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节日的忧愁

作者:安于一偶
节日的忧愁

家南那道河

每当春节来临之际,总会有些淡淡的哀愁。这种愁不是余光中的《乡愁》,却又近似《乡愁》,与春节有关,称为节愁。

节日的忧愁

蓓蕾在寒风中绽放

儿时过春节是在家乡渡过的。记得有人说过,有父母在叫老家,没有父母在叫家乡。每逢春节来临,倒计时过着每一天。每天做什么、干什么都有讲头。那时家里不很富裕,除了大家一起能共享的幸福年饭外,每个小孩能买到一挂“浏阳”100头鞭炮就很不错了。家庭好的能穿上一件新衣那就算不一般的过年。那时条件差,但幸福指数不低。不仅找不到“愁”字来,相反“明年过年买什么”的年味兴致与年俱增。

节日的忧愁

家东那座桥

求学时过春节肯定也是在家乡渡过的。没有结婚、没有工作,不回家哪里去?求学已使得自己较少在家里呆。又逢父亲因病去世,经济拮据所暴露出的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尽管考学的荣耀余兴未尽。但孩提时代浓浓的春节味道已很难找回。

工作之初过春节也是在家乡渡过的。刚刚步入社会,什么也不懂,迷茫的、傻傻的过着每一天。回到家里,已不再将你看成学生或懵懂的小孩。体弱多病的至亲母亲渴望着身体好转需要钱,家庭的方方面面需要钱。尽管自己需要语重心长,但哪里有?年龄还小尽管需要在老人面前撒娇,可在哪里撒?工作、生活,一个人独自、步履蹒跚地迈着一步又一步。更何况在春节,更多的是生活的复杂和无奈。春节由此变得索然无味、可有可无。

节日的忧愁

家东那座庙(来自《莱芜战役图说》图片)

结婚后之初过春节一半在家乡一半在工作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那个年龄,自然结婚生子。男人工作当第一,工作自然感觉忙。孩子小没人看,两人承担着当下难以承受的困苦。孩子一岁半送了托儿所,现在想起来心里仍是酸酸的。过节回家看老人,理所当然。孩子小天寒地冷受不了。春节在家乡和新家之间荡来荡去。春节味道尽管那时还浓,也感觉不到了。

工作踏实后过春节已经没有地域的局限。在工作生活自我感觉殷实、站起来开始环顾周围的时候,本来体弱多病的母亲一天不如一天。真心想在母亲身边感受母子之情、报答养育之恩的时候,母亲却离我们而去。没有父母的春节已经没有了地域的局限,不论是在过去的老家,还是现在的家乡,还是在另外的地方,尽管心理上还难以适应,既感受不到当孩子的春节味道,更感受不到感恩父母养育的春节味道。

节日的忧愁

村中那个胡同

而今过春节不仅没有了地域局限,而且在哪里都可以过春节。只要是有假放就是过春节;只要是仔细地认真地打扫卫生就是过春节;只要是在准备年货,尽管平时吃的就是年货,就是过春节;只要是有放鞭炮的,尽管放多了不环保,就是过春节;只要是孩子老婆在一起吃个饭就是过春节。

曾经的春节,曾经的滋味,曾经的期盼,曾经的一切一切,留在了记忆中。

那也许就是节愁吧!

(原载2015年2月18日新浪博客“节愁”,并入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乡愁若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