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瘟疫思考与生命关怀:黄河沿岸的端午节传说

作者:光明网

从节日溯源性的角度来看,端午节其实是黄河文化的产物。在黄河沿岸地区仍然流传着大量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它们展现出与荆楚、吴越不同的文化风格,延续了前秦时期人们"龙舟"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和生活关怀节点,呈现出黄河文化的"根"色彩。

防邪毒侵略,是传统社会端午节各种风俗行为的基本特征。"后汉书"云:"5月5日,珠索五色印刷(即桃花印刷)作为门户装饰,制止邪恶。端午节被视为"坏月亮","恶"是端午节及其习俗产生的根本原因,它本质上是炎热的气候和由此产生的人类疾病。端午节时间是夏至前后,天气炎热潮湿,是各种流行病和流行病的发病期,所以古人告诫:"是月份也是,一天长了,阴阳,死了。绅士禁食时,处处都会掩饰起来坐立不安,停下声音,不或进入,味淡,不和,退,平静,冷静,什么也决定阴的效果。"但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邪恶'也与邪灵、邪神等神秘形象联系在一起。在黄河沿岸的民间传说中,人们关注的是这个时代的"危险",其实端午节有着叙事的根本意义。

黄河沿岸的端午节传说,蕴含着传统民间对疫情起源的文化思考。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也是一个"危险"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瘟疫之神将来到世人间,如果不幸被击中,就会感染疾病甚至生命,在龙舟传说中,它描述了玉皇大帝派瘟疫之神来到世上的场景, 农历5月5日,"看到天空飘起黑烟,慢慢蔓延到村子里。没过多久,那些被做好和变质的食物感到头晕,发烧呕吐,卧床不起,很多人也被黑烟杀死。"黑烟"是瘟疫之神的象征。在民间传说的概念中,瘟疫的出现与神有关。但是,为什么上帝要在地上释放疾病呢?许多民间传说将其归结为人类自身的"坏"行为,这凸显了食物的浪费,这与"食物"有关:世界五谷丰登,粮仓满,人生活富裕,许多人因此"一顿饱忘千年饥饿,不再苦恼食物",在世界巡视的玉皇大帝看到后下令瘟疫之神惩罚人类。

在民间传说的概念中,瘟疫的到来也是坏人造成的,这与"道德"有关。浪费食物自然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民间传说中,这种"道德"还包括其他方面,如传说,天灾是因为"世人不好""地球上太多坏人",瘟疫倒下的原因,除了人类浪费,还破坏了食物,还有"诅咒老人" 丢弃婴儿"的邪恶行为。民间传说将瘟疫的出现与人类社会行为联系起来,即将瘟疫的成因道德化,体现传统善恶报复观念对民间传说的影响,也涉及流行病和道德建设、社会秩序等问题。

事实上,不仅瘟疫的起源是伦理化和道德化的,而且瘟疫的预防和保护往往是道德化的。作为一个简单的时间节点,农历的第五天与其他月日没有什么不同,但在文献和流行概念中,它是道德的,被视为"邪恶的月亮",这种道德倾向在公民社会中延续,并在当代端午节民间传说中积累,传播开来。传说告诉人们,行善行善可以逃脱瘟疫。比如太白维纳斯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破坏食物,而且有很多好人不仅珍惜食物,而且非常善良和乐于助人,所以他主动告诉那些好人瘟疫之神来的时候,以及预防疾病的方法。

当然,在黄河沿岸的端午节民间传说中,人们谈论的防疫"方法"并不全是靠善行,脸上的"恶"不只是瘟疫。在一些传说中,人们会把疾病的希望放在水中,比如传说中的玉陵药水泉,到寺庙调查地理学家于道远患病的,他不经意间发现了一股泉水,喝了泉水,突然感觉好多了。虎狼关的传说叙述道:"每逢端午节,魔药峡谷人海,人扶老少,奔向洗澡药水,祈求救灾,终生丰盛。"疫情有时化为妖魔,肆意侵犯人们的生命,但人们最终用自己的善行来避免甚至战胜妖魔,比如传说中五月初五节,农历五月初初的五妖村,藏族老阿玛心木措吉用他们的仁慈感动了凶残的魔王, 拯救自己和两个儿子,也拯救了一大批民族。虽然不同的传说表明,人们以不同的方式避免或治疗疾病,但他们表达了相同的期望:抵抗瘟疫,保持健康,拥有生命的活力,这不仅包括人类对个人健康的关心,还包括对生命价值的简单思考,即能够抵抗瘟疫, 健康的生活也应该是好的。这是一种伦理的、道德化的生活关怀,包括公民社会对真、善、美的简单追求。

作者:梅东伟 陈东泽

来源:中国艺术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