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宝莱坞电影,如何从“一言不合就跳舞”到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

宝莱坞电影,如何从“一言不合就跳舞”到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

|《燕市商业评论》,金美|作者

近年来,印度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9年GDP增长率将升至7.3%,2020年将升至7.5%。印度经济结构的改善、内需的强劲增长、外资的强劲增长以及中产阶级和年轻消费者的快速增长,为各行各业创造了新的机遇。许多中国公司也在测试印度市场。

对应资本的引入,正是印度电影的"出柜",毫无疑问,印度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历届印度宝莱坞电影制作粗暴、荒诞,"一言不发地跳舞"和"挂着不思索",具有单一而风格化的风格。还有一张光滑的嘴:"中国电影新闻发布会,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印度电影唱歌跳舞。然而,多年来,宝莱坞一直以高质量的电影稳定下来,出国越来越频繁,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印度风。

宝莱坞电影,如何从“一言不合就跳舞”到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

"神秘巨星"的海报。

中国从来都不是印度电影的温床,但令人惊讶的是,近年来,通过市场测试,中国人对印度电影的兴趣一直在上升。摔跤!《爸爸》最终以12.99亿元的票房收入位居2017年中国票房榜首位,是当年收视率最高的外语片。

2018年是印度推出10部印度电影的一年,仅次于好莱坞。《小萝莉的猴叔》在中国的票房约为3亿元,而《神秘巨星》的票房收入为7.5亿元,几乎是印度国内票房的10倍。印度电影究竟做了什么来实现这样的飞跃?

<h2>宝莱坞电影《诞生》和《繁荣》</h2>

宝莱坞是1995年在印度孟买成立的电影基地,是印度电影业向海外市场出口的主要品牌。虽然宝莱坞并不代表所有印度电影,但它拥有庞大的观众群和最高的收视率。将宝莱坞与"印度名片"相提并论并不为过。随着宝莱坞的不断发展,印度电影受到了关注和关注。印度每年制作一千多部电影,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宝莱坞电影的全球观众比好莱坞还多。

印度电影始于19世纪末,1896年,世界上第一位电影制片人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将他们的电影《工厂门》和《火车进城》带到了被称为"宝莱坞"的孟买。然后,被称为"印度电影之父"的Jamraj Flamji Madden创立了Elphinstein Films,该公司当时几乎垄断了印度的短片制作和制作。这些短片主要反映了印度人民的日常生活、自然风光等,但也出现了具有印度歌舞舞台剧和童话故事特色的画面。

在电影《哈里什·钱德拉国王》(King Harish Chandra)大获成功后,嗅觉资本的孟买资本家开始投资电影。在资本的翅膀下,印度故事片的制作逐年增加。1920年后,印度电影业逐渐形成了以印地语为主的孟买、以孟加拉国为基地的加尔各答和以泰国为基地的马德拉斯三大制作中心。

1947年,随着印度的独立,印度电影业迎来了新的发展。1948年,电影《昌乔雷卡》中穿插着华丽的歌舞场景,从此开启了印度电影《歌舞》的时代。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波歌舞表演,其中一些赢得了国际奖项。20世纪60年代,电影业陷入低迷,1980年代,印度政府成立了电影发展局,在政府资金雄厚的情况下,新老导演共同努力为印度电影造势,而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的国家则开始进口印度歌舞表演。

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印度电影已经形成了非常鲜明的文化特征,长期以来,"三三三"几乎成了印度电影的定制。"三、三、三"的意思是三个小时(如果影片太短,观众会觉得"不值得"),三首歌三支舞。此时的印度电影,尽管有一定的热潮,但远非宝莱坞今天所取得的成就,而今天的宝莱坞电影是归零的产物。

1992年,印度政府终止了对进口电影的限制,"好莱坞"电影涌入印度电影市场,挫败了印度电影的发展。但很快,逆境中的印度电影找到了根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国外学习电影回国后,年轻导演开始摒弃歌舞的形式,将目光转向现实生活。此后,印度新片开始挖掘和发现印度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同时借鉴好莱坞的制作技术,融入印度独特的民族、宗教等文化,形成了"马萨拉""宝莱坞电影"。

据政府称,1999年至2000年间,印度电影的总利润几乎翻了一番。到2001年,印度电影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宝莱坞2002年的全球营业额为13亿美元,虽然这只是好莱坞510亿美元数字的一小部分,但在好莱坞席卷全球的电影业中生存并不容易。

近年来,宝莱坞电影也频繁出现在美国影院,甚至超过了国内的成就。2006年,当电影《永不说再见》首映,在短短一个半月内赚了328万美元时,宝莱坞在国际上挖掘了自己的市场。据印度统计,外国电影在美国电影市场,印度电影无疑是第一位的。

宝莱坞电影,如何从“一言不合就跳舞”到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

"三个愚蠢的宝莱坞"海报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无疑是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耀眼的明星,凭借八个奖项来展示印度电影的魅力,印度电影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电影《三傻宝莱坞》的票房收入占其2009年海外票房的一半,并在2010年进入了北美票房前10名,向世界市场颁发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在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道路上,国产电影一直渴望尝试,在进口电影票房和口碑博弈中稍好一些,但海外市场的成功却很少见,宝莱坞是怎么做到的呢?

<h2>"神影"崛起国家推广</h2>

影视产业的发展和兴起大多是讲制度,确实因为产品的特殊性,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制度因素可能比其他产业更密切相关。毫无疑问,印度电影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要归功于印度政府的政策支持。一旦韩国媒体崛起,迅速席卷国内的"韩风"离不开政府鼓吹的发力。宽松活跃的政治政策环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独立后,印度基本上接受了殖民时期相对自由的电影标准体系。自1949年以来,印度政府通过不断修订《电影法》,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电影分级制度。除《电影法》外,印度电影业还受到其他看似复杂的法律法规的约束,但印度电影的制作和放映通常是免费的。

宝莱坞的成功也是1990年代中期印度经济自由化的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印度政府高度重视影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国家软实力,对影视产业实行更加宽松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无论是国产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还是引进外国电影, 或投资、分配、人员培训等。

2014年,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发起了"印度制造"运动,以促进电影业的持续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并使印度成为世界领先的电影目的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印度政府已将电影业的外国投资配额提高到100%,简化了国内外电影制片人在印度制作电影所需的程序,使印度成为电影制作的热门地点。

此外,印度政府非常重视举办各种国际电影节每年举办十多次的电影节,以及众多国内电影节。该电影节为印度电影的出口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扩大了印度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h2>为什么"上帝的电影"如此神圣?</h2>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总部位于孟买的印地语电影业逐渐开始发展"宝莱坞"的称号,在国际市场上继续与好莱坞商会抗争。凭借印度侨民、宗教习俗、价值观和语言文化等优势,再加上印度政府文化外交的推动,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宝莱坞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海外影响力。英语世界的媒体和学术界在孟买的电影业中使用了非正式的术语"宝莱坞"来指代该行业,强调其全球性质,类似于好莱坞。

产业链主要包括产品生产、分销、销售和再开发几个主要环节,而产业链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核心竞争力还是电影本身。宝莱坞在故事情节上投入了更多的制作成本,并努力工作。通过翻拍、合拍、留学、学习西方模式等方式吸引全球关注。这种自给自足的"印度工业风",已成为全球化浪潮中独树一帜的武器。

2002年1月,由迪士尼前创意总监威拉德·卡罗尔(Willard Carroll)执导的《金盏花》(The Calendula)正式上映,标志着好莱坞和宝莱坞之间的首次成功合作。在印度电影发展的高峰期,印度新闻信息部长与一些宝莱坞和电视娱乐巨头一起,亲自率领印度政府年度政府代表团到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进行游说,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如哥伦比亚、派拉蒙、华纳等电影制作集团。 吸引外国投资进入印度的电影和娱乐业。

从2003年到2008年的五年间,宝莱坞开始向商业电影转型,以乔普拉的获奖电影《Vogue》为例,中国的联想和世界知名的体育品牌锐步都在电影中进行隐形广告,在上映前已经收回了一半的制作成本。此外,宝莱坞通过积极改编好莱坞电影获得了电影制作经验。2008年,《未知的死亡》改编自好莱坞电影《记忆碎片》。

宝莱坞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才从默默无闻到成名。对于印度电影业来说,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十年,拥有近100家制片厂,13,000家电影院,500多家电影杂志和30多万名电影工作者,每年制作近1,500部电影。根据印度中央电影认证委员会的年度报告,2016年印度电影业以各种语言制作了1,600多部电影,约为中国的2-3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他们通过高产量降低制作成本,并用印度电影充斥市场。

明星无疑是宝莱坞向好莱坞学习的法宝。在摔跤!在爸爸之前,已经有相当多的观众对阿米尔汗了如指掌。他曾出演或制作过《印度的过去》、《巴萨蒂的颜色》、《未知的死亡》和《我的上帝》等电影,这些电影在印度电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在八岁时出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后来成为印度童星。可以说,如今绝大多数印度影迷都在看米叔叔的电影长大变老。他被誉为宝莱坞的"全能之王",曾多次出演、编剧、配乐、演唱、导演、制作和带领印度电影获得奥斯卡奖。

宝莱坞电影,如何从“一言不合就跳舞”到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

阿米尔·汗是一位高度敬业的电影制作人,拍摄《摔跤吧!在《爸爸》中,阿米尔汗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从一个大胖子训练成一个肌肉发达的男人,以满足角色的性格要求。为了做好"摔跤!爸爸在男性19岁、29岁、55岁三个年龄组的身体变化中,阿米尔汗首先长了28公斤,把自己吃成肚子里的中年"胖爸爸",并在健身房里花了5个月的时间出汗,减掉了25公斤的脂肪,锻炼了8个腹肌,身体调试到了职业摔跤手的状态。谁能与国内演员匹敌?这种疯狂也揭示了印度电影业的精心制作的氛围。

类型膜的成熟和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电影产业繁荣的基础,而类型膜的发展是电影走向产业化的重要途径。类型电影是根据不同题材或风格的要求对电影类型,是根据以往经验的总结,结合观众的审美需求来发展的。它让电影市场依赖个别导演,有一个没有高原问题的高峰,形成了"工业过程"和"工业产品"的质量保证。

宝莱坞类型的电影是为了向好莱坞学习而拍摄的,但仅靠了解好莱坞,他们无法制作出独特的宝莱坞。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出现帮助了宝莱坞电影的兴起。基于好莱坞商业技能的结合关注人们的生计是宝莱坞崛起的关键。情歌和舞被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尖锐对抗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全球传统与现代性,性别不平等和宗教矛盾共鸣的话题。这部电影不仅提高了形式,而且在意识形态内容上经受住了考验。

摒弃当年的粗陋,印度开始了全国性的"产品升级"。随着印度电影市场的日益成熟和巨星和编剧的加入,再加上富有的影视制作公司和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共同创造了《摔跤吧!爸爸"的《起跑线》等现象级主题电影,引出了一声响。题材百禁忌,大胆面对那些尖锐的社会问题,在心中同时,宝莱坞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宝莱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借鉴了好莱坞的制作体系和结构。但现在获胜的不仅仅是电影本身,票房上下起伏、正在路上的好莱坞大片仍然保持稳定。数据分析曾经显示,好莱坞电影的最终收入中只有30%来自票房,其余70%来自衍生品,包括玩具、游戏、付费电视、光盘发行等。变形金刚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IP,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流行,但它的受欢迎程度几乎不是基于卡通或可以变形的移动玩具。

没有多渠道营收就没有电影利润,电影开始具有很多商业特色,成为后片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的根本。2007年,印度电影《爱》中的音乐、优美的舞蹈和美丽的服装成为流行元素。视听产品、服装、健身、舞蹈训练...这些都是印度电影创造的衍生价值。与此同时,在Netflix的帮助下,170万印度移民使这部印度电影成为一部长尾。

<h2>宝莱坞的全球"霸道"方式</h2>

宝莱坞电影,如何从“一言不合就跳舞”到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

地球上的星星

全民都是"水军",大规模的印度人开始了印度电影刷牙行动,并因此传播到世界各地。地球上的星星,三个愚蠢的宝莱坞和摔跤!包括《爸爸》在内的许多"神片",在豆瓣网站上拿下了惊人的9分,而这种现象始于大量印度观众在互联网上对IMDB疯狂刷牙的家电影评分。从《星辰奇缘》中,印度热情的观众发现了IMDB这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网络窗口,而由于互联网电影收视率遵循一票的简单规则,近年来印度观众成为IMDB上的现象级"水军"。

在印度,本土电影占印度电影线的很大一部分,低票价使印度人习惯于观看电影。同时,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移民国家,使得宝莱坞成为全世界忠实的观众,约占宝莱坞电影观众的一半,因此宝莱坞电影在稳定当地市场的同时似乎拥有大规模基地,可以拓展国外市场。宝莱坞甚至开始改变其优先考虑国内市场的战略,大踏步进入海外市场。

仅凭这一点当然不能使印度电影成为世界控制。印度国际化的亮点之一是印度国际电影节,该电影节始于1952年,新世纪后在海外颁发奖项。2000年,被称为宝莱坞奥斯卡奖的印度国际电影学院奖在海外颁发,奖项在印度境外举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新加坡和英国第四大城市谢菲尔德主办了颁奖典礼。这不仅提升了宝莱坞电影的国际知名度,也为印度电影进入海外市场提供了渠道。

回顾印度电影的品牌营销路径,对知名度、口碑和忠诚度的认可,以及他们的电影所获得的国际奖项是分不开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将把全球注意力集中在电影的国家,为电影制片厂、国家等带来一系列有形或无形的回报。印度电影获得的奥斯卡提名远远超过中国电影。

《青春无敌》创下多项票房纪录,《三傻宝莱坞》全球票房超过1亿美元,是该奖项对品牌的最好证明。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数据,奥斯卡提名电影将额外获得100万美元,最佳影片在美国至少增加200万美元,在全球至少增加12亿美元。

宝莱坞电影,如何从“一言不合就跳舞”到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得益于《贫民窟百万富翁》的国际影响力,印度电影在高端商业电影中取得了巨大成就。2009年,印度电影制片人朴槿槿(Park Jacqa Chopra)赢得了亚洲电影大奖的票房奖,该奖项将公众对印度电影票房的未来寄予了期待。

印度的地理和文化优势被印度电影公司利用,技术、创意品牌和渠道被整合到大型电影公司中,使印度电影业更有实力地进入全球市场。他们通过大幅增加产量来削减制作成本,印度故事片,商业广告和艺术电影开始从世界市场上涌现出来。宝莱坞还采用高科技手段,通过数字渠道全天候向全球近100个国家播放宝莱坞电影,真正实现了世界市场的广泛份额。

<h2>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是太高还是太低?</h2>

作为另一个主要的电影产业,香港的电影在197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奇迹般地繁荣起来。高度类型化、商业化、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以及创意人才的涌现和连续多年的创作活力,为它赢得了"东方好莱坞"的美誉,甚至一度将电影的总产值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但到了1993年,台湾和东南亚市场的流失、好莱坞电影的冲击、盗版猖獗、人才的绿黄、短视导致了趋势和粗制滥造的问题,香港电影从巅峰开始下滑。香港电影的衰落正值印度电影悄然崛起之际,好莱坞的存在也对印度产生了巨大影响,盗版的严重程度不亚于中国,但简单的比较不难看出,除了宝莱坞的人才转移和逆势"产品升级"已经让其电影业失血。

我们都知道,内容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各大媒体机构也在对内容施展权力,但直到今天,中国电影依然是中央制的导演老路,虽然不断喊着制片人中心,在内容制作产业化的过程中,却在转变的过程中, 电影只是成为一种盈利工具,放大了商品属性,在内容制作上还是老路往下。如今的热映影片也在几部"著名导演"、"著名演员"、"著名编剧"的背景下,点荣耀,但未能形成高原。

光媒曾经逼迫年轻导演,期待产品矩阵的形成,但现在看不到形成群体效应。几部快乐的大麻花作品让人仿佛看到了中国电影业深耕内容的可能性,而最近"江朗才做"的工作风格让人不禁捏了捏汗水。中国电影依靠少数导演和少数演员的支持是不太可能有前途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电影的工业化程度似乎还远远不够。在完成产品层面的质量保证后,中国电影将能够进行海上探险。中国电影有能力质疑心灵,才能像宝莱坞一样敲响世界的大门。

但说到问心,有人会说,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戴着"袖口"的内容产业是不会跳舞的吗?其实,电影真正缺少的不是自由的制度,而是自由的灵魂。而目前束缚电影翅膀的最大枷锁不是政策,而是资本。那些对资本着迷、追求票房的制片人,已经失去了冷静下来、问心思念的念头。不受资本青睐的项目甚至可能无法进入电影院,这是一个商业模式过于成熟和完美的中国电影业,而是将高质量的内容挤出了大门。

有关更多亮点,请关注Titanium Media Microsignal(ID:taimeiti)或下载Titanium Media App

继续阅读