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县大队就凭手枪斧头,却想抢鬼子的大炮,能成功吗

作者:太赫兹李霆

引言:抗日战争期间,即便是八路军、新四军的主力部队,想要在战斗中缴获到日军的大炮,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是有一回,一支装备远不如野战部队的地方武装——县大队,靠着几支手枪外加十几把斧头,就想去抢鬼子的大炮。这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吗,他们能成功吗?

1938年,中共创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到1941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已经扩展到44个县,人口八百多万,正规部队8万多人。

华北的日本侵略军将冀中抗日根据地视为心头大患,组织了多次大规模扫荡;而八路军也针锋相对组织了反扫荡。经过激烈的扫荡与反扫荡斗争,冀中根据地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发展壮大了。

百团大战后,日军改变了策略,开始对冀中根据地采取所谓“蚕食”的手段。通过在根据地边缘地区修筑据点的办法,一点一点地压缩根据地区域,减小八路军的运动战回旋空间。

县大队就凭手枪斧头,却想抢鬼子的大炮,能成功吗

姜庄子村所在位置

1942年2月9日,日军把据点修到了文新县东南的姜庄子村(现为廊坊市文安县孙氏镇姜庄子村,文新县是抗战期间由文安、新镇两县合并而成,解放后改名文安县)。日本人在姜庄子村修据点,应该说眼光还是很毒辣的。姜庄子在文安城东南,是个半水半陆的交通要道。往北,是经文安洼通向大清河及苇塘的水上要道;往南,是基础相当巩固的根据地中心区。

如果日本鬼子长期占据姜庄子村,不仅会割断抗日武装的水陆两面的联系,还直接威胁到附近几十个已经巩固的村庄,甚至全县的抗日工作能不能坚持下去都是一个问题。

而且,尤为过分的是,日本鬼子还拉来了一门大炮(根据史料记载,型号为三八式野炮,最大射程8350m),架在据点里面。据点里的敌人,天天向周围的村子要求提供粮食、草料、民夫、甚至是"花姑娘"。稍有迟缓,鬼子就炮轰人家的村子。一时间,周围的村子是房倒屋塌,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乡亲们成群结队的向抗日政府请愿,要求共产党拔掉这个钉子,还老百姓平安。

县大队就凭手枪斧头,却想抢鬼子的大炮,能成功吗

博物馆中的日制三八式野炮

日军之所以敢把大炮摆到根据地的家门口,是因为鬼子获得了情报,知道这一带没有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只有少数所谓“土八路”,对他们够不成威胁。据点边上有100多名伪军配合作战,附近还有其他据点的鬼子掩护,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会过来增援。

应该说,鬼子得到的信息还是很准确的。当时文新县境内确实没有八路军大部队活动,只有县大队、区小队这样的地方武装,整个县大队不过四、五十号人;武器也十分简陋,全县一共就7把手枪,还不都能打响。难题摆在了文新县委面前。

一开始,县委打算通过坚壁清野的方法,把敌人挤走。为此,撤出了村里的老百姓,把粮食什么的也都隐蔽起来了。可是没想到,鬼子居然带来了大炮,威胁周围的村子给他们送给养。必须在日军立足未稳之前,拔掉这个据点。否则,一旦鬼子站稳脚跟,对根据地的威胁就太大了。

显然,以县大队的情况,不能强攻,只能智取。声东击西、围魏救赵似乎是个好计策。2月12日(农历腊月27)夜晚,县大队大队长储国恩带领17名战士,奇袭文安城。18位同志分成三组,第一组去抓伪县长,第二组去砸监狱救同志,第三组由储国恩亲自带领,解决把守城东北岗楼的伪军,保护撤退路线。

那一晚,18位勇士将文安城闹得天翻地覆。虽然没能抓到伪县长,但也击毙了伪大队长,俘虏了30多名伪军,解救出了40多位关在牢里的同志。清晨时分,他们带着俘虏和解救出来的同志,化装成所谓“讨伐队”,机智地混过了封锁线上的岗楼,平安地返回了根据地。

文安城里面整出这么大的动静,按理说应该抽调兵力回来,加强防备才是。可是驻扎在姜庄子村的鬼子却丝毫没有撤走的意思,还在继续修碉堡、挖大沟、垒高墙。看来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和鬼子硬碰硬地干了。

县委利用鬼子修据点,派人伪装成劳工作了侦察。另外又动员了一批群众返回村里,并且在姜庄子村组织了两面政权。经过一番努力,总算大致上搞清楚了敌人的情况。

县大队就凭手枪斧头,却想抢鬼子的大炮,能成功吗

影视作品中的日军据点

伪军100余人,在村西头独住一个大院。鬼子二十多人,在村东头住一家四合院,其中正房五间,倒座四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院子四角修起了岗楼,门洞朝南。所有的鬼子兵都在五间正房里睡觉,只有指挥官富藤和他的文书,单住两间西厢房,算作指挥部,东厢房和倒座房,是军需仓库。那门大炮平时也放在倒座房的过道中。除了炮,鬼子的武器还有两挺歪把子机枪、两个掷弹筒、二十多支步枪,另外还有四条狼狗。

两挺机枪一般架在东屋的一个大柜子上,两个掷弹筒放在西屋,20来支步枪都分挂在中堂外间。在大院南面十几米处,还有三间房是厨房,白天有日本伙夫做饭,晚上把门一锁,人回大院睡觉。

日本人知道八路军夜袭厉害,天不黑就打发走民夫,关上了大门。房子四周挂着煤油灯、两尺多远放一个,把周围照得透亮。狼狗也放出来巡逻,狗的听觉很灵敏,不要说接近这座房子,就是从村边经过狗都会叫。

白天呢,房上房下都有岗哨,其他的鬼子还尽往街上窜,预先潜伏下来的队伍很难掩护住。做工的民夫一交头接耳,鬼子就多心。混在民夫里面吧,枪又不好带在身边。

下午四点钟收工以后,鬼子到南大门外新盖的厨房里去洗澡。这倒是个空子。可是民夫用大水瓮烧热水以后,鬼子就把民夫赶走了。在这里下手,也不方便。

县大队正想进一步了解鬼子每天活动的规律,确定下手的时机;这时,鬼子通过维持会,要求村里提供两个“仆役”伺候他们。组织上抓住机会,选择了两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打入据点。这两个孩子一开始听说要去据点伺候鬼子,都表示“宁死不当亡国奴”。后来对他们说是利用这个身份去侦察敌人情况,他俩马上表示坚决完成任务。

接着又给他俩作了详细布置,嘱咐他俩去据点后要“勤快”,先讨好敌人获得信任,要做到早去晚归。借扫地,打水的机会多接近鬼子,看鬼子什么时候睡觉,各房间的位置,各屋睡多少人,头朝哪边睡,看清早晨和晚上各屋的人数有没有变化……

鬼子一见到这两个孩子,先拿出很多好吃的给他们。然后开始套他们的话,问维持会里面谁暗地和八路军有联系,民夫里面谁是共产党等等。两个孩子事先早有准备,回答得十分得体,没有流露出任何破绽。

鬼子指挥官似乎对他们的答复不太满意,突然对狼狗大叫了一声。狼狗得到主人的指令,一下子就扑倒了这两个孩子,接着张开大嘴就咬。两个孩子一下子吓坏了,浑身上下直哆嗦。这时鬼子指挥官却突然得意地哈哈大笑起来,冲着狼狗喊了声:“扣马!扣马!”狼狗听到这句命令,马上乖乖地跑回去了。

两个孩子因此学了一手,以后再见到狼狗,一对它们喊:“扣马!”狼狗就乖乖地摇尾巴老实下来了。

县大队就凭手枪斧头,却想抢鬼子的大炮,能成功吗

日本军犬

通过进一步的侦察,又了解到一些新的情况。白天岗楼里有四个哨兵,夜间只有一个。每天早晨天一亮,鬼子指挥官总是先上房,在房顶上向四处观察一番,认为平安无事了就下房。他下了房,再过一分钟,大门就开了。开门的人是鬼子伙夫,他在天津做过买卖,会说几句中国话,一向不带武器。伙夫开了大门,就到门外新盖的厨房里去做早饭。开门后,其他日本兵要继续睡一会儿,才会陆续起床,空着手出来刷牙、洗脸。同时,工头和在伙房干活的民夫,要在开门以前赶到伺候。

经过对各方面情报的综合分析,夜袭敌人,找不到空子可钻;倒是白天刚开门的那段时间,是个好机会。县大队决定利用鬼子伙夫开门、敌人还在睡觉的这个空子,事先设好伏兵,突然闯进门去,打敌人个措手不及,迅速歼灭敌人。

驻扎在村子西头的伪军,怎么对付呢?以县大队的实力,显然不能鬼子伪军同时打。如果先打伪军,势必打草惊蛇,而且日军一定会去救援的。伪军和鬼子不是一条心的,不会真替日本人卖命。县大队决定在伪军驻地的对面唐王坟布置一个班,再放一门木头做的假炮。战斗一打响,就派人到伪军门口喊话,冒充八路军大部队去吓唬他们。

县大队就凭手枪斧头,却想抢鬼子的大炮,能成功吗

现在的文安县唐王坟

白天去突袭鬼子据点,显然不方便带长枪,可是县大队东挪西借,才凑到五把手枪。此时,姜庄子村据点已经开始修封锁沟了。封锁沟一旦挖好,偷袭的难度就更大了。不能再等待了,必须立刻采取行动。手枪不够,就带上斧头。遇到敌人盘问,就说是干木匠活用的。行动时间定在了2月24日清晨(农历正月初十)。

2月23日上午,在离姜庄子村不远的牛三王村,县大队和区小队秘密集结起来了。储国恩挑选了二十个人组成突击队,分成三个组。第一组七个人,配两把手枪、七把斧头外加手榴弹,去砍正房东套间的鬼子;第二组也是七个人,配两把手枪、七把斧头外加手榴弹,去砍正房西套间的鬼子。每组又各分成两个小组,第一小组四个人负责砍里间的鬼子,第二小组三个人负责砍外间的鬼子。

第三小组七个人,由储国恩拿着自己的手枪,带领两个人对付西厢房的鬼子指挥官和文书。另外四个战士负责抱枪,特别是那两挺机枪;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只要把枪抢出来,就算他们完成任务了。

据点四周布置了四个神枪手,专打哨兵。另外安排了两位同志,对付门外厨房做饭的鬼子伙夫。县大队主力由副大队长率领,在外围负责接应支援。

储国恩嘱咐大家,冲进屋里后不能乱砍,要“对号入座”。分在东头从最东头那个砍起,砍完一个向西挪一个;分在西头从最西头那个砍起,砍完一个向东挪一个;分在中间的先砍最中间的,然后再砍两边的,绝不能漏掉一个。

另外,使用斧头要用巧劲,不能用蛮劲,砍脑袋要象削菜瓜那样,贴着边连削带砍,砍进一寸多深就可以了,万不可一下子把斧头全砸进脑壳去,那样一旦卡住斧子拔不出来,就要误事。

县大队就凭手枪斧头,却想抢鬼子的大炮,能成功吗

老照片里的木匠和斧头

这一天午夜12点,队伍出发了。刚出发没多久,就刮起了东北风。风越刮越大,卷起了地面的尘土,几乎对面看不见人。这真是天亡鬼子,风声掩盖了部队行军发出的声响。直到进了姜庄子村,日本人的狼狗也没有叫。

村干部带着突击队先隐蔽在一处院子里休息,此处离鬼子据点大约有两三百米。储国恩让大家先睡一觉,可是谁也睡不着。天快亮的时候,村干部出门观察鬼子据点的动静。很快,消息传来,据点的大门开了。

储国恩马上带领突击队,奔向了据点。按原计划,为了不引起鬼子哨兵的怀疑,战士们应该假装是去据点做工的民夫,不紧不慢的走过去。可是经过一夜的等待,突击队早已按捺不住,如同离弦之箭,冲向了据点大门。说来也怪,岗楼上居然没有鬼子的哨兵。

鬼子伙夫正站在大门附近,看见一群人拿着斧头冲了过来,知道情况不秒。他大喊一声后,扭头就跑。突击队没有管他,迅速冲进院子里,按照事先的分工杀鬼子去了。鬼子的狼狗一看有人冲进来,正要叫嚷。对它们一喊“扣马”,立刻就老实下来了。

第一组行动十分敏捷,躺在被窝里的鬼子,有的还在做梦,脑袋便开了花;有的刚迷迷愣愣睁眼,便劈面挨了一斧子;有的惊醒一看,飞来了手持板斧的天兵天将,吓得把被子一拉蒙上了头,眨眼工夫也完蛋了;只有一个坐起来,但一斧子也把他给报销了。东屋的十几个鬼子,不到5分钟就全部干掉了,两挺机枪也拿到了。

第二组却出现了意外,原来鬼子哨兵见天已经亮了,又冻得够呛,私自离开岗楼坐到西屋里烤火。第二组组长冲在最前面,一进西屋就撞上了那个鬼子哨兵。组长先打了一枪,没想到是臭子;还没来得及打出第二枪,就中枪牺牲了。第二组剩下的战士,也被堵在了门外,形势十分危急。

储国恩此时正站在南屋的屋角,观察着西厢房的动静。只见一个脑袋从窗口里冒了出来,向外窥探。储国恩抬手就是一枪,这人一个倒栽,不见了。后来得知干掉的是鬼子文书。

这时西屋的鬼子已经开始向外打枪了,储国恩马上指挥一个战士,用刚缴获的机枪向敌人扫射。就在架机枪这会,鬼子指挥官窜到了西厢房门口,把门推开一条缝,伸出了手枪想射击。储国恩眼明手快,一枪打在了他手背上,手枪叭的一声落在了门外。紧接着,一个战士端着刚缴获的步枪冲进了西厢房,一枪结果了他。

这个时候,机枪也响了。在机枪的掩护下,第二组的战士冲了进去。除了四个鬼子踢开后墙上的假窗户,光着屁股逃走了外,剩下的敌人都被斧头手榴弹解决了。整个战斗半个多小时就结束了。

因为大风,在外围的县大队主力没有听到枪声(附近据点里的鬼子也没听到),在战斗中没能赶过来支援。可是姜庄子村的老百姓和外村过来修据点的民夫,战斗一打响后,就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参加了战斗。村民们一边呐喊,一边帮助抓捕那些漏网的鬼子。那个一开始跑掉的鬼子伙夫,就是这样被抓到的。战斗结束后,乡亲们又帮忙搬战利品。鬼子的那门大炮真沉啊,前面三头毛驴拉,后面二十多个小伙子推,才把它运走了。

村西边的伪军果然如战前所料,缩在据点里面没有任何反应。直到县大队和老百姓烧了据点,带着战利品扬长而去后,才向天放了几排枪,算是送行吧。不过这伙伪军的麻烦才刚刚开始,光着屁股逃出去的那四个鬼子,在县大队撤退后,溜到了伪军的据点里。

伪军指挥官知道,这四个鬼子肯定会告状说自己见死不救,但又不方便在据点里直接动手。于是派了几个亲信,说是护送他们去附近的日军据点,打算在路上干掉这四个鬼子。没想到动手的时候,出了岔子,跑掉了一个鬼子。这个跑掉的鬼子估计也受了伤,跑到日军的据点里没多久,也断了气。

算上被伪军干掉的这四个鬼子,这场战斗一共歼敌25人,缴获三八式野炮1门、轻机枪2挺、步枪20多支、手枪1支,还有弹药粮食等物资。县大队只牺牲了一人。

这场战斗,后来被称作姜庄子斧头战,在冀中地区影响很大。此战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受到了上级表扬,晋察冀军区、朱德总司令还给予了通令嘉奖,还刊登在了《冀中导报》、《晋察冀日报》、《延安日报》上。

后记:驻姜庄子村的伪军,战后遭到日军的严厉清洗。包括伪军指挥官在内的一批人被枪毙,剩下的据说也送到东北干苦力去了。伪军内部顿时人人自危,姜庄子村周围的一些据点也撤掉了。

据点里的那四条狼狗,后来的遭遇史料里面没有明确记载,最大的可能应该是被老百姓打了牙祭。

被打死的日军指挥官富藤,可能在鬼子中有点名气。战后,日军在姜庄子村搞了个所谓“祭奠台”,经常有鬼子兵跑去悼念。当地民兵掌握规律后,故意把祭奠台拆的七零八落,然后在周围布上地雷。下次鬼子再来祭奠,看到祭奠台被毁,连忙重修。结果一下子引爆了地雷,炸死了十几个人。从此再也不敢来这里骚扰了。

县大队就凭手枪斧头,却想抢鬼子的大炮,能成功吗

储国恩(中)抗战时期

储国恩后来曾担任过解放军团长,解放后,转业到司法系统工作,历任石家庄警察大队、公安大队副政委、党委书记,省第一、五劳改队队长,第七劳改队党委书记,省第一监狱狱长、党委书记,河北省公安厅顾问等职务。1991年3月去世,享年83岁。

参考文献

河北人民出版社编. 河北革命回忆录 第1辑[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0.08.

本社编. 从延安到冀中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三十年[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58.01.

王念基,张辉主编. 抗日斗争史资料选编 下[M]. 1987.12.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