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沉闷的工作,正在一点点杀死你”,如何找到真正喜欢的事情?

大家好,我是小点,壹点灵的点。

几乎每一个人都曾困惑过:我真正喜欢做的事是什么?

身边大多数人,都只知道“不喜欢什么”,但是问起“喜欢什么”,就变得迷茫。如果你也是这样,在评论区举手打个“1”吧!

今天,想为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做《斯坦福大学的人生设计课》,这本书为:“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到了有创造力且系统的办法!

以下是书中的三个最核心的部分,一起来看看吧!

测评自己的人生

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这句话口熟能详,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却意识不到这一步的重要性。

你对自己有多了解?

对现在的生活做一个评估。正确的评估,往往可以小成本地挽救我们的生活。

我有一位朋友,她埋头苦读3年,考上了中央美院,现在她却再也不想拿起画笔。

“沉闷的工作,正在一点点杀死你”,如何找到真正喜欢的事情?

pavel-danilyuk,pexels

起因是一个细节,她发现,每次快画完线稿时,她总心口焦灼,草草画几笔收纸,因此,她的作品的线条总是不够精准,进步缓慢。

她觉得她就是坐不住,耐不下性子,不适合画画。

但有一次,她看到,其他同学在画画的间隙,都会停下来休息喝口水,或者出去走走,而她则一口气从头画到尾。她才恍然大悟:她不是没耐性,而是不会休息。

朋友的正确归因,最小成本地为她找回了画画的热情。

因此,对当下的正确评估是核心。

书中特别提到:要认识到什么是不可改变的,在书中是这么比喻这类问题的:我骑自行车上坡时感到很困难,那种沉重感总是跟着我,我不知道怎么去除它,你能帮我吗?

换成现实中的问题,可能是:

“我在家躺了5年,找工作不占优势,怎么办?”

“这份工作太机械,太枯燥,怎么办?”

“讨厌的工作做了5年,沉没成本太大,怎么办?”

以上三种都是客观事实,而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会接受现实,这样我们就不会被“钉”在这个问题上。

例如,“讨厌的工作做了5年,沉没成本太大,怎么办?”,接受现实的想法是:“是啊,然后呢?”,答案自然有很多,例如:“虽然沉没成本很大,但这也让我意识到,我没办法总做讨厌的工作”。

重要的是,不要卡在“重力问题”上,停滞不前,不要因为“沉没成本太大”就“卡”在这里。

创建人生指南,探索所爱

书中提到有一个有趣的观点:“我们不可能总知道前进的目标,但我们会清楚方向是否正确”。

实际上,我们需要一个的指南,保证它不会背离我们的初衷,这个指南针是我们的:“人生观”和“工作观”。

“沉闷的工作,正在一点点杀死你”,如何找到真正喜欢的事情?

alex-andrews,pexels

人生观,就是为你确定:“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例如:生活的意义或者目的是什么?亲密关系意味着什么?

工作观,即对工作的整体看法,例如:我们为什么而工作?工作有哪些意义?

当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确地取舍。

如果我们认为亲密关系与工作一样重要,就会为亲密关系腾出空间,不会选择那些“996”的工作。如果我们认为工作的意义在于创造,我们就不会考虑那些机械重复的工作。

确保你不偏离初衷,这就是指南针的作用。

大方向确定了,现在,是时候进入正题了,怎样找到喜欢的事情?

这件事的核心是“着手做”:

你想要成为一个作家,那么动笔开始写作。

你想要成为一个视频博主,那么开始写脚本,录视频,剪片子。

《斯坦福大学的人生设计课》给了2个指标,来衡量我们对一件事的喜欢程度:

心流时刻:是指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由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

进入心流状态的人通常会有如下特征:

完全投入。

会有极度兴奋或狂喜的感觉。

内心清明——知道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表现出出奇的镇定冷静。

感觉时间似乎静止了,或者觉得时间倏忽而逝。

能量水平:同样的时间内,什么事情让你活力满满,什么事让你筋疲力尽?书中有一句话很经典:“如果你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不能激发你的活力,那么说明它正是一点点杀死你”。

我们用这两个维度来衡量对事情的“喜欢”程度。

例如,你在烹饪的时候,容易进入“心流”,且保持活力,你就很喜欢烹饪。

你在分析数据的时候,容易进入“心流”,且保持活力,你就很喜欢分析数据。

同时,为了更精确,更颗粒度的筛选出你喜欢的事情,书中还提供了“AEIOU法则”:

A:你在做什么,你是领导者还是参与者?

E:你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I:你和人还是机器互动?

O:你和物体互动吗,是电子设备,还是帆船?

U:活动中还有其他人吗,他们扮演了什么角色?

做完每件事,可以从五个维度去分析这件事,在这些“抓手”的帮助下,你会更精确的找到喜欢的事情。

设计思维创造你的人生

神奇的是,你通常会找到不止一个喜欢的事,他们可能令人难以抉择,但《斯坦福大学的人生设计课》给出了一个很独特的看法:

人生没有所谓的“最佳选择”,只要方案足够多,我们就可能选出更好的,这正是设计师们的观点。

过去,在我们想象中:找到喜欢的事就好比找到soulmate,事实上,人生的道路远没我们想象的“狭窄”,我们可以同时有很多方案。

实际上,只有道路足够多,才不会因为信息盲点,而错失一种可能。

“沉闷的工作,正在一点点杀死你”,如何找到真正喜欢的事情?

ashley,pexels

那么,怎么才能挖掘足够多的人生方案呢?

这里书中提出的方案是:思维导图:

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1.选取一个主题

2.制作思维导图

3.制作次级连接,并创造概念(将概念连接起来,建立概念混搭模式)

写下最初的想法后,你可以围绕这个想法展开联想,写出5~6个相关的概念。一定要严格且客观地记录下首先想到的词汇。

“沉闷的工作,正在一点点杀死你”,如何找到真正喜欢的事情?

kathy-jones,pexels

现在,在第二层重复同样的过程,每个单词周围画3~4条线,由每个词再自由联想一些相关的新词。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写到第三层或者第四层。

这个过程只需要3~5分钟的时间。你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限制,快速完成,而且不要考虑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

选取几件比较有趣的事情(或是能立刻吸引你的),把它们打乱放到一起,形成几个概念,你可以从思维导图的最外层挑选词汇,因为最外层的词汇与你的意识思维之间至少有两三个词汇的间隔。

朋友小A以“创造”为主题,按照步骤做了一个思维导图,最后的关键词为:“颠覆,深度思考,倾国倾城”,由此她想到了化妆师或服装设计师,这给她很大的启发,她喜欢思考和画画,但她从未想过把二者结合起来。

这个方式可挖掘到大脑中的信息盲点。

请大家按照这个方法,找出若干理想职业,且写出未来5年内最想从事的三个方案。

在确定好三个人生计划之后,我们需要做的是“低成本试错”,也就是“原型设计”。

好的原型设计会就一个问题的某个方面提问,然后就此设计一种体验。

例如:我想做服装设计师,但我想知道,我工作的过程是否真的享受。这时候,可以找一个服装设计师助理的工作,来观摩设计师真实的生活。

书中还提供了一种成本最低的原型设计——对话。例如,找10个服装设计师,请他们聊一聊工作内容,行业背景,就业现状。可以提前对目标行业做初步的了解,制作采访大纲,以提高沟通效率。

以上,就是本书的三个部分,快用起来吧!

写在最后

18岁之前,我们忙着迎合,忙着追求,忙着成为某个人,但人生的某一刻,我们意识到我们追求的东西太多,唯独丢了自己。

寻找喜欢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在“找自己”。

而这个过程中,最触动我的是:

当你做着无感的,讨厌的工作,即便其他都很好,你还是会觉得缺点什么。而当你找到喜欢的事情,就好像找回“缺失”了很久的拼图,那种快乐是难以言喻的。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找回那块,遗失了的“拼图”。

-END-

作者:王通

图源:Pexel

首发:壹点灵心理(yidianling0)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