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由于在朝廷和各类朝廷官员意见不合,苏轼呢于是自求外放,我们知道北宋都城在东京开封府,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去杭州等于说是从西

作者:张轼奇

由于在朝廷和各类朝廷官员意见不合,苏轼呢于是自求外放,我们知道北宋都城在东京开封府,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去杭州等于说是从西往东走,去往杭州任职的路上,拜见了退休定居安徽阜阳的恩师欧阳修。欧阳修年过六旬,须发皆白,步履蹒跚,欧阳修他老人家一生也不容易,也曾遭受到攻击和辱骂,许多不可启齿的污蔑之辞扣在他头上,经历了在朝廷的种种风波,苏轼能深深的体会到恩师欧阳修的艰辛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两个大诗人,大文豪相聚一起,把酒言欢,非常开心,可谁知,这竟是他们生平见到的最后一面,第二年,欧阳修就病逝了,到了杭州之后,青苗法的实行,官府收税要钱不要米,导致米价变贱,农民根本无法偿清国家贷款,在官府催逼之下,只得付出加倍的利息向豪强富户借钱偿还官债,最后弄得倾家荡产。百姓是苦不堪言,苏轼呢也是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解决百姓疾苦,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诸城)任知州。

由于思念自己的弟弟,写出了千古流传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紧接着,苏轼又被调到了徐州,在徐州抗洪以及修建苏堤等,然后调到湖州任知州,可一场差点要了脑袋的牢狱之灾降临他的身上。那就是乌台诗案,由于苏轼的人品好,又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在牢房待了103天的苏轼,终于被释放了,苏轼被贬到了湖北黄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苏轼名义上是团练副使,一个并无实权的小官,实际上属于朝廷的监管人员,并不能随意离开。在这里苏轼的文学水平达到了高潮,或许只有经历过黑暗的人,才能懂得人生的艰辛和释放出万丈光芒,在这里,产生了豪放派的经典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在黄州城东一片荒芜的坡地,向官府申领了那块地,种地来养活家人度日,自此苏轼的东坡称号诞生了,以后的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苏东坡,苏轼没有架子,人们这样叫他,他也不会反感的,在黄州种地自力更生,生活过得很惬意,一天,他和朋友喝醉了酒,回家已是三更时分,回来的特别晚了,站在门口敲门,无人应答,隐约能听到家人熟睡的打鼾声,为了不惊扰孩子,他蜷缩在门口,听着江边的浪声,赋起诗来: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临江仙》

苏轼的豁达心胸和淡泊心态,让他的人生境界上升了一个台阶,他不会去责怪家人,而是以平常心面对,不刻意去争吵,还有一次他到黄州东南的沙湖看地,走着走着,突然下起了大雨,同行的朋友狼狈逃窜,只有苏轼临危不惧,在雨中淋雨,他认为雨一会就停了,而且淋雨淋出了高境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当他和朋友想欣赏风景,走着走着来到了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想起了古代三国的周瑜,诸葛亮和小乔等历史人物,感慨地写下了被誉为“古今绝唱”的经典词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黄州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逐渐转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如果一个人开始慢慢的怀念过去,就意味着他彻底的长大了,以及感受到生命的无常。

由于在朝廷和各类朝廷官员意见不合,苏轼呢于是自求外放,我们知道北宋都城在东京开封府,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去杭州等于说是从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