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女孩。家里有疼爱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及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姐姐、妹妹和弟弟。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连她最喜欢的一件军绿色的棉袄,也是亲戚家的小孩穿过的。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别人家的小孩带的是用白面做的饼当干粮,而她和姐姐带的是玉米面饼。有一次,母亲就偷偷地问她:“学校里面有没有人笑话你跟你姐姐?”看着母亲满脸的愧疚和不安,懂事的她笑着说:“没有人笑话呀,那些娃娃都觉得咱们家的饼好吃,都要跟我俩换着吃呢。”她知道,自己和姐姐的学费都是借来的,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父母没有少吃苦头,她心里想的,就是好好地学习,然后让父母有好日子过,不再受人欺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的她,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孩子。在家里,她和比自己年长三岁的姐姐一起帮大人干家务、照顾妹妹,那时候,她最喜欢的,就是下午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后,和姐姐一起去割韭菜和葱,然后把它们洗干净,切好,等父母从田里回来。家境虽然如此一般,可父亲却为她和姐姐打开了通往外界的窗户。父亲年轻的时候去过很多地方,最引以为豪的是他曾在天安门前留下了一张灰白照片,每每说起外面的世界,父亲总会告诉她,北京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那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好大学。父亲说,只要好好读书,考上北大,就可以去北京念书了,就可以在天安门前看每周的升旗仪式了。于是,她又坚定地告诉自己,我要上大学,我要去北京念书,我要带着父母一起去看北京。
就这样,她每天都很认真地学习,成绩也一直都是班里最好的。三年级的时候,她的班主任——让她感谢终身的启蒙老师,点名让她代表整个学校的同学在国旗下讲话。她仍然很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景:洗得发白的牛仔裤、熨过的红领巾、整洁的马尾辫……当所有同学都在庄重地向冉冉升起的国旗敬礼时,她在激动和紧张中轻轻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去读大学。那一天,就这样过去了。然后,她开始当学习委员、当班长,开始勇敢地去尝试。即便仍然穿着别人穿过的衣服,即便没有好看的彩笔和本子,即便书包上都已经有了补丁和缝过的痕迹,她还是很认真很幸福地学习着,因为她想去北京读书,因为她想通过读书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初中的时候,她离开家,寄宿在学校,每周五的下午,当最后一次铃声响起的时候,她会收拾好自己的书桌,背上书包,和同学一起步行一个多小时走回家。在路上,她们会一起背书,一起记单词,相互提问公式,长长的路也由此似乎短了很多。
那年,学校里来了五位南京大学的支教老师,他们就像一缕春风一样唤醒了大家对外面的向往和憧憬。他们在学校里创办了心理小屋,和乡村的同学们一起畅想未来,帮助大家重新树立自信。他们讲南京大学、介绍南方的风土人情、给同学们讲闽南语,讲他们的大学生活,讲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在他们的引导和鼓励下,同学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因为老师说:“自己的路,要自己一步步地丈量,自己的成功,要自己一点点的努力。”而对她来说,最难忘的却是那次“手牵手”献爱心助学活动,在支教老师的帮助下,她很有幸和一位南京的叔叔牵手成功。在献爱心物资发放的现场,当她双手接过装有助学金的信封时,她的心里暖暖的,她告诉自己,我要好好读书,我要去读大学,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感谢那些曾帮助自己的人。
中考结束,她如愿以偿地考到了银川育才中学。它是宁夏人民眼里的好学校,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办学质量和很高的升学率,更是因为它是国家为支持西部教育发展而建设的:在那里,学生不需要交住宿费和学费,而且每个月还会有100元的生活补助费。在那里,大家的家境很相似,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大家都如饥似渴地学习。而她,便是这当中的一员。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她又以优异的文科成绩进入文科重点班,成为班级的英语课代表,在那里,两年来她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每天上课的时候给老师倒杯水放在桌上。后来,毕业通讯录上,老师给她写道:
“两年来你每天都做了同一件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两年来你一直以自己的认真和执着打动并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老师,我们以你为骄傲。”
“接过你递给我的水杯,我的心暖暖的;晚自习后收到你的‘回家注意安全’,我的心暖暖的;取得进步时你给我一个拥抱,我的心暖暖的。”
“可爱的姑娘,这两年来,老师谢谢你让我成为办公室里最幸福的人,老师祝福你健康平安,在未来的路上走出更多精彩。”
看到老师对自己的留言,她幸福地笑了。不管是老师、同学还是朋友抑或是陌生人,他们都是她想要感谢的人,感谢他们孜孜不倦的教诲,感谢他们热心的帮助,感谢他们在她想家的时候所给予的怀抱,感谢他们陪她一起挑战题海、报捷高考。她也知道她没有多少能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心地让他们觉得幸福。
当知道被录取的时候,父母竟笑得像孩子一样,当看到昂贵的学费的时候,母亲安静了,妹妹住院,已经让家里欠债很多,而眼看离开学的时间不多了,家人陷入了沉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