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2001年大陆第一部讲述家暴题材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席卷全国。

剧中安嘉和的扮演者冯远征,一改往日温和、儒雅的形象。

凭借极致的表演,摇身一变成了偏执、变态、控制欲极强的家庭暴力狂。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贴近现实的剧情与毫无违和的演艺,更是让观众入戏颇深,以至于留下了深深的“恐冯远征”后遗症。

一提到家暴,脑海里不自觉地就显露出那个面目狰狞的虐妻的狂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那名家暴代名词的演员,艰难地用时间证明了自己就是一个温和儒雅的人,生活中不光不打老婆,而且两人还恩爱二十多年。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知道真相的观众,纷纷觉得这种演技就是离谱,全国都找不出第二个人。

那么冯远征这离谱的演技是如何而来的呢?

这不得不追述他年轻时那场传奇的德国之旅与那位铸就他高超演技的神秘恩师——露特·梅尔辛。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天赋异禀的业余表演者

冯远征是北京人,1962年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家里排行老四,上面有三个哥哥。

他从小就喜欢弄一些新奇的东西,虽然长得文质彬彬,但内心却不怎么安分。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小时候梦想成为一名跳伞运动员,为此报了相关的培训班。

为了参加跳伞的选拔赛,还曾放弃参加高考,结果当然不尽如人意,弄得一无所获,只能去拉链厂当临时工人。

但这并没有让他闲下来,在工厂安分不住,和几个小伙伴经常玩表演游戏,表演完还要比比谁演得好。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渐渐地他发现自己有表演天赋,于是在业余时间报了表演的培训班。

恰好当时班里有一位来自中央戏剧学院的宋世珍老师。

宋老师除了给他带来专业的表演知识以外,还给他指定了人生的方向。

对他说:“你的表演天赋很好,可以走专业的路”。

宋老师的建议让他坚定了信心。

于是他辞掉了工作,待业在家专心琢磨演技。

有时间就去做群众演员,跑跑龙套,看看专业的人是怎么表演的。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他的演艺之路并不顺利,1984年,为了正式走向表演道路,他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不过因为形象问题被拒绝了。

但是在考场上他却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位伯乐——张暖忻导演。

正是在考场上,张导演看中了这位文质彬彬性格清冷的年轻人,当年就邀请他去《青春祭》剧组试戏。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当时冯远征没有经过专业的表演训练,也没有表演经验,在许多竞争者面前表现并不好。

但张暖忻依然力排异议,决定由他扮演任佳。

从此冯远征正式走上了演艺之路。

1985年,他参加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考试并成功进入学习,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并在第二年遇到了第二个贵人。

来自德国的梅尔辛教授。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贵人梅尔辛的到来

露特·梅尔辛教授是当时北京人艺的特聘老师,是格洛托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传承人。

这个学派的表演理论是当今世界戏剧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之一。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梅尔辛教授在西柏林高等艺术学院任职,1985年,著名导演林兆华赴德访学,对露特·梅尔辛学生的表演训练很感兴趣。

访问结束后,就立刻向北京人艺领导建议聘请这位教授来华传授表演知识。

露特·梅尔辛欣然应约,坐了八天八夜的火车来到中国。

此次在中国教学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但却打开了中国戏剧表演的新大门。

特别要提的是,梅尔辛教授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

那就是发现了她的中国学生——冯远征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仅仅在一个月的教学时间里,梅尔辛教授就两次邀请冯远征去德国留学。

她亲切地对冯远征说,如果你报考西柏林高等艺术学院,我会第一个录取你。

不过冯远征当时缺乏对国外的认知和向往,

加上由于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在人艺逐渐站稳了脚跟,他不想放弃眼前的生活。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露特·梅尔辛虽然遗憾,但求才若渴的她没有放弃。

不久后再次访问北京交流,这次她又找到冯远征,邀请他去德国做自己的学生,但依然被拒绝了。

1987年,露特·梅尔辛第三次来华,这次冯远征带她在北京玩了二十多天,

老师毫无疑问地邀请他去德国学习,

然而此时的冯远征,已经在人艺当上了主角,有了自己的事业。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而且还有了女朋友,他不愿意放弃眼前的幸福生活,于是再次婉言相拒。

露特·梅尔辛了解他的感情生活后,告诉他,如果你能来,到时候可以帮你在德国举办婚礼,说完就转身离去。

这个条件在当时来说,多少让冯远征有些心动。但他还是没有立即应允。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艺术上的德国妈妈

转折来自于1989年,这一年冯远征27岁,他的感情破裂了。

失意的他感觉失去了一切。

他想离开剧团,甚至想离开中国。

于是他想到了那个曾“四顾茅庐”邀请自己去留学的梅尔辛教授。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拨通了教授的电话,将自己的心意告诉了梅尔辛教授,原来不太抱希望的他,却在电话里听到了惊喜的笑声。

梅尔辛教授依然记得他,并且表示非常欢迎他的到来。

就这样,冯远征决定斩断和过去的一切联系。

收拾了所有需要的行李,还带了半箱子的书,和老师一样,坐了八天八夜的火车,来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新的环境,新的事物让他忘记了所有,他坦言当时想永远留在那,不想再回到中国。

露特·梅尔辛对冯远征的关爱,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师生关系。

她对这个有着异国文化背景,又天赋凛然的年轻人,展现出了浓厚的热情。

爱才心切的她担心远道而来的冯远征,在德国会遇到生活问题,她不想自己的爱徒到艰苦的地方打工维持生计。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便把他安排到自己的家里,每个月再给他八百马克的零花钱,让他安心地在德国生活学习,专心的研究艺术。

在德国学习生活,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问题,当时他一句德语都不会,学习表演只能是肢体交流。

所以梅尔辛教授,最先关注的就是他的语言问题。

吃饭的时候,梅尔辛走到他身边,突然跟他说,

“我带你第一天来看的地方是什么地方?”

柏林墙。

“墙用德语怎么说,”

mauer.

重复十遍

于是冯远征便乖乖重复十遍,完了之后她说:“好,吃饭”。

就这样,冯远征在梅尔辛家里吃住了一年,这一切都是无尝的。

梅尔辛之所以这么关爱自己这位异国的学生,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

一天,梅尔辛教授对冯远征说道,“你很像我的儿子”。

我可以把我所有的东西,都传承给你。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虽然说冯远征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对无微不至关爱自己的老师,早已当亲人对待,但当老师说出这样的话时,他还是感到吃惊。

他很乐意接受老师把自己当作儿子,他也愿意叫她妈妈。

在异国他乡能够找到一位这样的亲人,就像是给漂泊的心灵找到了一个温暖的港湾。

从此,他在德国有了一位艺术上的妈妈。

冯远征除了感动之外,就是感恩,而感恩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艰难的抉择

梅尔辛对待自己胜过对待自己的亲儿子,这让冯远征很感动,但也有点过意不去。

于是他在老师家里,挖了一个小剧场,和老师就在这个小剧场里专研表演。

在老师的倾心教导下,他进步得很快。

不仅仅是在演技上,更是在心态上。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梅尔辛教授的格洛托夫斯基表演体系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与中国式的教学完全不同。

她不是在教表演,而是挖掘启发人的表演潜能。

他们认为,我们每个人,只要是正常人,就是天生的表演者。

我们从小就知道如何与大人伪装,如何通过装病,装弱,来博取同情。

关键在于要去除掉一些外在的技巧与华丽的装饰,

要去认清自己,找到自己,以一种自然人的状态,代入人物角色,

这个时候,你不是在演,而是你就是那个人。

先认清自己,再认清世界,顺其自然,融入其中,这就是梅尔辛教授传授给他的理念。

所以当冯远征刚来德国时,看到这里的表演者,他们虽然比自己小好几岁,表演经验也没自己丰富,

但他们却非常自然,非常具有想象力。

而这正是中国教育里面所缺乏的,和他以往接受的各种表演技巧知识,都完全不同。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这让他受益匪浅的同时也萌生了把这种先进的表演训练体系传回中国的想法,在中国开花结果,对中国的演艺事业作出贡献。

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老师。

老师没想到他要回去,早已习惯了他的存在。对他的想法表示反对。

当时已经在德国学习两年的冯远征,虽然足以在德国找到表演的舞台,而且足够立足。

但异国他乡的生活环境,加上种族的排斥,终究让他难以在这找到归属感。

他 最终还是要走。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彼时已经能够自立,因而搬出老师的家的冯远征。多次找到老师交流,但老师一直无法接受。

老师深厚的情感,让他难以抉择,多少次走在老师的家门口,迟迟不肯离去。

他很纠结,也很难过,他也知道自己的决定会让早已把自己当儿子的老师非常难过。

但他也知道,他是不属于这的。他的才能,他的理念都在无时无刻的驱使着他,要去更大的舞台,要做更大的事业。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在德国因为长相肤色问题,他是难以发展的,露特·梅尔辛用一生的知识,塑造了他神圣的演技,也激起了他的艺术理想。

却让他永远留在这本就是矛盾的,她内心也知道他是留不住的。

最后一次,当冯远征在此踏上老师的家门时,老师坐在那里,没有在多说话。

静静听着爱徒说:“我明天就要走,回国了,机票已经订好了”。

她没有看他的眼睛,而是低着头

很平静的说:“哦”

“那你决定了,就回去吧”

“然后......”

“有时间你可以come back”

“明天我有事情,我就不送你了。”

“我现在有事,我要出去”

冯远征知道,老师内心依然是难以接受的,她不敢面对自己,不敢接受这一事实。

告别了老师,告别了和老师朝夕相伴的小剧场,

最后驻足门前良久,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途。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安嘉和”的精彩演绎

回国后,冯远征已经失去了在人艺的所有资源,演不上戏的他,开始从头做起。

板凳一座就是十年冷,一开始跑跑龙套,到后来成为“专业的配角演员”。

自1991年回国以来,虽然也演了不少戏,但都不温不火。

他的演技他的理念还没有完全释放展现。

直到2001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横空出世。

这是大陆第一部反映家庭暴力的影视剧,一经播出,便火遍全国,剧中的男主角安嘉和正是冯远征出演。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这是一个内心近乎扭曲的家暴渣男,据说当导演拿着角色剧本找了不少当时知名的实力演员,但都因为担心影响形象,或者难以把控而拒绝了。

当冯远征看到后,他决定抓住这次机会。

为了拍好这场戏,冯远征专门给妇女热线打电话,询问知识分子会不会打老婆,得到的答案也是刷新了他的认知。

他的多年所学在这部剧中可以说是发挥完美,较为温和善良的他,凭借高超的演技与先进的演艺理念,完全代入的剧中的角色。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神乎其神的演艺,把安嘉和的阴暗扭曲和暴力演绎的淋漓尽致。

给众多男女观众包括女演员梅亭都留下了恐怖的阴影。

他多年的朋友和同事都因此对他发起一次次质疑,

当时已经和同为演员的梁丹尼结婚八年,自己的妻子一下子成为全国观众包括周围朋友都关心同情的对象。

甚至连自己丈母娘,一度都怀疑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真的打老婆。

多次打电话再三确认。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那场剧播出后,遭到全国人民的抵制,许多人组成一个反对家暴的团体,到处蹲点冯远征,就是单纯出口恶气。

电视剧播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冯远征都是胆战心惊,不敢出门,不敢一个人上街。

时至今日,凡事一扯到家暴的新闻事件,配图永远都有那个阴冷的安嘉和的形象。

没办法,太经典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演技太好而“咎由自取”。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与恩师永远告别

对于自己演艺的成就,他从来不会忘记自己的恩师,时至今日他依然恪守恩师当年对他的教导。

那次留学经历一直支撑着他在事业上不断发展并取得突破。

自然而然的代入式表演已经成为他明显个人特点,让他无论什么角色都能演的到位,演的合理。

2012年露特·梅尔辛病重,双腿都已经失去行动能力。

冯远征带着妻子,赶赴德国看望自己的德国妈妈。

他对妈妈说,跟我回中国吧,我找最好的中医大夫给你治疗,

梅尔辛思虑过后拒绝了,她说,我已经动不了了,坐不了飞机。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因为病重,梅尔辛的指甲很久没有修剪,

冯远征轻轻地拿起妈妈的手,一边跟他亲切说话,一边修剪指甲,就像她当初关爱自己一样,关爱这位恩师。

要走时,冯远征不放心梅辛妈妈,就拖了在德国的朋友,每周给妈妈打个电话,一直到2014年,电话再也没有接通。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冯远征:表演家露特·梅尔辛的亲传弟子,一角色令观众恐惧二十年

“我感谢梅尔辛,没有她,没有格洛夫斯基,我不会有今天”。

这是冯远征每次谈到自己的德国妈妈时,都会重复的一句话,

教授不光教会他演戏,还改变了他的价值观人生观。

他变得“挑剔了”不会因为流量因为钱而屈服,对艺术的追求,对自我的发现,都是他内心的执念。

当2012年冯远征和妻子再次和梅尔辛教授告别时,他不知道会不会是最后一次告别。

他只能久久抱住这位德国妈妈说:“妈妈,我爱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