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期的乞丐,每到春節時期都要使用三招“讨錢術”,尤其是第三招,往往都會令自己收入頗豐。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中,究竟哪一個節日最令群眾重視?答案非常統一,正是一年一度的春節。春節的由來,起源于一個關于“年獸”的傳說。相傳“年獸”是一種可怕的怪獸,它專吃活人,卻十分怕巨大聲響,故此,人們才會以燃放鞭炮的方式驅逐年獸,以此度過春節。當然,從理性角度來看,春節的出現,也意味着新一年的開始,是人們辭舊迎新的重要标志,更是人們對生活期盼的重要節點,展示了人們内心的熱情。
春節是團圓的日子,家家戶戶都要卸下肩膀上的擔子,好好地過上一個團圓年。無論是會親訪友還是大吃特吃,都讓年味兒充斥在空氣中。可“幾家歡喜幾家愁”,在街頭凍餓的乞丐們,卻始終無法與親人相會,更沒有可以大快朵頤的魚肉,反而會因為過年而變得食物短缺。無奈之下,他們隻能想盡辦法尋找殘羹剩飯,度過饑寒交迫的日子。乞丐們在春節時向商家讨錢的辦法有哪些?下面我們就來談談:
乞丐們的第一種讨錢方式就是養黃牛。什麼是黃牛?黃牛就是農戶家中最普通的田園牛,而乞丐們所扮演的對象正是黃牛。古代社會生産力低下,農民幾乎都以種地為生,故此而言,身強力壯的黃牛也便成為了重要的生産及交通工具,更成為了古代人心目中的“财神”。
乞丐們為了能夠博得商家的同情,往往都會由二人進行配合。一人以麻袋扣在頭上,将袋口兩角捆紮成束,以此充當牛角。扮演黃牛的乞丐由另一位配合者牽引,在商家門口前來回徘徊,牽牛者高聲喊“黃牛到,生意好,先生老闆賺元寶……”,每喊喝完畢之後,扮演黃牛的乞丐便會學着黃牛的叫聲“嗚嗚”大喊,直到商戶掏出錢來方才作罷。如果商戶執意不給錢,他們便會表演到黃昏,盡顯窮酸苦痛之狀,用以招來老闆的同情之心。
乞丐們的第二種讨錢方式就是表演搖錢樹。在民間傳說之中,富商所積攢的錢财都不是賺來的,而是由“搖錢樹”和“聚寶盆”變來的,故此,古人在形容富人之時,往往稱其為擁有“搖錢樹”。搖錢樹是一種能夠生錢的大樹,隻要随手晃一晃樹枝,便能灑下萬貫錢财。在南方的泉州地區,乞丐們會在年關時表演“搖錢樹”的節目。表演的乞丐們三五成群結成一隊,提一串帶葉的樹枝,上用紅線結四五串銅錢,一旦用力搖晃,樹身便能清脆作響,如此一來,乞丐們便可以挨家挨戶地行乞了。
在乞丐們行乞時,都會擎着搖錢樹唱道:“搖錢樹,錢樹搖得直,紅旒傘,金交椅!錢樹搖得響,剩錢剩銀可買田!一搖興旺,二搖發财,三搖雙生貴子,四搖四代兩公卿,五搖五男二女,六搖六國蘇丞相,七搖七子八婿,八搖八仙朝國老,九搖遙九尚書,十搖十子十媳婦——恭喜發财啊!”此番喊話完畢,主人家便早已經眉開眼笑,紛紛掏出錢來打賞。
乞丐們的第三種讨錢方式就是表演舞獅子。舞獅子是大陸民間傳統藝術形式之一,尤其是廣東地區,更是舞獅子的發源地。乞丐們為了能夠填飽肚子,也對舞獅子頗有研究,他們甚至不惜損傷身體,練就一些專業舞獅者不敢練習的危險動作,以此來糊口。每到年節的時候,舞獅子的乞丐們都會扮上一身行頭,并在商戶門口家進行表演。一般來說,舞獅子表演十分精彩,尤其是一些驚險動作,不是令人拍案稱奇,是以,主人也會是以賺足面子,自然而然地,賞金也會高出許多。
相比于古代,現代社會的舞獅子表演俨然成為了一種藝術,而以往舞獅子的乞丐們,在新社會也都變成了藝術家,不再是被社會邊緣化的階層。由此可見,新社會是開明和先進的,舊社會把人變成鬼,而新社會卻能把鬼變成人。
參考資料:《中國丐幫》 雷方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