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說精讀」王安憶:《弄堂裡的白馬》

「小說精讀」王安憶:《弄堂裡的白馬》

編者寄語

車馬喧嚣的都市、靜谧幽長的弄堂、矜持的一人一馬徐徐穿行其間,猶如天外來物,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年代。有人時他們矜持的近乎木讷,無人時偶爾又會像飛天之鸢,活潑的樣子驚豔了孩子的眼。他們來自何處?又為何出現于此處?王安憶以兒童視角觀察着這一人一馬,揣測他們的來曆,暗喻人與馬相似的命運——裹挾于曆史浪潮而無法掌控自我,他們又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面對這不幸,并借此以小見大的反應了上海的變化發展。人、馬、城成為了一體,故在閱讀時需要注意這一點。

文本研讀

弄堂裡的白馬

>>>标題:交代了寫作對象及故事發生的地點;同時,白馬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弄堂裡,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白馬,是全文的線索。

王安憶

①弄堂裡時常光顧一匹白馬。(開門見山,呼應題目。)要知道,這是在弄堂,都是街道和房屋,還有熙來攘往的人和車,一匹白馬,終究有些神奇。(白馬出現在現代都市的弄堂裡,格格不入的事物,引起所有人的好奇。)

②不定什麼時候,先是傳來叮叮的鈴聲——那是它的主人,一個臉色嚴峻的北路人,拴在它脖子上的鈴铛響,然後,就聽見嘚嘚的馬蹄鐵敲在水門汀地面上,很清脆地過來了。(以聲切入,寫出馬的到來。)白馬徐徐走來,每到一扇門前,就停下來。它的主人并不吆喝,隻站着。白馬呢,也站着。它的鬃發在前額上剪齊成劉海,加上脖子上的鈴铛,使它顯得很稚氣,像一個小姑娘。這一主一仆靜靜站立着,等待門裡的人家決定要不要買一碗馬奶嘗嘗。他們等一時,并沒有什麼動靜,就再向前走。(一人一馬,靜默的站在某戶門前,展現了主人較強的自尊心和馬的溫順。同時,作者用“仆”“稚氣”“小姑娘”這些詞将馬拟人化,寫出了人和馬出奇的矜持,矜持到根本就不應該出現在這個喧騰、壅塞的地方。)倘若有人從門裡出來,買一碗馬奶——這樣的情形,機率大約是二十分之一,于是,北路人就從肩上卸下一個馬紮,開始擠奶。淡黃色的奶汁,極細弱地,吱吱灑在買主的白瓷碗裡,漸漸積起一層,又漸漸平了碗沿。(細節描寫,從顔色,形狀、聲音三個角度描寫擠馬奶這一過程,整個畫面纖弱雅靜,符合主人、馬以及寂靜弄堂的整體氛圍。)然後,起身收了馬紮,繼續走去。

>>>以上兩段描述了一人一馬在弄堂裡的情形,引起讀者強烈的好奇心,為下文推斷馬的來曆做鋪墊。

③關于這匹白馬的身世,有各種各樣的傳說,最遠可推至嘉靖年。其時,上海是縣治,荒僻得很。一日,城下忽冒出幾千倭寇,隻見一騎白馬,遙遙領先,猶如刀鋒切入守城之陣,所到之處,血濺路開。千鈞一發,海防兵陳瑞揮刀迎向馬首,刀起頭落,落的是一顆人頭,白馬早已偏過,繞陳瑞而去。敵寇大駭,掉頭遁走,隻是那一匹白馬,神龍見首不見尾,再無蹤影可尋。(寫其祖先的不凡,突出白馬來曆的不凡。)人們說,那白馬當年從東門進城,從此就在沿江一帶活動和繁衍,日月變遷,那賣乳的白馬許就是它的後裔,因這弄堂正巧在舊城東門附近。那牽馬人又是誰?是當年收留它的恩主的後人。按此說法,應是本地人才對,卻為何是異鄉客?對這樣的疑問,也有解釋。從宋元開始,吳淞江下遊就有支流從城邊經過,江上往來商船無數,江岸則成繁鬧集市,人和物在此交流集散,有過往的,亦有滞留的,于是,東西南北中,五方雜居。這麼說,這白馬就是日本的白馬了,說不定還是名駿之後。(推測馬的來曆之一:嘉慶年間,荒僻時代的上海。)

④到了道光年間,這一回,來的是英國人,浩浩蕩蕩逼北門而來。到達門前,無甚動靜,推門,門不動,叫人,人不應,命一名小兵爬上城牆,打開城門。馬載着炮,載着人,從卵石路上碾過,馬首幾乎與黑色的瓦檐平齊,真是傲慢啊!(突出馬的高大、俊逸。)此時上海還是個蠻荒地方,賊盜遍野,不曉得有多少盜馬賊的眼睛盯着呢!就不相信它們一個不少全回去老家。那麼,這匹母馬,和它們會不會有什麼親緣?(推測馬的來曆之二:道光年間,已有了城門、城牆,成為了一個城的上海。)

⑤據稱,張謇在蘇北開創通海墾牧公司,其中當有馬場。是從北地引進的蒙古馬,體質結實,肌腱發達。後來墾牧公司倒閉,牛馬四散。想必會有随馬遷徙來的蒙古人,留下幾匹性子熟悉的種馬,仗着幾代養馬的秘籍,開個小小的種馬場。但是,這一番小小的雄心不過是将張謇的失敗重演一遍。蒙古馬難以适應南方溫濕的氣候,馬草又不對胃口,病的病,跑的跑,最後剩下一匹白馬,随主人沿途賣乳,終來到上海。經過數次交配,早已血緣錯綜,變了脾性,服了水土。這白馬其實是一匹雜種馬了。(馬的第三種來曆:張謇在蘇北開創的通海墾牧公司。)

⑥也不排除,它來自賽馬總會。這就來到了十九世紀中期。賽馬總會的馬都是有譜系的,有名有姓,而且受過教育。這實在太绮靡了,聲色犬馬裡的“馬”字就是指的它。幾乎一夜之間,海上升明月,這城市成了遠東的巴黎。猶如一個夢,夢裡的人都是忘了時間的,一百年就像一瞬間,忽然夢醒,卻換了人間。新生的政權徹底取締賽馬,收回跑馬場的土地,這些馬裡面的纨绔,在接踵而至的柴米生涯裡,以什麼為生計呢?要這麼想,這匹白馬就是落魄的。大約身處曆史的局部,并不自知,是以仿佛沒什麼怨艾,安詳地挨家挨戶走過,出賣它的乳。(在曆史變遷中,一匹馬的命運都是如此,更何況裹挾于其間的人呢,由馬及人,借此表達人對于自我命運難以掌控的淡漠和麻木。)(馬的第四種來曆:賽馬總會,此時的上海成了遠東的巴黎,聲色犬馬,極度绮靡。)

>>>這四種來曆,都預示着白馬來曆不凡,其先祖或其享受過人間的煊赫。與如今的落魄形成了對比,突出今日之苦。

⑦在上等馬之下,這城市還有過許多苦作的馬,拉人,拉貨,吃主子的鞭子……哪一個是白馬的先人呢?(馬的第五種來曆:做苦力的馬。)

>>>以上七段是對白馬來曆的推斷。對白馬的身世做出如此悠遠、龐雜且無關聯的揣測,用意在于為上海及其特征尋找或者說創造出根源,并由此根源反過來把這些特征加粗、描黑,因為馬無非就是人,就是城。由一匹馬的身世鈎沉出一座城的曆史,白馬所表征着的上海具有如下特征:一、遠:我們想當然地以為上海是橫空出世的,沒有根基,它的根系卻原來紮得那麼深,那麼密,它也擁有一個夢一樣的前身;二、雜:倭寇、旗人、英國兵、張謇的墾牧公司、賽馬總會,它們都是上海的基因之一種,正因為雜,上海才能“一”,才能成就它自身,無數種來路不一的“相”成就了上海的衆生相。

⑧你也許看見過白馬的眼淚,一大顆一大顆地落地,噼啪作響。有時是北路人的粗手擠裂了奶頭,有時是脫落了馬蹄鐵,肉掌裡紮進碎磚爛瓦和鐵釘子。它挺遭罪的,可都忍下了。(白馬對現世的痛苦,一一承受。)有善心的女人,摸着白馬的脖子說:下一世投胎個人吧!可做人又怎麼樣,也沒見北路人笑過。這人和馬之間,看起來是冷淡的,也許卻是至深也不定,因為都是同樣的孤寂,是命運的同道。(由馬的不幸聯想到人的不幸。他們忍下痛苦,不笑、冷淡,展現出一種矜持,這種矜持是認命,是對自身的命運冷淡。)

⑨偶爾地,千年難得,(展現出極其難得。)北路人發出“喔唏”一聲,白馬忽然邁開步子小跑起來,鈴铛和馬蹄聲快了節奏,清冷地響起在弄堂裡。馬尾巴蓬松着,一揚起一伏下。腰和臀凸凹着,有一點妩媚,又有一點風騷。(通過對馬小跑時動作和外形的描寫,寫出了馬和人罕見的一面:在苦悶現實之外的片刻歡愉和奔放,展現出白馬和北路人的心性中葆有“鸢飛魚躍”的根芽。他們骨子裡是高貴的,他們可以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的聖人,是“窗草不除”的周茂叔,無論多麼貧賤的日子,高貴的他們都可以體面、平靜地過下去——從這個角度說,他們的矜持又是高貴,高貴到不為命運所打動,與前文的呆滞形成了鮮明對比。)随了又一聲“喔唏”,白馬停下來,回到原先的步态,四周複又沉寂了。(一動一靜,轉瞬而逝的飛揚靈動,暗寓着靈動飛揚是短暫的,而呆滞苦痛才是常态,而這一人一馬面對苦痛卻又視若平常,不悲不喜。)這時候,弄堂裡無人,北路人和白馬也是因為無人,以為是他們的世界,才放縱了一下,其實呢,一扇後門裡,有一雙眼睛在看着呢!(至此,才透露出本文的寫作視角:兒童視角。唯有兒童才會對這樣的人和馬感興趣和好奇,才會毫無關聯的推斷他們的來曆。)

⑩這小孩子一直羞慚他不能得大人允許,買一碗馬奶。(孩子對馬與人的同情,讓他為不能為他們做點什麼而愧疚。)他一個人躲在門後,西斜的太陽照在弄堂裡,黃澄澄的光裡面,沒想到,窺見了這一幕,北路人和白馬竟是活潑潑的。這一幕,稍縱即逝,簡直驚豔。他們安靜下來鈴铛和馬蹄又恢複原先的節奏。小孩子悄悄掩門而出,人在前,馬在後,小孩子在最後。小孩子等待白馬回一回頭,可是沒有,白馬和北路人一直向前,走過一扇破爛的木門,有那麼一瞬,鑲在一塊光裡,然後,頭也不回地走了出去。(這副畫面穿越了幾百年沉重的風雨,穿越了弄堂的飛短流長,穿越了細碎、寒素的生活,一路來到了烏托邦的門口。不必推門進去,就已經知道,這是最安甯的所在。就這樣,王安憶用白馬、北路人和孩子描畫出一個混沌、心酸的世界,同時給這世界帶來了光,帶來了希望。)

>>>回到現實,再次寫白馬與人異乎尋常的一幕,讓馬和人有了靈性。

知識建構

//小說中的叙事視角//

叙述視角也稱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語言中對故事内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來也會有不同的意義。

小說中的視角一般分為:全知視角、有限視角、特殊視角,如兒童視角、動物視角等。

全知視角:即叙述者處于全知全覺的視角,以第三人稱的角度描述事件中每一個人物的經曆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場景等無不處于其主宰之下,排程之中。

有限視角:有限視角是限知限覺的視角,用第一人稱“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過程,叙述的眼光往往較為主觀,帶有偏見和感情色彩,隻能限于“我”的所見所聞所感。

兒童視角是“小說借助于兒童的眼光或口吻來講述故事,故事的呈現過程具有鮮明的兒童思維的特征,小說的叙述調子、姿态、結構及心理意識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標明的兒童的叙事角度”這樣一種有意味的叙事政策。它通過從兒童到成人再到兒童的角色置換,以兒童的另一種眼光去觀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間,進而打造出一個非常别緻的世界,展現不易被成人所體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他種面貌。

本文中使用了兒童視角,從孩童的眼光去觀察這一人一馬的行為,能看到成人所看不到的地方,文中充滿了童趣、童真。尤其是孩子目送馬和人一起走出弄堂,馬與人鑲嵌在光裡,展現了孩童特有的觀察視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