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村神秘之处还有,这里地广人稀,居民超不过三百人。但却人杰地灵,是个人文荟萃,名家会聚的风水宝地。
和我同辈的人中,就有担任过陕西省舞蹈家协会主席的李开方。他主编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陕西卷》《中华舞蹈志 陕西卷》,享受国务院授予的专家特殊津贴,编著有《舞蹈基础理论》《简明中国古代舞蹈史》《舞蹈美学教程》《舞蹈艺术欣赏》等六部,成果斐然。1975年,他为我所在铜川歌舞团编排了舞蹈《送粮路上》,演出大获好评。其间我们亲密合作,深感他为人之宽厚大气,艺术上才华横溢。

李开方与民间艺人
再就是陕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陕西省乐团指挥、陕西省合唱协会会长冯长路。他的指挥演出曾获国家级一、二等奖,省级一等奖五十余次,他本人也多次获指挥奖。成为陕西乐坛指挥中的获奖专业户。冯长路兄是上海音乐学院毕业,他弟弟冯永禄是我的发小玩伴。
还有,西安市棋类运动协会的副主席兼秘书长,著名棋类竞赛的裁判员、象棋高手张丰。他还是中国立体象棋专利的发明者,著有《象棋成名局赏析》《象棋弱胜强战例》《西安象棋五十年》等,其论文《中国立体象棋的设置》荣获优秀科研、学术成果特等奖,及国际优秀论文奖。为把中国古老的象棋推广到世界,贡献了自己卓越的才华。此项工作,并得到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
张丰之弟张兴林是我小学六年的同班同学。他的小弟张泰麟,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小提琴拉得好,而且是一位山水、花鸟、人物皆擅长的画家。张丰家学渊源深厚,伯父张剑平(又叫张鸿业)是国民政府中将参议。家住南四府街36号院,这个大院也叫张家大院,抗日战争时期任孙蔚如部陕西警备一旅一团团长,出征参加中条山战役,易俗社当年编演的《血战永济》,其中就是写的他的事。张丰的父亲张鸿志曾在冯玉祥主办的西北军校上学,后又从黄埔军校(长安黄埔军校七分校)十五期毕业,任过凤翔师范等学校军体教师;母亲刘滐卿出身于凤翔教育之家,外祖父刘少甫身兼县教育局长和陕西省立凤翔师范学校教务长之职。其母亲能书善画,剪纸作品《保卫和平》、刺绣《梅兰竹菊》1957年曾荣获陕西民间艺人大赛的二等奖。
我的同学中的能人还有任志成,住在四知村三道巷最后一家院子里,是个独院。后门就临含光里那个大涝池。他家是从河南迁到西安的,记得他父亲特能干,在家里不但养奶牛、奶羊,还精于果树栽培嫁接什么的,他家院子有一种苹果和梨嫁接的树,我还吃过这树结的奇异的果子呢。
志成上小学时就特机灵,动作敏捷,飘忽来去,被送外号“老鼠影”,传神得太!五十多年后有同学说这外号是我起的,我急忙否定。回忆起,我还真不敢掠人之美。初中以后,任志成渐显才智过人之处,一心想着升高中考大学,其志甚坚,让我这个对考上大学没一点儿自信心的退缩者,很是佩服。因我初中毕业压根儿就没报考一所高中,能考上个中专技校就算烧高香咧!
任志成
一心想上大学的任志成高中毕业却遭遇上山下乡,被分到蒲城。1968年11月,时为西安插队下乡第一批。当年,我是唯一送他和另两个同学陈浩、李志丰下乡的老同学了。天蒙蒙亮时,赶到他们所上的西门外的西安三十一中,随后我们坐在一辆敞篷的大卡车上,随全市下乡的车队在西安西大街、钟楼、新城广场巡游一圈,以显示响应毛老人家号召。经过长途奔波五六个小时,才颠到了蒲城县的苏坊公社寨子大队。
记得在苏坊公社,农民们演京剧《沙家浜》折子戏,招待知青,演到郭建光和伤病员在芦苇荡中时,鬼子巡逻船过来了,郭建光本应手朝后一挥,说声“隐蔽”,谁知演员忘了台词,看大家不动,紧急处吼一嗓子:“都圪蹴哈!”我看在场的沉浸在兴奋激动中的知青们,都没有觉察。而我却想,我的才子同学任志成,该在这广阔天地圪蹴下咧!谁知志成名字叫得好,有志者事竟成嘛!不出三年,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能源动力系,可以称得上我同学中第一个考上大学的,还是国家重点大学。后又任西安重型机械厂大铸钢分厂厂长和西安消防器材厂厂长,干得虽不是惊天动地,但事业也是异常之红火。
搞文学,当专业作家的除笔者本人外,还有和任志成是邻居,他俩一起从小学上到高中,一同上山下乡插队蒲城县苏坊公社的陈浩。当然,陈浩仕途顺畅,曾从新城区办公室主任,干到西安市委副秘书长。后来又任《西安晚报》社长兼总编辑。
陈浩家也是独院,但家中人口多,兄弟姐妹七八个,一大家人十几口。记得陈浩父亲在家养牛、养羊、养兔,六十年代有什么一身雪白红眼睛的安哥拉长毛兔、青丝蓝兔,我也闹不清,价高得一塌糊涂,一对兔一两千元,能折合现在的五六万元。派出所和西大街公社派专人盯着陈家,怕他们倒卖。陈家养的有奶牛、奶羊,记得我们小时有关中民谣唱道:“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老婆喝淡汤。种田的,吃米糠;炒菜的,光闻香;编席的,睡光炕;做棺材的死路上。”我想,陈家也应该是:养奶牛的喝凉水。谁知一问陈浩,他却说鲜牛奶、羊奶,不好存放,五十年代老百姓穷,喝奶的少,卖不动了,陈浩他爸就逼着孩子们喝,把陈浩喝得闻到奶腥味就发呕想吐,喝伤了,一辈子再不喝奶。今天想来,那年月个体养殖户也不会加工酸奶、奶粉什么的。也没个防腐剂什么的新玩意儿。
当年,报载:西方英美帝国主义把卖不动的牛奶,倒进大海。除过说生产过剩,莫非情况和陈家有类似之处。陈浩家穷,孩子多,上初中还拿着助学金,当然舍不得倒了……
一次同学聚会,说起陈浩一辈子不喝奶。在座的四知村两位同学张兴林、任志成,都说他们也是一辈子喝不成奶,都是家中曾养过奶牛、奶羊,从小就喝伤了。让我听了稀罕,看来这反成咧:养奶牛、养奶羊的不喝奶!
陈浩的大哥叫陈海,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是一位资深的文物修复专家。陈浩跟我说:“我大哥参加过秦兵马俑博物馆的铜车马、法门寺佛指舍利的影指的修复工作。”
美术上还有十几岁就享有小神童之称的画马天才韩少立,他画的马闻名画坛,为西安一绝,绘画大师齐白石还写信赞扬、鼓励过他。我小时候是少立兄的忠实粉丝。退休后,我们一起被聘为西安市文史馆馆员,一起开会采风,见面机会比小时候还多哩。
其他门类也不乏名人,有造枪炮的军械专家、高级工程师,有武术名师,有扎耳针为陕西一绝的针灸大夫,有陕西省篮球队的队员等等。我小学同学陈爱梅戏曲学校毕业,她姐姐就是秦腔界的名角。
画家张正
还要说的就是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西安山水画院院长的画家张正。张正的爷爷张茂茹是一位文化学者,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国民二军胡景翼部的军需处长。西安最早的一批电影院,位于北大街钟楼附近的明星电影院,就是他老人家创建的,因其思想进步,抗战期间在电影院播放了苏联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而被关闭查封。住四知村甲字六号的郗晓锋,民国年间当过报社主编。1957年被打成右派。郗晓锋曾写诗盛赞张茂茹先生:“设身处世似子房,智勇兼备如孔明。”还有题词“寿臻耄耋,九如三多,缅怀仪采,吾侪楷模。”张家的大门朝北对着西梆子市街,后门朝南开在四知村的一道巷。当年,四知村住户稀少,张家祖上即张正的太爷在这里开了不少菜园子,以后无偿让别人盖房占地,到六十年代前后,还留下四知村二道巷一个菜园子,老人们称为张家菜园。因西梆子市街地势高,他家的楼房是四知村的制高点。每当巷子里的小娃娃们放鸽子时,鸽子飞上几圈,累了,就纷纷栖落在张家宅院楼顶的屋脊上。
张家和我们家,尤其是和我住白鹭湾的外公家,当年都是通家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