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时期的乞丐,每到春节时期都要使用三招“讨钱术”,尤其是第三招,往往都会令自己收入颇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中,究竟哪一个节日最令民众重视?答案非常统一,正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春节的由来,起源于一个关于“年兽”的传说。相传“年兽”是一种可怕的怪兽,它专吃活人,却十分怕巨大声响,故此,人们才会以燃放鞭炮的方式驱逐年兽,以此度过春节。当然,从理性角度来看,春节的出现,也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是人们辞旧迎新的重要标志,更是人们对生活期盼的重要节点,展示了人们内心的热情。
春节是团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卸下肩膀上的担子,好好地过上一个团圆年。无论是会亲访友还是大吃特吃,都让年味儿充斥在空气中。可“几家欢喜几家愁”,在街头冻饿的乞丐们,却始终无法与亲人相会,更没有可以大快朵颐的鱼肉,反而会因为过年而变得食物短缺。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想尽办法寻找残羹剩饭,度过饥寒交迫的日子。乞丐们在春节时向商家讨钱的办法有哪些?下面我们就来谈谈:
乞丐们的第一种讨钱方式就是养黄牛。什么是黄牛?黄牛就是农户家中最普通的田园牛,而乞丐们所扮演的对象正是黄牛。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农民几乎都以种地为生,故此而言,身强力壮的黄牛也便成为了重要的生产及交通工具,更成为了古代人心目中的“财神”。
乞丐们为了能够博得商家的同情,往往都会由二人进行配合。一人以麻袋扣在头上,将袋口两角捆扎成束,以此充当牛角。扮演黄牛的乞丐由另一位配合者牵引,在商家门口前来回徘徊,牵牛者高声喊“黄牛到,生意好,先生老板赚元宝……”,每喊喝完毕之后,扮演黄牛的乞丐便会学着黄牛的叫声“呜呜”大喊,直到商户掏出钱来方才作罢。如果商户执意不给钱,他们便会表演到黄昏,尽显穷酸苦痛之状,用以招来老板的同情之心。
乞丐们的第二种讨钱方式就是表演摇钱树。在民间传说之中,富商所积攒的钱财都不是赚来的,而是由“摇钱树”和“聚宝盆”变来的,故此,古人在形容富人之时,往往称其为拥有“摇钱树”。摇钱树是一种能够生钱的大树,只要随手晃一晃树枝,便能洒下万贯钱财。在南方的泉州地区,乞丐们会在年关时表演“摇钱树”的节目。表演的乞丐们三五成群结成一队,提一串带叶的树枝,上用红线结四五串铜钱,一旦用力摇晃,树身便能清脆作响,如此一来,乞丐们便可以挨家挨户地行乞了。
在乞丐们行乞时,都会擎着摇钱树唱道:“摇钱树,钱树摇得直,红旒伞,金交椅!钱树摇得响,剩钱剩银可买田!一摇兴旺,二摇发财,三摇双生贵子,四摇四代两公卿,五摇五男二女,六摇六国苏丞相,七摇七子八婿,八摇八仙朝国老,九摇遥九尚书,十摇十子十媳妇——恭喜发财啊!”此番喊话完毕,主人家便早已经眉开眼笑,纷纷掏出钱来打赏。
乞丐们的第三种讨钱方式就是表演舞狮子。舞狮子是大陆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尤其是广东地区,更是舞狮子的发源地。乞丐们为了能够填饱肚子,也对舞狮子颇有研究,他们甚至不惜损伤身体,练就一些专业舞狮者不敢练习的危险动作,以此来糊口。每到年节的时候,舞狮子的乞丐们都会扮上一身行头,并在商户门口家进行表演。一般来说,舞狮子表演十分精彩,尤其是一些惊险动作,不是令人拍案称奇,所以,主人也会因此赚足面子,自然而然地,赏金也会高出许多。
相比于古代,现代社会的舞狮子表演俨然成为了一种艺术,而以往舞狮子的乞丐们,在新社会也都变成了艺术家,不再是被社会边缘化的阶层。由此可见,新社会是开明和先进的,旧社会把人变成鬼,而新社会却能把鬼变成人。
参考资料:《中国丐帮》 雷方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