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經意的小傷口,竟然導緻下肢染“毒”

|策劃/編輯:小雅 責編:雅韻&Fanny 稽核:李雲

謎語:皮膚突然發紅,色如塗丹

提示:打一疾病

猜中的小夥伴,歡迎留言區打出來。如果不知道謎底的,繼續往下看,看完你就知道啦~

問大家一個問題,當你不小心被劃傷、割傷或碰傷後,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去藥店,去醫院,還是放任不管?

其實,生活中因為磕磕碰碰,總是難免會受到一些小傷,但對于這些小傷口,是不能放任不管的,不然輕則可能造成傷口感染,重則可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

今天本花想帶大家了解一種主要是由一些不經意的小傷口而引起的急性皮膚病——丹毒。

什麼是丹毒?

圖源《常見皮膚病圖譜:面部丹毒》

丹毒雖然以“毒”命名但是和中毒、毒氣沒有任何關系,與它有關的是一種叫做溶血鍊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病原微生物,是受到細菌感染後導緻的急性發炎反應。

丹毒還有個好聽的俗名叫:流火。名字好聽,可發病的威力卻不小,接下來說說丹毒是如何一步步“發威”的。

它是怎麼引起的?

丹毒主要由溶血性鍊球菌(常見是A組β溶血性鍊球菌,偶有C、B或G組),入侵皮膚黏膜的破損處引起。

比如有的人經常摳鼻子挖鼻屎、掏耳屎、搔抓頭皮的壞習慣,如果一個不小心損壞皮膚黏膜,潛伏着的病菌就會借此機會,靠着自己強大的緻病毒素,發揮威力,侵襲皮膚傷口,紮根生長,大量繁殖。

是以,患者發病前多有皮膚黏膜破損史。

除了傷口和創口誘發丹毒,還有以下因素會增加丹毒的發病風險:

●足癬、趾甲真菌病和鼻炎(通常患上足癬的人如果處理不當,可繼發細菌感染,尤其是因瘙癢而搔抓,皮膚破損後更容易引起丹毒)。

●小腿潰瘍、慢性濕疹等也可誘發本病。

●機體抵抗力低下,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腎病綜合征等。

典型特征:突然發紅,色如塗丹

這是醫學上對這種疾病的描述,指的是患部皮膚突然發紅成片、色如塗丹。

不經意的小傷口,竟然導緻下肢染“毒”

丹毒起病急劇,和其他皮膚病有所不同的是,丹毒發病前常會出現持續數小時的前驅症狀,比如發熱、寒顫、頭痛、惡心嘔吐等全身不适的症狀。

數小時到1天後,出現一小塊紅斑并進行性擴大,皮損與周圍未累及的皮膚界限清楚。患處皮溫高、緊張發亮,并出現硬結和非凹陷性水腫,受累部位有燒灼、觸痛感,淋巴結腫大常見,伴或不伴淋巴結炎。

有的人可能發生含漿液膿性液體的水疱或大疱,可導緻局部壞疽。當感染痊愈後,可能出現脫屑和發炎後色素改變。

通常好發于小腿、顔面部,是以根據其發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如下肢丹毒、面部丹毒等。

丹毒的類型有多種,簡單說說丹毒分型:

● 在紅斑基礎上發生水疱、大疱或膿疱者,分别稱為水疱型、大疱型和膿疱型丹毒;

● 發炎深達皮下組織并引起皮膚壞疽者,稱為壞疽型丹毒;

● 皮損一邊消退,一邊發展擴大,呈島嶼狀蔓延者,稱為遊走型丹毒;

● 若在身體某個部位多次反複發作的,稱作複發型丹毒;

怎麼治療?能治愈嗎?

不要擔憂,可以治愈的。大多數患者經過積極治療,一般預後都比較可觀,但沒有經過規則用藥或是誘發因素持續存在的,經常會導緻反複發作。是以治療丹毒需要早診斷、早治療、堅持規範治療。

關于丹毒的治療首選青黴素,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紅黴素或喹諾酮類藥物。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外用藥及其輔助手段也很重要:

● 外用藥物治療:如可用25% 50%硫酸鎂或0.5%呋喃西林溶液濕敷。

●外用抗生素軟膏:如莫匹羅星軟膏。

●實體治療:采用紫外線照射、超短波、紅外線等均有一定療效。

預防丹毒這樣做

●保護自己,避免受傷

首要任務當然是保護好嬌嫩的皮膚,保持皮膚的完整性,避免皮膚擦破碰傷或潰瘍。如果一旦皮膚有破損,一定要快速處理,不讓細菌有可趁之機。

●積極治療基礎疾病

被足癬、鼻炎、濕疹等纏身的患者,應盡早治療,積極治療基礎疾病,以避免複發。

● 皮膚清潔保濕也很重要

做好皮膚清潔,加強潔膚意識,勤洗澡。洗澡之後,可在全身或者局部塗抹保濕霜。這對于皮膚幹燥的人群,尤為重要。

● 改正不良習慣

千萬不要手賤,忍不住去摳腳、摳鼻、摳癢癢,這些行為會增加丹毒的患病風險。

關于丹毒的介紹就到此為止了。愛誰就把健康知識傳給誰,将這篇文章分享給你愛的人~願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都不再被皮膚病煩擾!

〔參考文獻〕

[1]詹姆斯(James.W.D.)等.安德魯斯臨床皮膚病學,第11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255.

[2]趙辯.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3]Stevens DL, Bisno AL, Chambers HF, et 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 2014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lin Infect Dis 2014; 59:14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