,留下了义阳、宣城二位公主,她们被囚禁在掖庭宫,只能在寂寞和孤苦中虚耗着青春年华。十多年来,掖庭宫释放了很多宫女,让她们出宫嫁人,可每次释放的宫女名单中,都没有两位公主的名字。到了最后,两位公主成了名副其实的大龄女青年。

李弘得知此事,心里五味杂陈。没过多久,李弘就找老爹谈心了,希望老爹能够准许义阳、宣城二位公主出嫁,李治深以为然。

太子李弘出局:仁厚柔弱不意外

不可否认,李治和李弘的决定没有任何问题,公主本来就是无辜的,而且对武则天毫无威胁。再者说,萧淑妃一事过去了十多年,早就烟消云散了。

遗憾的是,他们做事的方法不对。这种事情,直接向武则天求情,让她做好人不是更好吗?父子偷偷密谋,把武则天推向对立面,这算怎么回事儿?

在武则天的眼里,李弘就是对她很不满,所以拼命拯救萧淑妃的女儿,想尽办法让她难堪!联想到李弘的政治威胁,武则天决定反击了。

就在李治和李弘物色驸马人选的时候,武则天已经擅自做主,将义阳、宣城二位公主分别嫁给了禁卫军小兵权毅、王遂古。两位公主算是摆脱了牢狱之灾,两位军士则一跃成为大唐的驸马爷。

关于此事,李治和李弘着实恶心了一阵。话又说回来,两位大龄公主嫁了出去,李治总算对得起萧淑妃的在天之灵,就这样罢了。

上元二年(675)四月,李弘在洛阳合璧宫暴毙而亡,年仅24岁。

按照《资治通鉴》的套路,这件事又算在了武则天的头上。因为李弘为萧淑妃的女儿说话,又和武则天顶着干,武则天有足够的理由对他下手。不过,司马光的叙述口吻是这样的:时人以为是武则天鸩杀的李弘。

也就是说,司马光也拿不定主意。

事实上,说武则天杀李弘,确实存在疑点。

太子李弘出局:仁厚柔弱不意外

第一,两位公主下嫁的时间是咸亨二年(671),李弘暴毙的时间是上元二年(675),这其中有四年的时间,武则天因为此事迁怒李弘,继而痛下杀手?

第二,按照皇位继承的制度,李弘去世之后,还有三个皇子等着做皇帝,武则天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难道要将三个儿子挨个毒杀?

上元二年(675)五月,李治颁布了一道诏书,为此事做出了最权威的解释:

“皇太子弘,生知诞质,惟几毓性。直城趋贺,肃敬著于三朝,中寝问安,仁孝闻于四海。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顾惟耀掌之珍,特切钟心之念,庶其痊复,以禅鸿名。及腠理微和,将逊于位,而弘天资仁厚,孝心纯确,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亿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无徵,俄迁上宾之驾。昔周文至爱,遂延庆于九龄,朕之不慈,遽永诀于千古。天性之重,追怀哽咽,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夫谥者,行之迹也,号者,事之表也。慈惠爱亲曰‘孝’,死不忘君曰‘敬’,谥为孝敬皇帝。”

“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

沉瘵,指的是肺结核,一种不治之症。

琰圭是一种玉器,在盛大的典礼上使用较多。李弘用琰圭的机会很少,被立为太子、成年礼是有可能用到的。按照李治的意思,应该是李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染上了肺结核。

随后的日子里,李弘的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

咸亨三年(672),李治和武则天到洛阳办公,让李弘在长安监国,考虑到李弘精力不济,李治特意任命戴至德、张文瓘为太子左庶子,萧德昭为太子右庶子,让他们共同辅佐李弘。这段时间,李弘几乎没碰任何工作。

紧接着,李治又下诏了,让皇子李贤帮助太子处理朝政。

古往今来,两位皇子同时处理朝政,这可并不多见。答案显而易见,李治不看好李弘的未来,所以提前给李贤锻炼的机会,以此做到权力的平滑过渡。

李治确实很喜欢李弘,可还是熬不过老天爷的安排,只能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姿态结束了父子的缘分。事后,李治给予了李弘足够高的评价,甚至用禅让帝位来渲染父子之间的感情,最终用孝敬皇帝的尊号,为此事画上了句号。

文/九皋寒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