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4天6次刷新奥运纪录!“最快的冰”背后有制冰师的细致付出

“破纪录”绝对是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的关键词。截至2月9日,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进行了4个小项的争夺,冠军成绩全部刷新奥运会纪录(其中两项先后两次刷新)。能有这样的佳绩,一方面体现了运动员不断超越极限、追求卓越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比赛场地国家速滑冰“冰丝带”的冰面无愧“最快的冰”。

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技术等“黑科技”的保障下,“冰丝带”冰面的最大温差在0.5摄氏度以内,为“冰丝带”高质量冰面打下硬件基础。但想有“最快的冰”,更离不开场馆制冰团队的努力。2月9日,速滑比赛休战一天,但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在场馆内看到,制冰团队仍然忙碌,“我们早上7点半就来到场馆监测冰面情况,一方面因为今天还是会有运动员来训练,另一方面是因为冰面必须精心维护。”“冰丝带”制冰团队负责人邵懿解释说。

4天6次刷新奥运纪录!“最快的冰”背后有制冰师的细致付出

对制冰团队来说,冰面监测绝对是重要工作,因为随着场馆内部温度、湿度甚至人员数量、景观布置的变化,冰面状态就会随之波动。监测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测量冰面厚度,邵懿介绍:“不管直道弯道,冰面厚度必须在2.5厘米至3厘米之间,这样才能保证平整度。冰面较薄的地方,浇冰车就多洒一些水,反之少撒一些水,并且车上冰刀铲冰时下刀深一些。”他告诉记者,为了时刻保证冰面质量,“冰丝带”赛时最多一天曾浇冰8次。

这样细致的维护和调整,让“冰丝带”的冰面质量不断提升。2月8日获得男子1500米银牌的荷兰名将克鲁尔在赛后对记者表示,第一天来训练时曾觉得冰面有些软,但后来感觉越来越好,“冰面调整得非常不错,今天比赛时,(冰面感觉)就像是在我的家乡的冰场一样。”

4天6次刷新奥运纪录!“最快的冰”背后有制冰师的细致付出

在“冰丝带”总共18人的制冰团队中,第6次参加冬奥会制冰工作的加拿大专家马克·麦瑟绝对是核心人物。邵懿告诉记者,麦瑟不仅技艺高超,更让他和中方团队成员感受到并学到了真正的“工匠精神”,“他对冰面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爱护,决不允许一个无关人员上冰(会留下脏东西和痕迹),在冰面上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小黑点,都会立即停下来处理。”邵懿透露,麦瑟工作中毫无保留,将自己的技艺都传授给了中方,“冬奥会后,我们要努力让‘冰丝带’继续成为‘最快的冰’,也希望国内有更多高质量的冰场。”

接下来,“冰丝带”还将进行10个速度滑冰小项的争夺,前4项比赛场场破纪录的成绩,让邵懿和他的团队非常行风,“现在大家干劲儿十足,我们肯定会再细致一些,让冰面状态越来越好,期待有更多的运动员,特别是中国运动员在这里打破纪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