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经意的小伤口,竟然导致下肢染“毒”

|策划/编辑:小雅 责编:雅韵&Fanny 审核:李云

谜语: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

提示:打一疾病

猜中的小伙伴,欢迎留言区打出来。如果不知道谜底的,继续往下看,看完你就知道啦~

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你不小心被划伤、割伤或碰伤后,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去药店,去医院,还是放任不管?

其实,生活中因为磕磕碰碰,总是难免会受到一些小伤,但对于这些小伤口,是不能放任不管的,不然轻则可能造成伤口感染,重则可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

今天本花想带大家了解一种主要是由一些不经意的小伤口而引起的急性皮肤病——丹毒。

什么是丹毒?

图源《常见皮肤病图谱:面部丹毒》

丹毒虽然以“毒”命名但是和中毒、毒气没有任何关系,与它有关的是一种叫做溶血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病原微生物,是受到细菌感染后导致的急性炎症反应。

丹毒还有个好听的俗名叫:流火。名字好听,可发病的威力却不小,接下来说说丹毒是如何一步步“发威”的。

它是怎么引起的?

丹毒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常见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B或G组),入侵皮肤黏膜的破损处引起。

比如有的人经常抠鼻子挖鼻屎、掏耳屎、搔抓头皮的坏习惯,如果一个不小心损坏皮肤黏膜,潜伏着的病菌就会借此机会,靠着自己强大的致病毒素,发挥威力,侵袭皮肤伤口,扎根生长,大量繁殖。

因此,患者发病前多有皮肤黏膜破损史。

除了伤口和创口诱发丹毒,还有以下因素会增加丹毒的发病风险:

●足癣、趾甲真菌病和鼻炎(通常患上足癣的人如果处理不当,可继发细菌感染,尤其是因瘙痒而搔抓,皮肤破损后更容易引起丹毒)。

●小腿溃疡、慢性湿疹等也可诱发本病。

●机体抵抗力低下,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肾病综合征等。

典型特征:突然发红,色如涂丹

这是医学上对这种疾病的描述,指的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

不经意的小伤口,竟然导致下肢染“毒”

丹毒起病急剧,和其他皮肤病有所不同的是,丹毒发病前常会出现持续数小时的前驱症状,比如发热、寒颤、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不适的症状。

数小时到1天后,出现一小块红斑并进行性扩大,皮损与周围未累及的皮肤界限清楚。患处皮温高、紧张发亮,并出现硬结和非凹陷性水肿,受累部位有烧灼、触痛感,淋巴结肿大常见,伴或不伴淋巴结炎。

有的人可能发生含浆液脓性液体的水疱或大疱,可导致局部坏疽。当感染痊愈后,可能出现脱屑和炎症后色素改变。

通常好发于小腿、颜面部,因此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如下肢丹毒、面部丹毒等。

丹毒的类型有多种,简单说说丹毒分型:

● 在红斑基础上发生水疱、大疱或脓疱者,分别称为水疱型、大疱型和脓疱型丹毒;

● 炎症深达皮下组织并引起皮肤坏疽者,称为坏疽型丹毒;

● 皮损一边消退,一边发展扩大,呈岛屿状蔓延者,称为游走型丹毒;

● 若在身体某个部位多次反复发作的,称作复发型丹毒;

怎么治疗?能治愈吗?

不要担忧,可以治愈的。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一般预后都比较可观,但没有经过规则用药或是诱发因素持续存在的,经常会导致反复发作。因此治疗丹毒需要早诊断、早治疗、坚持规范治疗。

关于丹毒的治疗首选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喹诺酮类药物。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外用药及其辅助手段也很重要:

● 外用药物治疗:如可用25% 50%硫酸镁或0.5%呋喃西林溶液湿敷。

●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

●物理治疗:采用紫外线照射、超短波、红外线等均有一定疗效。

预防丹毒这样做

●保护自己,避免受伤

首要任务当然是保护好娇嫩的皮肤,保持皮肤的完整性,避免皮肤擦破碰伤或溃疡。如果一旦皮肤有破损,一定要快速处理,不让细菌有可趁之机。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被足癣、鼻炎、湿疹等缠身的患者,应尽早治疗,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避免复发。

● 皮肤清洁保湿也很重要

做好皮肤清洁,加强洁肤意识,勤洗澡。洗澡之后,可在全身或者局部涂抹保湿霜。这对于皮肤干燥的人群,尤为重要。

● 改正不良习惯

千万不要手贱,忍不住去抠脚、抠鼻、抠痒痒,这些行为会增加丹毒的患病风险。

关于丹毒的介绍就到此为止了。爱谁就把健康知识传给谁,将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爱的人~愿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都不再被皮肤病烦扰!

〔参考文献〕

[1]詹姆斯(James.W.D.)等.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第11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55.

[2]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Stevens DL, Bisno AL, Chambers HF, et 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 2014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lin Infect Dis 2014; 59:147.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