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说精读」王安忆:《弄堂里的白马》

「小说精读」王安忆:《弄堂里的白马》

编者寄语

车马喧嚣的都市、静谧幽长的弄堂、矜持的一人一马徐徐穿行其间,犹如天外来物,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年代。有人时他们矜持的近乎木讷,无人时偶尔又会像飞天之鸢,活泼的样子惊艳了孩子的眼。他们来自何处?又为何出现于此处?王安忆以儿童视角观察着这一人一马,揣测他们的来历,暗喻人与马相似的命运——裹挟于历史浪潮而无法掌控自我,他们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面对这不幸,并借此以小见大的反应了上海的变化发展。人、马、城成为了一体,故在阅读时需要注意这一点。

文本研读

弄堂里的白马

>>>标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及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白马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弄堂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白马,是全文的线索。

王安忆

①弄堂里时常光顾一匹白马。(开门见山,呼应题目。)要知道,这是在弄堂,都是街道和房屋,还有熙来攘往的人和车,一匹白马,终究有些神奇。(白马出现在现代都市的弄堂里,格格不入的事物,引起所有人的好奇。)

②不定什么时候,先是传来叮叮的铃声——那是它的主人,一个脸色严峻的北路人,拴在它脖子上的铃铛响,然后,就听见嘚嘚的马蹄铁敲在水门汀地面上,很清脆地过来了。(以声切入,写出马的到来。)白马徐徐走来,每到一扇门前,就停下来。它的主人并不吆喝,只站着。白马呢,也站着。它的鬃发在前额上剪齐成刘海,加上脖子上的铃铛,使它显得很稚气,像一个小姑娘。这一主一仆静静站立着,等待门里的人家决定要不要买一碗马奶尝尝。他们等一时,并没有什么动静,就再向前走。(一人一马,静默的站在某户门前,体现了主人较强的自尊心和马的温顺。同时,作者用“仆”“稚气”“小姑娘”这些词将马拟人化,写出了人和马出奇的矜持,矜持到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喧腾、壅塞的地方。)倘若有人从门里出来,买一碗马奶——这样的情形,概率大约是二十分之一,于是,北路人就从肩上卸下一个马扎,开始挤奶。淡黄色的奶汁,极细弱地,吱吱洒在买主的白瓷碗里,渐渐积起一层,又渐渐平了碗沿。(细节描写,从颜色,形状、声音三个角度描写挤马奶这一过程,整个画面纤弱雅静,符合主人、马以及寂静弄堂的整体氛围。)然后,起身收了马扎,继续走去。

>>>以上两段描述了一人一马在弄堂里的情形,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为下文推断马的来历做铺垫。

③关于这匹白马的身世,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最远可推至嘉靖年。其时,上海是县治,荒僻得很。一日,城下忽冒出几千倭寇,只见一骑白马,遥遥领先,犹如刀锋切入守城之阵,所到之处,血溅路开。千钧一发,海防兵陈瑞挥刀迎向马首,刀起头落,落的是一颗人头,白马早已偏过,绕陈瑞而去。敌寇大骇,掉头遁走,只是那一匹白马,神龙见首不见尾,再无踪影可寻。(写其祖先的不凡,突出白马来历的不凡。)人们说,那白马当年从东门进城,从此就在沿江一带活动和繁衍,日月变迁,那卖乳的白马许就是它的后裔,因这弄堂正巧在旧城东门附近。那牵马人又是谁?是当年收留它的恩主的后人。按此说法,应是本地人才对,却为何是异乡客?对这样的疑问,也有解释。从宋元开始,吴淞江下游就有支流从城边经过,江上往来商船无数,江岸则成繁闹集市,人和物在此交流集散,有过往的,亦有滞留的,于是,东西南北中,五方杂居。这么说,这白马就是日本的白马了,说不定还是名骏之后。(推测马的来历之一:嘉庆年间,荒僻时代的上海。)

④到了道光年间,这一回,来的是英国人,浩浩荡荡逼北门而来。到达门前,无甚动静,推门,门不动,叫人,人不应,命一名小兵爬上城墙,打开城门。马载着炮,载着人,从卵石路上碾过,马首几乎与黑色的瓦檐平齐,真是傲慢啊!(突出马的高大、俊逸。)此时上海还是个蛮荒地方,贼盗遍野,不晓得有多少盗马贼的眼睛盯着呢!就不相信它们一个不少全回去老家。那么,这匹母马,和它们会不会有什么亲缘?(推测马的来历之二:道光年间,已有了城门、城墙,成为了一个城的上海。)

⑤据称,张謇在苏北开创通海垦牧公司,其中当有马场。是从北地引进的蒙古马,体质结实,肌腱发达。后来垦牧公司倒闭,牛马四散。想必会有随马迁徙来的蒙古人,留下几匹性子熟悉的种马,仗着几代养马的秘籍,开个小小的种马场。但是,这一番小小的雄心不过是将张謇的失败重演一遍。蒙古马难以适应南方温湿的气候,马草又不对胃口,病的病,跑的跑,最后剩下一匹白马,随主人沿途卖乳,终来到上海。经过数次交配,早已血缘错综,变了脾性,服了水土。这白马其实是一匹杂种马了。(马的第三种来历:张謇在苏北开创的通海垦牧公司。)

⑥也不排除,它来自赛马总会。这就来到了十九世纪中期。赛马总会的马都是有谱系的,有名有姓,而且受过教育。这实在太绮靡了,声色犬马里的“马”字就是指的它。几乎一夜之间,海上升明月,这城市成了远东的巴黎。犹如一个梦,梦里的人都是忘了时间的,一百年就像一瞬间,忽然梦醒,却换了人间。新生的政权彻底取缔赛马,收回跑马场的土地,这些马里面的纨绔,在接踵而至的柴米生涯里,以什么为生计呢?要这么想,这匹白马就是落魄的。大约身处历史的局部,并不自知,所以仿佛没什么怨艾,安详地挨家挨户走过,出卖它的乳。(在历史变迁中,一匹马的命运都是如此,更何况裹挟于其间的人呢,由马及人,借此表达人对于自我命运难以掌控的淡漠和麻木。)(马的第四种来历:赛马总会,此时的上海成了远东的巴黎,声色犬马,极度绮靡。)

>>>这四种来历,都预示着白马来历不凡,其先祖或其享受过人间的煊赫。与如今的落魄形成了对比,突出今日之苦。

⑦在上等马之下,这城市还有过许多苦作的马,拉人,拉货,吃主子的鞭子……哪一个是白马的先人呢?(马的第五种来历:做苦力的马。)

>>>以上七段是对白马来历的推断。对白马的身世做出如此悠远、庞杂且无关联的揣测,用意在于为上海及其特征寻找或者说创造出根源,并由此根源反过来把这些特征加粗、描黑,因为马无非就是人,就是城。由一匹马的身世钩沉出一座城的历史,白马所表征着的上海具有如下特征:一、远:我们想当然地以为上海是横空出世的,没有根基,它的根系却原来扎得那么深,那么密,它也拥有一个梦一样的前身;二、杂:倭寇、旗人、英国兵、张謇的垦牧公司、赛马总会,它们都是上海的基因之一种,正因为杂,上海才能“一”,才能成就它自身,无数种来路不一的“相”成就了上海的众生相。

⑧你也许看见过白马的眼泪,一大颗一大颗地落地,噼啪作响。有时是北路人的粗手挤裂了奶头,有时是脱落了马蹄铁,肉掌里扎进碎砖烂瓦和铁钉子。它挺遭罪的,可都忍下了。(白马对现世的痛苦,一一承受。)有善心的女人,摸着白马的脖子说:下一世投胎个人吧!可做人又怎么样,也没见北路人笑过。这人和马之间,看起来是冷淡的,也许却是至深也不定,因为都是同样的孤寂,是命运的同道。(由马的不幸联想到人的不幸。他们忍下痛苦,不笑、冷淡,体现出一种矜持,这种矜持是认命,是对自身的命运冷淡。)

⑨偶尔地,千年难得,(体现出极其难得。)北路人发出“喔唏”一声,白马忽然迈开步子小跑起来,铃铛和马蹄声快了节奏,清冷地响起在弄堂里。马尾巴蓬松着,一扬起一伏下。腰和臀凸凹着,有一点妩媚,又有一点风骚。(通过对马小跑时动作和外形的描写,写出了马和人罕见的一面:在苦闷现实之外的片刻欢愉和奔放,体现出白马和北路人的心性中葆有“鸢飞鱼跃”的根芽。他们骨子里是高贵的,他们可以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圣人,是“窗草不除”的周茂叔,无论多么贫贱的日子,高贵的他们都可以体面、平静地过下去——从这个角度说,他们的矜持又是高贵,高贵到不为命运所打动,与前文的呆滞形成了鲜明对比。)随了又一声“喔唏”,白马停下来,回到原先的步态,四周复又沉寂了。(一动一静,转瞬而逝的飞扬灵动,暗寓着灵动飞扬是短暂的,而呆滞苦痛才是常态,而这一人一马面对苦痛却又视若平常,不悲不喜。)这时候,弄堂里无人,北路人和白马也是因为无人,以为是他们的世界,才放纵了一下,其实呢,一扇后门里,有一双眼睛在看着呢!(至此,才透露出本文的写作视角:儿童视角。唯有儿童才会对这样的人和马感兴趣和好奇,才会毫无关联的推断他们的来历。)

⑩这小孩子一直羞惭他不能得大人允许,买一碗马奶。(孩子对马与人的同情,让他为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而愧疚。)他一个人躲在门后,西斜的太阳照在弄堂里,黄澄澄的光里面,没想到,窥见了这一幕,北路人和白马竟是活泼泼的。这一幕,稍纵即逝,简直惊艳。他们安静下来铃铛和马蹄又恢复原先的节奏。小孩子悄悄掩门而出,人在前,马在后,小孩子在最后。小孩子等待白马回一回头,可是没有,白马和北路人一直向前,走过一扇破烂的木门,有那么一瞬,镶在一块光里,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这副画面穿越了几百年沉重的风雨,穿越了弄堂的飞短流长,穿越了细碎、寒素的生活,一路来到了乌托邦的门口。不必推门进去,就已经知道,这是最安宁的所在。就这样,王安忆用白马、北路人和孩子描画出一个混沌、心酸的世界,同时给这世界带来了光,带来了希望。)

>>>回到现实,再次写白马与人异乎寻常的一幕,让马和人有了灵性。

知识建构

//小说中的叙事视角//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小说中的视角一般分为:全知视角、有限视角、特殊视角,如儿童视角、动物视角等。

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觉的视角,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描述事件中每一个人物的经历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有限视角: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它通过从儿童到成人再到儿童的角色置换,以儿童的另一种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从而打造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展现不易被成人所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他种面貌。

本文中使用了儿童视角,从孩童的眼光去观察这一人一马的行为,能看到成人所看不到的地方,文中充满了童趣、童真。尤其是孩子目送马和人一起走出弄堂,马与人镶嵌在光里,体现了孩童特有的观察视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